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分,5.攝釋分)》,講述叁共乘內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這些都收入那塘版《丹珠爾》顯宗部的49、 50、51、52、53、54、55等函中。此外還有:《經藏實意注的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的34函;《大乘怛特羅上師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4函。這些著作中除《大乘怛特羅上師注釋》是十一世紀初譯成藏文外,其余的都是在八世紀中期赤松德贊在位時由譯師尚益希德翻譯成藏文的。無著大師的詳細事迹記載在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二章中。
(69)世友(世友大師):他是無著大師的同母弟弟,父親是婆羅門種姓。他生于無著大師出家後的第二年。他曾學習小乘全部叁藏,又到迦濕彌羅國向根敦桑布大師學習小乘十八種部派以及六種外道的教法經典,全部學成後,又到中印度摩揭陀國聽無著大師講說大乘全部經典,他心中記住了當時人間所有的全部釋迦牟尼的教誡大小乘經典總計五百部,並每年背誦一遍。由于世友大師從小乘轉向大乘的影響,有五百名小乘學者轉向大乘。此後他常住在摩揭陀國講論經典,修複舊寺,新創大乘法園一百零八處。他曾有一次去東印度歐德畢夏,講經叁月,新建法園一百零八處。他雖然沒有去過南印度,但是據說依照他的吩咐在南印度建立法園甚多,總計他所建立的法園達六百五十四處。世友大師在世時,在印度的東部、南部、中部各地總計有他的弟子大乘比丘六萬人,與大師同住的比丘有一千人。他在後半生帶領博學弟子五千人到尼泊爾講經、建立法園。後來因看見一個比丘像出家時穿袈裟那樣耕地,故世友大師死在尼泊爾。他活了不到一百歲,死後由弟子們建塔紀念。世友大師的論著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聖法六門陀羅尼論》、《四部經論》、《伽耶果日經論》、《十地經論》,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4函;《無漏智慧經論》,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5函;《善行祈願經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8函;《大乘莊嚴經論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4函;《中邊論注釋》、《法與法性論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5函;《唯識叁十頌疏》、《唯識二十頌疏》及其注釋、《叁自性論》、《五蘊抉擇論》、《注疏論》、《品類足論》、《大乘經一百明門論》,以上幾種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7函中;《阿毗達磨俱舍本論》及其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63、64兩函中。以上著作除個別者外,多數都是在吐蕃國王赤松德贊時期由譯師尚益希德譯成藏文的。世友大師的事迹記載在《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
(70)陳那(陳那大師):他是世友大師的門徒,對佛教因明學特別精通。他誕生在南印度甘則附近的僧伽格達地方,出身于婆羅門種姓。關于陳那的生活年代要依前述的世友大師的生活年代來斷定。他幼年時學習外道教派很有成績,後隨小乘說一切有部的朗波金大師出家,起名爲陳那,學通小乘教法後,又跟隨世友大師學習大小乘的多種經典。以後多年在東印度的歐德畢夏的岩洞中修定,有一次一位外道論師蘇杜紮雅到那爛陀寺要求與佛教的學者們辯論,當時在那爛陀寺的所有的佛教學者都不能取得辯論的勝利,于是從東印度迎請陳那大師前來,陳那大師調伏外道,將其駁倒,並使他皈依佛教。次年陳那大師又回東印度歐德畢夏,並在那裏一直住到去世。他有時講經,有時和外道辯論、並著書立說。他還在當地修建了十六座大寺院,建立了十六個僧團,並建立法園多處。他的門徒衆多,但沒有隨侍身邊的弟子。他在嚴守戒律的情況下死在當地的一森林中。關于他活了多久,現在所見到的藏文史籍中沒有記載。陳那大師的論著缺失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因明總論》及其注釋,《緣論》及其注釋,《叁時論》、《九宗法-輪》,以上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95函中。此外還有:《阿毗達磨俱舍論注釋明燈》,收入《丹珠爾》顯宗部69 70兩函中;《無量功德頌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的33函中。這些著作除個別的以外,大多數都是十一世紀中期由譯師格微洛追等人譯成藏文的。陳那大師的事迹記載在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第二十叁章中。
(71)法稱(法稱大師):他是陳那大師的門徒,旺秋德大師的親傳弟子。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說他與吐蕃國王松贊幹布是同時期的人。他生在南印度的支瑪拉雅地方,父親是婆羅門種姓,名叫外道若年那紮。他小時候學習五明和外道教法,十八歲時就很精通外道教法,後來讀到佛教經籍,抛棄了外道教法,因而被父母親和舅舅從家庭中驅逐出去。他到中印度依法護大師出家,學習各種佛教經典,他曾叁次聽旺秋德大師講《因明總論》,先後駁倒前來那爛陀寺進行辯論的外道學者多人。後來他又到東印度和南印度調伏許多外道信徒,弘傳佛法,新建寺院法園一百多處,他有門徒數萬人,而隨他同住的只有五人。他晚年住在南印度,最後在迦陵迦地方涅槃。法稱大師的著作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作品有《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這叁部著作在十一世紀末期由俄譯師洛丹喜铙譯成藏文,《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淨理論》,這四部著作在八世紀中期由譯師班第南喀等人譯成藏文,並收入《丹珠爾》顯宗部95函中。法稱大師的詳細事迹載于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中。
(72)功德光(功德光大師):他是世友大師的門徒,特別精通戒律,出身于印度磨吐羅城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小時候勤學外道教法和五明,後在該地出家當比丘,向世友大師學習大小乘經籍,並學習小乘十八部派所有的教法。功德光有門徒五千人,其中精通叁藏經典的一藏或兩藏者五百人。據說功德光活了四百歲,雖不可信,但他的壽命可能是比較長的。他最後在自己的出生地涅槃。功德光大師的論著很多,其中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菩薩九分地注釋》、《菩薩地戒律章注釋》,這二部典籍由那措譯師和尚益希德二人分別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4函中;《戒律本論》及其注釋、《持戒一百零一論》,這叁部典籍是在八世紀末期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屬廬譯師和噶絨·楚臣迥乃二人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82、83、84叁函中。功德光大師的事迹載于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叁章中。
(73)釋迦光(釋迦光大師):他也特別精通戒律,他生活的年代不詳,也沒有見過他的事迹的明確記載。他的著作 《光明律》中說他是索南紮巴大師和喜瓦沃二人的門徒。他的著作譯成藏文的有《戒律叁百論》及其注釋、《光明律》,這兩部書在八世紀末期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譯師藏德哇紮若支達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9函中。
(74)國王恩紮布德:按佛教的說法,邬金國(現在的阿富汗)前後有兩個叫恩紮布德的國王,後一個是在釋迦牟尼滅寂後不久出世的。當時邬金國有五十萬座城市,兩位國王。在山巴拉城有恩紮布德王統治二十五萬座城市,在芒噶拉城有紮蘭紮王統治二十五萬座城市。恩紮布德王崇信佛教,他有一個女兒名叫列曼噶惹,紮蘭紮王崇信外道,有一個兒子。雙方的父母從小爲他們訂了婚,後來當列曼噶惹出嫁到丈夫家去的時候,見到丈夫爲舉行婚禮而殺死許多野牲,心中十分懊悔,心想:“我父親崇信佛教,是從不殺生的法王,卻把我嫁到這樣一個有罪過的外道國王家中當兒媳婦,可見父王對我並不慈愛。”于是將出嫁時陪送的黃金、白銀、首飾、衣物等分給接送新娘的仆役等人,並且說:“我不願當這有罪過的王子的妻子。”說完公主裝作瘋顛,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家庭只好讓公主隨意行動,不加管束。後來公主就白天裝瘋,晚上修行佛法。有一次紮蘭紮王出去打獵時迷了路,走到公主修法的石窟中,見公主已獲成就,于是聽公主說法。後來紮蘭紮王將國政賦予兒子,自己在公主處修法,並把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公主的父母。公主的父親恩布紮德王也把王位交給兒子,自己修法,曆十二年獲得成就。後來紮蘭紮王經長期修法也獲得了成就,並使自己的臣民都皈依了佛法,並在自己的國家中興建寺院七百座。恩紮布德王的著作譯成藏文的有講述七種成就內容的《智慧成就》、《俱生成就》,于十世紀初期由譯師仁欽桑布和沒廬譯師喜铙紮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密宗部46、47兩函中,恩紮布德王的比較詳細的事迹記載在印度的阿拔雅噶惹大師 (藏語稱爲晉美迥乃)所著《八十四成就者傳記》(巴曹譯師楚臣堅贊譯成藏文)中,此書有德格木刻版。
(75)莎樂和(莎樂和大師):亦稱羅喉羅大師。因他是龍樹大師的根本上師,故可能是公元一世紀前半期的人。關于他出生地,一些史籍中說是南印度的比達巴哈,一些史籍中說是東印度的惹達哈城。他的父母都是婆羅門教徒,而對佛教生起信仰,白天信奉婆羅門教,晚上信奉佛教,有時也喝酒,因此被衆婆羅門以違犯教規控告到國王那裏,國王把他驅逐出境。此後他按佛教規定出家,並到那爛陀寺,跟羅喉羅光等許多大師學者學習大小乘教法,特別是學習密宗教法。依密宗道獲得證悟,又與一造箭者的女兒依手印法入菩薩行。他後半生到南方吉祥山,傳授許多密宗教法,並收了龍樹大師等幾個弟子。關于他活了多久,至今未見史籍中有明確記載。莎樂和大師的論著譯成藏文的有:《道情歌集》、《身業藏不壞金剛歌》、《語業藏文殊金剛歌》、《意業藏無生金剛歌》、《身語意大手印修法》、《密咒十二頌》、《自加持次第》等,是由譯師畢若紮那和瑪·班曲巴翻譯的,收入《丹珠爾》顯宗部 47…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