..續本文上一頁感到恐怖而到迦濕彌羅地方,隱 瞞自己的罪過當了比丘。因爲他非常聰明,通曉了佛法。當他爲贖救自己的罪過而坐關修定時,心被魔鬼迷亂,生出許多不符合佛教的見地。他死以後,有一個叫桑波的比丘傳揚與此相符合的新見地,同時,由于衆比丘在念《分別解脫律儀經》時因各地語言不同出現語句長短的差別和對文義的不同理解而分成各種派別。此後華波德王的兒子噶波執政二十九年時,又有一個叫魯德的比丘出來宣揚比丘桑波的新見地,比丘中出現爭論,分爲四部,四部當中又分裂爲十八部[這方面的情況見于世友論師著的《異部宗輪論》、律天論師所著的《分部簡論》(藏文丹珠爾90函)、清辯淪師所著的《自續中觀推理燃燈》(藏文丹珠爾19函及其摘本)、嘉木樣一世活佛阿旺尊追著的《教派注疏》,請參閱。]在華波德國王的下半世、噶波王和白瑪欽波王的一生、以及迦膩色迦王的上半世,總計四位國王的六十叁年期間,比丘互相之間的歧見爭論愈演愈烈,前後總計大小爭論延續了近一百年。此時迦濕彌羅的迦膩色迦王在位時間已長,爲了平息比丘們的爭執,迎請比丘中獲得阿羅漢果及獲得成就者五百人、菩薩五百、以及未獲成就各執已見的比丘多人至紮蘭達惹寺集會,承認佛教不同的十八部的見地都符合佛的思想,以平息爭執。又把以前沒有寫成文字的律藏、經藏、論藏都首次寫成文字,對以前已寫成文字的進行了校訂,把釋迦牟尼的教誡歸納到一起。這在曆史上稱爲第叁次結集。這裏是簡要敘述其過程,詳細情況看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第十一、十二兩節。
(64)傳法:按佛教說法,無論何種宗教,其創立者在臨終時要從自己的門徒中選擇一個具有功德、最得信任的人作爲自己的繼承人,這叫傳法。釋迦牟尼臨終時傳法給迦葉波,迦葉波傳給阿難,阿難傳給麻衣,麻衣傳給小護,小護傳給有愧,有愧傳給黑色,黑色傳給大善見,以上合稱爲七代付法藏師。
(65)龍樹(怙主龍樹):佛教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師,爲大乘佛教的兩位開派大師之一。關于他出世的年代,按西藏許多曆史學家的說法是在釋迦牟尼滅寂以後四百年。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在談到怙主龍樹的事迹時說,大師在後半生前往印度南方弘傳佛法時,托噶其國後面的移裏噶國(似乎是指土耳其附近的敘利亞)蠻教開始創立,有一叫比康巴的弟子學成後到瑪卡地方(似乎是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舊名)開始傳播蠻荒大食的宗教。依此,龍樹大師下半生到南印度時應當是公元一世紀初。比這更詳細的記載至今還未見過。龍樹大師生于南印度達巴哈地方的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庭,觀象算命的人說他最多只能活到七歲,父母因不忍在生前看見兒子的屍身,就把他托付給一個仆人,讓仆人帶他到其它地方去。他們到了中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爛陀寺,見了婆羅門大師莎樂和,請他給以長壽灌頂,並跟他學習密集等衆多密宗經籍,又從寺院的堪布羅桑波受比丘戒,起名爲格隆貝丹。在他任寺院執事(負責僧人生活供應)期間遇上大饑荒,他從一座小寺學來變金術,用售黃金得來的錢供應比丘。當衆比丘詢問時,他告訴了真情。僧衆以其未向僧團請示就以經商謀生而違犯了戒律,將其逐出僧團。他到別的地方修建了許多寺廟和佛塔,把金剛座的菩提樹周圍用石頭窗網圍起來,給吉祥米聚塔(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大佛塔)修建了圍牆,並在牆內修建了一百零八座佛殿。他後半生主要常住在印度南方邊地的麒麟國的王宮附近的吉祥山上,弘傳佛教的中觀見地。有的說龍樹大師活了叁百年,有的說活了六百年,《印度教法史》中說第二種說法是把半年當作一年計算而得來的,無論如何龍樹大師似乎壽命很長。他的著作在論的方面有《中觀根本智論》、《正理六十論》、《空性七十論》、《破邪論》、《細研論》、《集經論》、《夢幻如意寶言論》等,在居士戒律方面有《誡王書》、《國王善行寶鬟》;在僧人戒律方面有《菩提資糧》;在概述密宗見修方面有《怛特羅總集》;在中觀見地方面有《菩提心釋》;在講述密宗修習次第方面有《集論》、《雜論》、《二十曼奈羅儀軌》;在密宗完滿次第方面有《五次第論》、《醫方明論一百劑》;對衆生教誡的有《規矩養生論》;對國王大臣教誡的有《一百智論》、《棋盤香論》;曆算方面的有《順緣起唯一經論》等。他的著作都譯成了藏文,除個別的以外大部分是在赤松德贊王的時期翻譯的,並收入了《丹珠爾》。他的事迹在藏文書籍中記載最詳的是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的《七有緣傳承傳記》。
(66)提婆:(提婆大師在藏文中又稱爲帕巴拉)是龍樹大師後半生的門徒,被佛教徒當做與龍樹大師無二的敬奉對象。他不僅精通佛教,對外道教派也很精通。按一些藏文史籍的記載,他是在僧伽羅(現在的斯裏蘭卡)國王的花園中的蓮花上幻化出生的。按印度可信的曆史記載,他是僧伽羅國的國王班紮室利甘的兒子,這見于多羅那它著的《印度教法史》中。他從堪布黑瑪德哇出家,並受比丘戒。此後,他去朝拜印度大陸上的各寺院和佛塔,當時龍樹大師正到南印度去,二人巧遇。他在龍樹大師身邊學通各種經典教法,龍樹在臨終前委派他爲佛教教主,讓他在南印度傳揚佛教。他建立寺院神殿二十四處,並在各地建立法園(學習佛教的基地)。他駁倒號稱辯論無敵的婆羅門圖噶那波,並收其爲自己的弟子,改名爲巴俄大師。提婆在那爛陀寺住了很長時間,後半生住在印度南方並在那裏去世。
提婆大師的論著有:詳述中觀見地的《中觀四百論》,略述中觀論的《中觀手量》,關于辯論方面的《破惑成就論》,講述因明和密宗學派的《智藏集論》,講述密宗見修的《修習燈論》,講述推理的《除心障論》,講述祈願儀軌的《四金剛座壇軌》、講述修行次第的《四金剛座修行法》等。在十一世紀中由西藏的譯師巴曹尼瑪紮等人譯成藏文,收在那塘版《丹珠爾》的密宗部的22函和顯宗部的17函中。提婆大師的詳細事迹記載在布頓仁波且著《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著《印度教法史》中。
(67)月稱(月稱大師):本書(紅史)將他算入南瞻洲六莊嚴之中,但在通常的藏文史籍中只算提婆,而不把月稱列入六莊嚴中。關于月稱大師是不是龍樹大師的親傳弟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月稱自己所著《密集本論注釋明燈》中說他自己是龍樹的親傳弟子,阿底峽尊者所著《菩提道燈論》中也說月稱是龍樹大師的親傳弟子,看來是不錯的。月稱大師的出生地是南印度的薩曼達拉,他小時候就精通各種學問,在南印度自行出家,向龍樹、佛護、清辯論師的許多門徒學習各種經論教法,特別精通中觀和密宗的教理。他曾長時期任那爛陀寺的堪布,後半生回到他的出生地南印度修建了許多寺院佛殿。據說他活了叁百歲,不管是否正確,也說明他的壽命是較長的。他的弟子是大柔貝庫優,大柔貝庫優的弟子是小柔貝庫優(強尊喇嘛的瑜伽師),小柔貝庫優的弟子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于藏曆铙迥記年前的水馬年公元982年誕生,六十一歲時 (藏曆第一铙迥的鐵龍年公元1040年)的年底由印度經尼泊爾到達阿裏,而怙主龍樹的後半生是在公元一世紀的初期,從龍樹到阿底峽出世之間相差九百余年,這是大家清楚的事實,因此盡管那些對佛教十分虔信的人對龍樹到阿底峽之間的傳承根本不去懷疑,然而從曆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這正是佛教曆史當中虛假之處。月稱大師的論著有《中觀根本論注釋》、《中觀大論入中論》及其注釋、《入中論》,以及對龍樹著作的注釋《六十理論注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釋》、《中觀五蘊》等。這些著作的大多數是在公元十一世紀由那措譯師、巴曹譯師等人譯成藏文的,收入那塘版《丹珠爾》的顯宗部的23 24兩函。月稱大師在密宗方面的兩部著作《密集根本論注釋明燈》、《密集六支瑜伽注釋》,在公元十世紀末期由阿裏的譯師仁欽桑布譯成藏文,收入那塘版《丹珠爾》密宗部的27函中,《六支瑜伽行注釋》等兩部是在公元十一世紀初由阿裏的譯師仁欽桑布譯成藏文,收入那塘版《丹珠爾》密宗部的27函中。月稱的事迹記載在布頓仁波且所著《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
(68)無著(聖者無著大師):他是佛教四部中唯識派的創立者,爲大乘佛教的兩位開派大師之一。關于他生活的年代在藏文史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說他和世友大師是同母兄弟,世友大師與吐蕃國王拉脫脫日同時,在朵麥巴根敦群培所著的《白史》中說世友大師的弟子陳那大師與吐蕃國王松贊幹布是同時期的人;在多羅那它的《印度教法史》中又說陳那大師的弟子是旺秋德,旺秋德大師的門徒是法稱大師,而法稱大師與吐蕃國王松贊幹布是同時期的人。根據這些說法看,無著大師大約是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末之間的人。無著的父親是王族,母親是婆羅門女查噶薩悉拉(光明持律女)。他在少年時期就精通五明,後遵母命出家,爲親教師和軌範師以及僧團當了一年的仆人,然後請求授比丘戒,學習佛法五年。他每年中能記住十萬頌經文並了悟其意義。此後他多年修習密宗教法和學習大乘經典,中年時在印度西方的邬金國(現在的阿富汗)和南印度弘揚佛法,新建寺院、佛塔、法園一百多處。他的門徒有數萬人,但與他常住在一起的只有二十五個比丘,都是在佛教中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他後半生的末期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住了十二年。他活了一百五十歲,最後在王舍城涅槃。無著大師的論著有:闡發廣中略叁種般若論和現觀莊嚴論的《自性真實論》,詳述大乘叁藏意義的《五部地論(瑜伽師地論:1.本地分,2.攝抉擇分, 3.攝事分,4.攝異…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