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3年)——藏曆第四饒迥鐵龍年(公元1220年),其事迹迄今未見記載。
(333)崗崗寺:拉薩河下遊的一座寺院。
(334)東普日寺:拉薩附近嘉瑪赤崗地方的一座噶當派寺廟。
(335)絨巴甲索巴:他是仲敦巴和那措譯師的弟子,其事迹記載在《青史》[5]函35頁[背面]7行——36頁[正面]5行。
(336)調和內讧:略。
(337)旁聽講經者:不是正式老師,而是站在旁邊幫助釋難和輔導的人。
(338)《教法次第》:俄譯師羅丹西饒的弟子卓龍巴羅追迥乃所著《教法次第》是噶當派重要經典著作,因此宗喀巴派人借《教法次第》時,攜帶了很多線香到很遠的地方迎接。
(339)桑普內邬托寺:藏曆第一饒迥水牛年(公元1073年),阿底峽的親炙弟子俄譯師勒貝西饒創建桑普內邬托寺。他在建寺前曾請阿底峽到該地傳授佛教,並要求對建寺的事保密,因而得名爲桑普寺。該寺開初招收了五百多僧人,由俄譯師講經,後來分成十一個紮倉,1.白賽,2.尼瑪塘,3.達波紮倉、4.南傑賽康、5.枯貝,稱五個上嶺紮倉、6.卓甯哇、7.希哇、8.娘絨、9.內廓哇、10.卓薩哇、11.熱哇堆麥,稱六個下嶺紮倉。詳見上嶺羅桑堅贊的轉世尼唐阿旺宣奴丹貝尼瑪所著《桑普寺堪布、活佛世系傳承的傳記》。
(340)舊密:西藏最初發展的密宗教法稱舊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到西藏,對藏王和部分大臣、百姓傳授了很多密宗教法,稱爲獲成就君臣二十五弟子 (詳見《古代曆史文獻名詞解釋》)。此外,在赤松德贊時,咒師達瑪吉第和班欽畢瑪拉米紮等很多印度班智達到西藏,翻譯了很多密宗經咒。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僧伽不複存在,但有桑傑益西大師在一百一十叁年中傳揚密法,此後,有素爾欽、素爾窮等人發展了密宗教法。關于舊密,可以分成叁個不同的傳承即:1.遠傳經典部,2.近傳伏藏部,3.密意淨相傳承,簡介如下:
1.遠傳的經典部。在赤松德贊時期,班欽畢瑪拉米紮到西藏後,對瑪仁欽喬和涅紮那古瑪拉二人傳授了幻化密咒,其後又傳授了很多弟子。在後藏的芒噶爾、拉堆洛降、金沙江流域、繃波岡等地區盛行。又有大師達那若支達給尼泊爾達瑪波德傳授了根本續和注釋,他又傳授給勃律的措如且贊吉,並翻譯成藏文。涅紮那古瑪拉給譯師畢若紮那和玉紮甯波二人傳授了大圓滿心要,從他們傳下來的稱爲心部。其後譯師畢若紮那又給旺米盤貢布傳授了空行母金剛乘教法,由此傳下來的傳承叫空界部。大師畢瑪拉米紮對藏王赤松德贊和娘定埃增桑布二人傳授了《大園滿心要》其後,貢欽龍欽又發展了此傳承,稱爲龍欽(大空界)精義部。大師噶饒多傑對仁增室利賽哈傳授了《空行心要》,從此就傳出另一種不同的心部傳承。
2.近傳伏藏部。蓮花生大師等傳法師將一批經籍埋在山崗岩石中,並把這些伏藏掘出的時間,掘出前之征兆,掘出伏藏者的姓氏家族、出生地、屬相、身體特征等詳細記在伏藏的封面上,以後掘出伏藏的時間、人員等一切條件具備的話,就開始掘,掘出的伏藏分散傳給衆弟子。對此稱爲伏藏秘籍。掘出伏藏的喇嘛稱爲伏藏師。伏藏師有真的,也有假的。總之無論是否符合蓮花生大師的授記,共計有一百多位伏藏師。(五世DL喇嘛所著《強達仁增阿吉旺波傳》中記載共有一百一十七位伏藏師的名單,各個伏藏師的事迹記載在《伏藏珍寶集》的第一部中。)
3.密意淨相傳承:一部分喇嘛以淨相谒見自己的上師和本尊,並把上師和本尊傳授的教法秘密地傳授給一小部分弟子。此種傳授方法稱爲密意淨相傳承。
關于甯瑪教法,詳見土丹沃色丹貝尼瑪所著《大光明密傳佛教史》和《土觀宗派源流》第二章。
(341)格西多傑宣奴:其事迹不詳。
(342)指授于弘揚佛教教法的繼承人的稱號。
(343)經典:對佛教經典和古代學者們撰寫的論著,上師一字不差地誦讀,弟子們專心地聆聽。
(344)論理:對照因明學者的說法,依照事物的種類和可信的理由去理解經義。
(345)顯密口授:按釋迦牟尼所說的,顯宗部分稱爲經,密宗部分稱爲續。
(346)注釋:包括叁種注釋法。
①釋字,對經文詞語所加的注釋。
②釋義,開始按照經書中的內容分成段落,此後對難題和有疑問之處加以注解,最後把所敘述的主要內容用通俗的語言加以說明。
⑧釋解,對文章中所敘述內容的難題部分加以說明。
(347)秘決:實踐經義時的重要體驗。
(348)尚蔡邦卻傑喇嘛:俄譯師羅丹西饒的弟子,他對因明學做了部分注釋。
(349)尚卓龍巴羅追迥乃:俄譯師羅丹西饒的弟子。他著有《道法次第》、《教法次第》、《因明小注》等,其事迹詳見賴欽貢嘎堅贊撰寫的《噶當政教史一一賢者之明珠》。
(350)恰巴卻吉森格:桑普寺格西中最精通中觀和因明的一位學者。他的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在第叁饒迥初至末尾。他把因明學經籍劃分專題,並創立辨理經院的學習製度,同時把學法相學的學生分成班次,讓學生們每天輪流立宗辯難,反複問答。辯論時,辯論者要站在經堂中間,開始對立宗者要放下披單致禮。當主持者高聲宣布問難開始後,問難者將披單纏在腰上,引經據典進行提問,提問時可以揶揄、擊掌、轉到旁觀者周圍詢問理由、繞叁圈等。由于創立了辯難學習經典的方法,當時各大寺院掀起了學習法相學的高潮。恰巴卻吉森格的弟子中有稱爲八大森格(即八大自在獅子)的,即:1.藏那巴尊追森格。2.丹帕瑪哇森格。3.祖夏索南森格。4.瑪甲卓巴森格。 5.則旺秋森格。6.娘贊卻傑森格。7.丹瑪官卻森格。8.涅巴雲丹森格。據說這八大森格皆爲卓越的宗教理論家。恰巴卻吉森格吸收了說一切有部經論的教義,對月稱大師的教法進行了很多反駁。恰巴卻吉森格的著作有《慈氏五論注》,並對《定量論》,《中觀二谛》、《中觀修飾》、《中觀明論》、《入行論》等典籍作了注釋,還有詳略《因明除障論》兩種版本。其事迹見于《青史》[6]函3頁[背面]5—4頁[正面]3行和恰巴的親炙弟子藏那巴尊追森格著的《恰巴卻吉森格傳》。
(351)斷除戲論:除佛教善業外,中止其它一切活動。
(352)唐波且寺:衛藏十人中的祖美楚臣迥乃于饒迥記年前的最後六十年的火蛇年(公元1017年)修建的寺院,此後庫敦尊追雍仲擴建了此寺。
(353)阿爾降曲益希:阿爾降曲益希亦稱衛巴羅色降益希。那塘版大藏經最初整理時,是由阿爾降曲益希,迥丹熱智和江若桑傑本叁人校定的。
(354)那寨頂:十叁世紀末,格西阿爾欽波降曲益希所建的寺廟,位于拉薩附近堆龍河谷中。
(355)秀公嘎熱哇:十世紀末,俄·降曲迥乃在尼木秀中所建的寺廟。
(356)大磚茶:一塊大磚茶由四塊小磚茶組成。
(357)《業鏡》:論述業果的一部典籍。
(358)此處指不看書本講經。
(359)涅巴希波:亦稱涅希恰貝多傑。他是恰巴卻傑森格的弟子。其事迹迄今未見。
(360)蔡公塘:即蔡寺和貢塘二寺的總名。藏曆第叁饒迥木羊年(公元1175年),貢塘地方的喇嘛尚·尊追紮巴創建蔡寺。十叁年後的火羊年(公元1187年)又建貢塘寺。喇嘛尚死後,由侍從達瑪宣奴擔任部落庶民和寺院之主,此後完成了貢塘寺的全部工程。其後曆經數任領主。領主仁欽堅贊朝見了皇帝忽必烈,此後忽必烈把蔡巴萬戶的百姓、寺廟以及一個佛殿作爲施主的順緣賜給仁欽堅贊,並封他爲蔡巴萬戶長。仁欽堅贊之子噶德貝哇倡建曲科林紮倉,講習法相學,後又在衛林建密宗紮倉。此後蔡巴萬戶長貢噶多傑迎請布敦仁波且,並整理出西藏全體學者承認爲範本的蔡巴甘珠爾。詳見覺日阿旺單增著的《蔡貢塘目錄》。
(361)講經寺院:此類寺院主要是學習法相學五部大論。
(362)講、論、著叁業:藏族的每一位賢者都必須精通講、論、著叁業,才算一位真正的學者。如果不具備講論,也要善于講經。論比講難,著又比講、論難。講論時可能會出現錯誤,因此不一定講的自己的真正觀點,而著者就必須在遺詞用字、詞義、理論等方面都需要有較高的水平。故講、論兩方面的賢者較多,而論著方面的賢者相應比前兩者少。
(363)措普噶舉:第叁饒迥鐵兔年(公元1171年)帕木竹巴的弟子嘉察仁欽貢倡建措普寺,並擔任住持。因此發展爲措普噶舉。此後,措普譯師降巴貝用黃銅鑄了彌勒佛像,高爲八十肘。措普噶舉的曆史詳見類烏齊本倉次旺傑著的《洛絨教法史》和《賢者喜宴》的[12]函54頁[正面]6行——55頁[正面]4行。
(364)布敦喀且(布敦仁波且仁欽朱):藏曆第五饒迥鐵馬年(公元1290年)——第六饒迥木龍年(公元1364年),享年七十五歲。他雖未到過印度,但隨從塔爾譯師尼瑪堅贊學習了聲明學,把以前西藏沒有翻譯的部分典籍譯成藏文。成爲一名顯密皆通的學者。所有的西藏學者一致稱頌他爲“遍知一切的布敦仁波且”,宗喀巴亦曾把布敦仁波且校訂的經論和典籍作爲學習的範本。其著作有曆史、戒律、論典、般若、中觀、因明、聲明、曆算、密宗等方面的論著共計二十六大函,木刻版本存放在布達拉宮下面的印經院。其事迹詳見措普哇·索南森…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