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24

  ..续本文上一页门分,5.摄释分)》,讲述三共乘内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这些都收入那塘版《丹珠尔》显宗部的49、 50、51、52、53、54、55等函中。此外还有:《经藏实意注的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的34函;《大乘怛特罗上师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44函。这些著作中除《大乘怛特罗上师注释》是十一世纪初译成藏文外,其余的都是在八世纪中期赤松德赞在位时由译师尚益希德翻译成藏文的。无著大师的详细事迹记载在觉囊派多罗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二章中。

   (69)世友(世友大师):他是无著大师的同母弟弟,父亲是婆罗门种姓。他生于无著大师出家后的第二年。他曾学习小乘全部三藏,又到迦湿弥罗国向根敦桑布大师学习小乘十八种部派以及六种外道的教法经典,全部学成后,又到中印度摩揭陀国听无著大师讲说大乘全部经典,他心中记住了当时人间所有的全部释迦牟尼的教诫大小乘经典总计五百部,并每年背诵一遍。由于世友大师从小乘转向大乘的影响,有五百名小乘学者转向大乘。此后他常住在摩揭陀国讲论经典,修复旧寺,新创大乘法园一百零八处。他曾有一次去东印度欧德毕夏,讲经三月,新建法园一百零八处。他虽然没有去过南印度,但是据说依照他的吩咐在南印度建立法园甚多,总计他所建立的法园达六百五十四处。世友大师在世时,在印度的东部、南部、中部各地总计有他的弟子大乘比丘六万人,与大师同住的比丘有一千人。他在后半生带领博学弟子五千人到尼泊尔讲经、建立法园。后来因看见一个比丘像出家时穿袈裟那样耕地,故世友大师死在尼泊尔。他活了不到一百岁,死后由弟子们建塔纪念。世友大师的论著很多,译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圣法六门陀罗尼论》、《四部经论》、《伽耶果日经论》、《十地经论》,都收入《丹珠尔》显宗部34函;《无漏智慧经论》,收入《丹珠尔》显宗部35函;《善行祈愿经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38函;《大乘庄严经论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44函;《中边论注释》、《法与法性论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45函;《唯识三十颂疏》、《唯识二十颂疏》及其注释、《三自性论》、《五蕴抉择论》、《注疏论》、《品类足论》、《大乘经一百明门论》,以上几种都收入《丹珠尔》显宗部57函中;《阿毗达磨俱舍本论》及其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63、64两函中。以上著作除个别者外,多数都是在吐蕃国王赤松德赞时期由译师尚益希德译成藏文的。世友大师的事迹记载在《布顿教法史》和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

   (70)陈那(陈那大师):他是世友大师的门徒,对佛教因明学特别精通。他诞生在南印度甘则附近的僧伽格达地方,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关于陈那的生活年代要依前述的世友大师的生活年代来断定。他幼年时学习外道教派很有成绩,后随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朗波金大师出家,起名为陈那,学通小乘教法后,又跟随世友大师学习大小乘的多种经典。以后多年在东印度的欧德毕夏的岩洞中修定,有一次一位外道论师苏杜扎雅到那烂陀寺要求与佛教的学者们辩论,当时在那烂陀寺的所有的佛教学者都不能取得辩论的胜利,于是从东印度迎请陈那大师前来,陈那大师调伏外道,将其驳倒,并使他皈依佛教。次年陈那大师又回东印度欧德毕夏,并在那里一直住到去世。他有时讲经,有时和外道辩论、并著书立说。他还在当地修建了十六座大寺院,建立了十六个僧团,并建立法园多处。他的门徒众多,但没有随侍身边的弟子。他在严守戒律的情况下死在当地的一森林中。关于他活了多久,现在所见到的藏文史籍中没有记载。陈那大师的论著缺失很多,译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因明总论》及其注释,《缘论》及其注释,《三时论》、《九宗法-轮》,以上都收入《丹珠尔》显宗部95函中。此外还有:《阿毗达磨俱舍论注释明灯》,收入《丹珠尔》显宗部69 70两函中;《无量功德颂注释》,收入《丹珠尔》显宗部的33函中。这些著作除个别的以外,大多数都是十一世纪中期由译师格微洛追等人译成藏文的。陈那大师的事迹记载在布顿仁波且《布顿教法史》和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三章中。

   (71)法称(法称大师):他是陈那大师的门徒,旺秋德大师的亲传弟子。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说他与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是同时期的人。他生在南印度的支玛拉雅地方,父亲是婆罗门种姓,名叫外道若年那扎。他小时候学习五明和外道教法,十八岁时就很精通外道教法,后来读到佛教经籍,抛弃了外道教法,因而被父母亲和舅舅从家庭中驱逐出去。他到中印度依法护大师出家,学习各种佛教经典,他曾三次听旺秋德大师讲《因明总论》,先后驳倒前来那烂陀寺进行辩论的外道学者多人。后来他又到东印度和南印度调伏许多外道信徒,弘传佛法,新建寺院法园一百多处,他有门徒数万人,而随他同住的只有五人。他晚年住在南印度,最后在迦陵迦地方涅槃。法称大师的著作很多,译成藏文的著名作品有《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这三部著作在十一世纪末期由俄译师洛丹喜铙译成藏文,《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净理论》,这四部著作在八世纪中期由译师班第南喀等人译成藏文,并收入《丹珠尔》显宗部95函中。法称大师的详细事迹载于布顿仁波且《布顿教法史》和觉囊派多罗那它《印度教法史》中。

   (72)功德光(功德光大师):他是世友大师的门徒,特别精通戒律,出身于印度磨吐罗城一个婆罗门家庭。他小时候勤学外道教法和五明,后在该地出家当比丘,向世友大师学习大小乘经籍,并学习小乘十八部派所有的教法。功德光有门徒五千人,其中精通三藏经典的一藏或两藏者五百人。据说功德光活了四百岁,虽不可信,但他的寿命可能是比较长的。他最后在自己的出生地涅槃。功德光大师的论著很多,其中译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菩萨九分地注释》、《菩萨地戒律章注释》,这二部典籍由那措译师和尚益希德二人分别译成藏文,收入《丹珠尔》显宗部54函中;《戒律本论》及其注释、《持戒一百零一论》,这三部典籍是在八世纪末期赤松德赞王在位时由属庐译师和噶绒·楚臣迥乃二人译成藏文,收入《丹珠尔》显宗部82、83、84三函中。功德光大师的事迹载于布顿仁波且《布顿教法史》和觉囊派多罗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三章中。

   (73)释迦光(释迦光大师):他也特别精通戒律,他生活的年代不详,也没有见过他的事迹的明确记载。他的著作 《光明律》中说他是索南扎巴大师和喜瓦沃二人的门徒。他的著作译成藏文的有《戒律三百论》及其注释、《光明律》,这两部书在八世纪末期赤松德赞王在位时由译师藏德哇扎若支达译成藏文,收入《丹珠尔》显宗部59函中。

   (74)国王恩扎布德:按佛教的说法,邬金国(现在的阿富汗)前后有两个叫恩扎布德的国王,后一个是在释迦牟尼灭寂后不久出世的。当时邬金国有五十万座城市,两位国王。在山巴拉城有恩扎布德王统治二十五万座城市,在芒噶拉城有扎兰扎王统治二十五万座城市。恩扎布德王崇信佛教,他有一个女儿名叫列曼噶惹,扎兰扎王崇信外道,有一个儿子。双方的父母从小为他们订了婚,后来当列曼噶惹出嫁到丈夫家去的时候,见到丈夫为举行婚礼而杀死许多野牲,心中十分懊悔,心想:“我父亲崇信佛教,是从不杀生的法王,却把我嫁到这样一个有罪过的外道国王家中当儿媳妇,可见父王对我并不慈爱。”于是将出嫁时陪送的黄金、白银、首饰、衣物等分给接送新娘的仆役等人,并且说:“我不愿当这有罪过的王子的妻子。”说完公主装作疯颠,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家庭只好让公主随意行动,不加管束。后来公主就白天装疯,晚上修行佛法。有一次扎兰扎王出去打猎时迷了路,走到公主修法的石窟中,见公主已获成就,于是听公主说法。后来扎兰扎王将国政赋予儿子,自己在公主处修法,并把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公主的父母。公主的父亲恩布扎德王也把王位交给儿子,自己修法,历十二年获得成就。后来扎兰扎王经长期修法也获得了成就,并使自己的臣民都皈依了佛法,并在自己的国家中兴建寺院七百座。恩扎布德王的著作译成藏文的有讲述七种成就内容的《智慧成就》、《俱生成就》,于十世纪初期由译师仁钦桑布和没庐译师喜铙扎译成藏文,收入《丹珠尔》密宗部46、47两函中,恩扎布德王的比较详细的事迹记载在印度的阿拔雅噶惹大师 (藏语称为晋美迥乃)所著《八十四成就者传记》(巴曹译师楚臣坚赞译成藏文)中,此书有德格木刻版。

  

   (75)莎乐和(莎乐和大师):亦称罗喉罗大师。因他是龙树大师的根本上师,故可能是公元一世纪前半期的人。关于他出生地,一些史籍中说是南印度的比达巴哈,一些史籍中说是东印度的惹达哈城。他的父母都是婆罗门教徒,而对佛教生起信仰,白天信奉婆罗门教,晚上信奉佛教,有时也喝酒,因此被众婆罗门以违犯教规控告到国王那里,国王把他驱逐出境。此后他按佛教规定出家,并到那烂陀寺,跟罗喉罗光等许多大师学者学习大小乘教法,特别是学习密宗教法。依密宗道获得证悟,又与一造箭者的女儿依手印法入菩萨行。他后半生到南方吉祥山,传授许多密宗教法,并收了龙树大师等几个弟子。关于他活了多久,至今未见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莎乐和大师的论著译成藏文的有:《道情歌集》、《身业藏不坏金刚歌》、《语业藏文殊金刚歌》、《意业藏无生金刚歌》、《身语意大手印修法》、《密咒十二颂》、《自加持次第》等,是由译师毕若扎那和玛·班曲巴翻译的,收入《丹珠尔》显宗部 47…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