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碗底不留饭,认为如比丘和沙弥同睡在一间房子,只要用帷幔隔开,就不算违戒。该部又可分成五部,1.东山住部,2.西山住部,3.雪山住部,4.说出世部,5.说常见部。他们各自的观点有微小区别。详见导师世友所著《异部宗轮论》和导师堆哇拉所著《分部经典概论》,收入丹珠尔显宗[90]函中,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尊追所著《宗派论》[2]函。
(313)觉卧第蚌噶热(即阿底峡):见注释(250)。
(314)仲敦巴·甲瓦穷乃(格西敦巴):据赖钦贡嘎坚赞著的《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记载,他生于第一饶迥前最后十二年的木龙年(即公元1004),卒于第一饶迥木龙年 (公元1064年),享年六十一岁。其生卒年有四种不同说法,不在此例举。他生于藏北念青唐古拉沃扎吉莫地方,属羊协氏族,其父名达松古辛,其母名枯沃萨兰久,幼时母亲就去世,其父续娶。因继母经常打骂,他就逃到康区,投奔喇嘛赛尊,白天干家务活,即饲养牲畜、磨面等,附带学习一些知识,晚上为喇嘛看守田地。他不管是伺候喇嘛,还是学习都从来没有耽误过,在空闲时间还向班智达弥底学习了声明学和桑支达语。后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他就徒步从康区勿匆赶到阿里,阿底峡准备动身回印度的前两三天,在普兰的吉兴村见到了阿底峡。象阿底峡这样的大师从印度到藏区还是第一次,因此卫藏地区的格西、学者们亲笔写信,让仲敦巴一定要把阿底峡请到卫藏。阿底峡到卫藏后,除了他在枯尊追雍仲处住留的三个月外,始终由仲敦巴充当主要侍从,空闲时间他就向阿底峡请教佛法。阿底峡圆寂后,其遗体和遗书都留交给弟子们,仲敦巴带领阿底峡传授的一些弟子,携带阿底峡的遗体和本尊佛像到热振。于第一饶迥火鸡年(公元1057年)修建热振寺,并把阿底峡的遗体安放在一座银塔里。其后阿底峡的弟子们就由仲敦巴负责学佛和生活。虽然仲敦巴一生只受过居士戒,没有受比丘戒出家,是个居士,但持守戒律比僧人还严,最后于六十一岁在热振圆寂。其详细事迹载于赖钦贡嘎坚赞所著《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和类乌齐本仓次旺嘉所著《洛绒佛教史》的14页正面5行开始的十多页,《贤者喜宴》[8]函14页4行——30页1行。
(315)居士:自己信奉佛教而又不具备出家的条件、不能守持比丘戒律的人,可以断离五恶守持居土戒,五恶即: 1.杀生,2.偷盗,3.谎言,4.邪淫,以上为四根本罪恶,再加5.饮酒。能够断除五恶的居家佛教徒称居士。
(316)热振寺:第一饶迥火鸡年(公元1057年),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甲瓦穷乃倡建的一座寺院(在今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境内),仲敦巴以该寺为据点发展的教法传承即为噶当派。原西藏地方政府建立后,该寺为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寺庙之一,第五十四任甘丹赤巴阿旺曲德长期担任七世DL格桑嘉措的老师,他生前曾要求将热振寺拨给他个人,因此第七世DL喇嘛于第十二饶迥土羊年(公元1739年)将热振寺献给他个人管辖。他死后的转世是赤钦丹巴饶杰,淸朝嘉庆二十年第十四饶迥木猪年(公元1865年)嘉庆皇帝又下令将热振寺交历代热振呼图克图个人管辖,从此热振寺历代赤钦被称为热振活佛。此寺里有阿底峡在世时画的他的画像,以及格西纳描译师所著八十部阿底峡传,还有著名的歪脖颈卷轴画(据说阿底峡是歪脖子,此像画成后,阿底峡本人看过,说画的很象。——编者),阿底峡的本尊密集文殊金刚像等许多珍贵古文物。以前,热振寺有一千间僧舍,五十尊铸造的佛像,三千六百多幅唐噶,一千万函佛经,七百七十五座灵塔。详见《热振寺史》。
(317)普穷哇·宣奴坚赞(格西普穷哇):藏历第一饶迥铁羊年(公元1031年)——第二饶迥火狗年(公元1106年),其事迹详见《青史》[5]函13页正面3行——14页正面3行,赖钦贡嘎坚赞所著《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
(318)博多哇仁钦色(格西博多哇):藏历第一饶迥火兔年(公元1027年)——第二饶迥木鸡年(公元1105年),他是噶当派喇嘛中善于讲经的一位大学者。其事迹详见赖钦贡嘎坚赞著的《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
(319)京俄·楚臣拔(格西京俄哇):藏历第一饶迥土虎年(公元1038年)——第二饶迥水羊年(公元1103年),享年七十六岁。五十八岁的第二饶迥木猪年(公元1095年)倡建洛寺。其事迹详见赖钦贡嘎坚赞所著《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
(320)康巴龙巴(格西康龙巴岗巴释迦云丹):藏史第一饶迥木牛年(公元1085)——第二饶迥木羊年(公元1115年),其详细事迹见赖钦贡嘎坚赞著的《噶当佛教史——贤者意乐》。
(321)那塘寺:西藏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噶当派寺院,(在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县曲美区)藏历第三饶迥水鸡年(公元 1153年)由格西夏热哇的弟子董敦罗追扎巴倡建。此寺曾出过琛·南喀扎巴等大学者,十二世纪初迥丹日贝热智和卫巴罗色桑杰恰等把散在西藏各地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底本收集整理为一套完整的大藏经。第十二饶迥铁猪年(公元1731年)由颇拉索南多杰(即颇罗鼐)任施主,刻了甘珠尔一百函的印板,此后继续刻了丹珠尔二百二十五函的印板,以及释迦牟尼生平卷轴画二十五幅的印板,还刻了一整套宗喀巴生平卷轴画共十五块印板等很多木刻印板。该寺还有其它很多古文物。
(322)贝丹卓达尼(卓敦东仔扎):董敦罗追扎的弟子,其事迹迄今未见记载。
(323)十六尊者:按佛教说法,释迦牟尼圆寂时对罗喉罗等十六尊者说:“我的教法在赡部洲消亡前,你们也不会入灭,须护持我的教法。”因而十六尊者在赡部洲十六个地方弘扬佛教。汉地佛教十八罗汉中的和尚尊者是唐太宗迎请十六尊者到国都长安时,负责招待十六尊者的人,以后成为皇帝供养的对象,当了八个皇子的老师。十八罗汉中的居士达哈达拉的来历是,十一世纪初,阿底峡到了西藏,住在扎叶巴寺时,一天十六尊者来到阿底峡的面前,仲敦巴招待十六尊者,因而他被列入罗汉之中。西藏十六尊者的画像和塑像,最先是在十世纪末,喇钦贡巴饶色的弟子鲁麦仲穷到了长安后,临摹了唐太宗迎请十六罗汉时所造的塑像,回到拉萨后,照此摹本在扎叶巴的十圣地佛殿中塑造了十六尊者的塑像,此后流行于西藏各寺院。虽然十六尊音都是印度的阿罗汉,但通常西藏寺院中他们的画像上的衣着与汉地的和尚相同,原因即在于此。十六尊者的事迹详见策却林喇嘛容增仁波且意希坚赞所著《十六尊者的传记》[10]函。
(324)成就者娘日措巴:领主娘尼玛沃色是著名的旧密宗喇钦,藏历第二饶迥木龙年(公元1124年)——第三饶迥木鸡年(公元1204)年,享年八十一岁。其详细历史见《伏藏珍宝集》第一部《一百位伏藏师根本传记》。
(325)法相院:主要学习佛教法相学的五部大论的大寺院就叫法相院。在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修建前,西藏大法相院是卫地方的六大寺庙即1桑浦、2德哇坚热哇堆,3蔡公塘 4噶东、5觉摩隆、6苏浦。在后期,除格鲁派的拉萨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外,也有的人把扎什伦布、塔尔寺、拉卜楞寺列入大法相院一类。格鲁派的大寺院虽然是以学习法相学为主,也另辟有学习密宗经咒的扎仓。
(326)迥丹惹迟(迥丹日贝惹迟):十二世纪初西藏的一位大学者,幼时在那塘寺勤奋学习法相学,后来和卫巴罗色桑杰布一起校勘了那塘的丹珠尔和甘珠尔,并写了《大藏经目录——太阳的光辉》,另外还有因明注释、医方明论等十六部著作,其事迹见《青史》[7]函5页7行——6页背面1行。
(327)南喀扎(琛嘉贝央):迥丹惹迟的弟子,一次上师深夜读书,他假装鬼神惊吓了上师,因而被赶走。其后,他在萨迦时,受元朝皇帝普颜笃的迎请为受供喇嘛,在上都时写了《俱舍论注释》通常称为《琛氏论藏》,他还做了《因明注释》的再注工作。其事迹载于《青史》[7]函5页[背面]4行——6行。
(328)曲弥大法-轮会:藏历等五饶迥火牛年(公元1277年),八思巴第二次回到西藏,在后藏曲弥仁磨地方发起有七万僧众参加的大法会,西藏历史上称为曲弥大法-轮会。
(329)则本:僧众聚会时,站在队列最前面,负责清点人数及诵经事宜的喇嘛。
(330)教规:释迦牟尼根据比丘、沙弥和僧人各自的思想水平制定的戒律条例就叫教规。僧众如违犯教规,应在第二天天亮前,向自己的教友或守同一戒律的人承认自己所犯错误,非在数月内承担五种贱活,只要改正错误即可,不必驱除出僧伽。如果犯戒者犯戒一天之后,仍不承认所犯错误,就会受到开除出僧伽等轻重不同的处罚,但不用体罚、逮捕、监禁等办法。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确立后,上述关于在寺僧人的教规并不能很好坚持,而且各寺院还拥有奴隶、属民和寺院庄园,对他们一样实行封建制度的法律,对寺庙里违犯戒规僧人也实行肉刑和监禁等刑罚,寺院里执行的法规和封建法律没有区别。
(331)噶当教典派:从仲敦巴甲瓦穷乃的亲炙弟子格西博多哇到格西夏拉哇,又到涅扎果堪钦却加桑波之间逐步形成的传承,称为噶当教典派。因有噶当六论,即《本生三十四论》,《法句经论》,《集学论》,《入行论》,《菩萨地论》,《庄严经论》,该派根据这六论传授教法,因而得名为噶当教典派。
(332)冲协钦波:格西冲协哇仁钦森格,藏历第三饶迥水羊年(公元116…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