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39

  ..续本文上一页3年)——藏历第四饶迥铁龙年(公元1220年),其事迹迄今未见记载。

   (333)岗岗寺:拉萨河下游的一座寺院。

   (334)东普日寺:拉萨附近嘉玛赤岗地方的一座噶当派寺庙。

   (335)绒巴甲索巴:他是仲敦巴和那措译师的弟子,其事迹记载在《青史》[5]函35页[背面]7行——36页[正面]5行。

   (336)调和内讧:略。

   (337)旁听讲经者:不是正式老师,而是站在旁边帮助释难和辅导的人。

   (338)《教法次第》:俄译师罗丹西饶的弟子卓龙巴罗追迥乃所著《教法次第》是噶当派重要经典著作,因此宗喀巴派人借《教法次第》时,携带了很多线香到很远的地方迎接。

   (339)桑普内邬托寺:藏历第一饶迥水牛年(公元1073年),阿底峡的亲炙弟子俄译师勒贝西饶创建桑普内邬托寺。他在建寺前曾请阿底峡到该地传授佛教,并要求对建寺的事保密,因而得名为桑普寺。该寺开初招收了五百多僧人,由俄译师讲经,后来分成十一个扎仓,1.白赛,2.尼玛塘,3.达波扎仓、4.南杰赛康、5.枯贝,称五个上岭扎仓、6.卓宁哇、7.希哇、8.娘绒、9.内廓哇、10.卓萨哇、11.热哇堆麦,称六个下岭扎仓。详见上岭罗桑坚赞的转世尼唐阿旺宣奴丹贝尼玛所著《桑普寺堪布、活佛世系传承的传记》。

   (340)旧密:西藏最初发展的密宗教法称旧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到西藏,对藏王和部分大臣、百姓传授了很多密宗教法,称为获成就君臣二十五弟子 (详见《古代历史文献名词解释》)。此外,在赤松德赞时,咒师达玛吉第和班钦毕玛拉米扎等很多印度班智达到西藏,翻译了很多密宗经咒。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僧伽不复存在,但有桑杰益西大师在一百一十三年中传扬密法,此后,有素尔钦、素尔穷等人发展了密宗教法。关于旧密,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传承即:1.远传经典部,2.近传伏藏部,3.密意净相传承,简介如下:

   1.远传的经典部。在赤松德赞时期,班钦毕玛拉米扎到西藏后,对玛仁钦乔和涅扎那古玛拉二人传授了幻化密咒,其后又传授了很多弟子。在后藏的芒噶尔、拉堆洛降、金沙江流域、绷波冈等地区盛行。又有大师达那若支达给尼泊尔达玛波德传授了根本续和注释,他又传授给勃律的措如且赞吉,并翻译成藏文。涅扎那古玛拉给译师毕若扎那和玉扎宁波二人传授了大圆满心要,从他们传下来的称为心部。其后译师毕若扎那又给旺米盘贡布传授了空行母金刚乘教法,由此传下来的传承叫空界部。大师毕玛拉米扎对藏王赤松德赞和娘定埃增桑布二人传授了《大园满心要》其后,贡钦龙钦又发展了此传承,称为龙钦(大空界)精义部。大师噶饶多杰对仁增室利赛哈传授了《空行心要》,从此就传出另一种不同的心部传承。

   2.近传伏藏部。莲花生大师等传法师将一批经籍埋在山岗岩石中,并把这些伏藏掘出的时间,掘出前之征兆,掘出伏藏者的姓氏家族、出生地、属相、身体特征等详细记在伏藏的封面上,以后掘出伏藏的时间、人员等一切条件具备的话,就开始掘,掘出的伏藏分散传给众弟子。对此称为伏藏秘籍。掘出伏藏的喇嘛称为伏藏师。伏藏师有真的,也有假的。总之无论是否符合莲花生大师的授记,共计有一百多位伏藏师。(五世DL喇嘛所著《强达仁增阿吉旺波传》中记载共有一百一十七位伏藏师的名单,各个伏藏师的事迹记载在《伏藏珍宝集》的第一部中。)

   3.密意净相传承:一部分喇嘛以净相谒见自己的上师和本尊,并把上师和本尊传授的教法秘密地传授给一小部分弟子。此种传授方法称为密意净相传承。

   关于宁玛教法,详见土丹沃色丹贝尼玛所著《大光明密传佛教史》和《土观宗派源流》第二章。

   (341)格西多杰宣奴:其事迹不详。

  

   (342)指授于弘扬佛教教法的继承人的称号。

   (343)经典:对佛教经典和古代学者们撰写的论著,上师一字不差地诵读,弟子们专心地聆听。

   (344)论理:对照因明学者的说法,依照事物的种类和可信的理由去理解经义。

   (345)显密口授:按释迦牟尼所说的,显宗部分称为经,密宗部分称为续。

   (346)注释:包括三种注释法。

   ①释字,对经文词语所加的注释。

   ②释义,开始按照经书中的内容分成段落,此后对难题和有疑问之处加以注解,最后把所叙述的主要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说明。

   ⑧释解,对文章中所叙述内容的难题部分加以说明。

   (347)秘决:实践经义时的重要体验。

   (348)尚蔡邦却杰喇嘛:俄译师罗丹西饶的弟子,他对因明学做了部分注释。

   (349)尚卓龙巴罗追迥乃:俄译师罗丹西饶的弟子。他著有《道法次第》、《教法次第》、《因明小注》等,其事迹详见赖钦贡嘎坚赞撰写的《噶当政教史一一贤者之明珠》。

   (350)恰巴却吉森格:桑普寺格西中最精通中观和因明的一位学者。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是在第三饶迥初至末尾。他把因明学经籍划分专题,并创立辨理经院的学习制度,同时把学法相学的学生分成班次,让学生们每天轮流立宗辩难,反复问答。辩论时,辩论者要站在经堂中间,开始对立宗者要放下披单致礼。当主持者高声宣布问难开始后,问难者将披单缠在腰上,引经据典进行提问,提问时可以揶揄、击掌、转到旁观者周围询问理由、绕三圈等。由于创立了辩难学习经典的方法,当时各大寺院掀起了学习法相学的高潮。恰巴却吉森格的弟子中有称为八大森格(即八大自在狮子)的,即:1.藏那巴尊追森格。2.丹帕玛哇森格。3.祖夏索南森格。4.玛甲卓巴森格。 5.则旺秋森格。6.娘赞却杰森格。7.丹玛官却森格。8.涅巴云丹森格。据说这八大森格皆为卓越的宗教理论家。恰巴却吉森格吸收了说一切有部经论的教义,对月称大师的教法进行了很多反驳。恰巴却吉森格的著作有《慈氏五论注》,并对《定量论》,《中观二谛》、《中观修饰》、《中观明论》、《入行论》等典籍作了注释,还有详略《因明除障论》两种版本。其事迹见于《青史》[6]函3页[背面]5—4页[正面]3行和恰巴的亲炙弟子藏那巴尊追森格著的《恰巴却吉森格传》。

   (351)断除戏论:除佛教善业外,中止其它一切活动。

   (352)唐波且寺:卫藏十人中的祖美楚臣迥乃于饶迥记年前的最后六十年的火蛇年(公元1017年)修建的寺院,此后库敦尊追雍仲扩建了此寺。

   (353)阿尔降曲益希:阿尔降曲益希亦称卫巴罗色降益希。那塘版大藏经最初整理时,是由阿尔降曲益希,迥丹热智和江若桑杰本三人校定的。

   (354)那寨顶:十三世纪末,格西阿尔钦波降曲益希所建的寺庙,位于拉萨附近堆龙河谷中。

   (355)秀公嘎热哇:十世纪末,俄·降曲迥乃在尼木秀中所建的寺庙。

   (356)大砖茶:一块大砖茶由四块小砖茶组成。

   (357)《业镜》:论述业果的一部典籍。

   (358)此处指不看书本讲经。

   (359)涅巴希波:亦称涅希恰贝多杰。他是恰巴却杰森格的弟子。其事迹迄今未见。

   (360)蔡公塘:即蔡寺和贡塘二寺的总名。藏历第三饶迥木羊年(公元1175年),贡塘地方的喇嘛尚·尊追扎巴创建蔡寺。十三年后的火羊年(公元1187年)又建贡塘寺。喇嘛尚死后,由侍从达玛宣奴担任部落庶民和寺院之主,此后完成了贡塘寺的全部工程。其后历经数任领主。领主仁钦坚赞朝见了皇帝忽必烈,此后忽必烈把蔡巴万户的百姓、寺庙以及一个佛殿作为施主的顺缘赐给仁钦坚赞,并封他为蔡巴万户长。仁钦坚赞之子噶德贝哇倡建曲科林扎仓,讲习法相学,后又在卫林建密宗扎仓。此后蔡巴万户长贡噶多杰迎请布敦仁波且,并整理出西藏全体学者承认为范本的蔡巴甘珠尔。详见觉日阿旺单增著的《蔡贡塘目录》。

  

   (361)讲经寺院:此类寺院主要是学习法相学五部大论。

   (362)讲、论、著三业:藏族的每一位贤者都必须精通讲、论、著三业,才算一位真正的学者。如果不具备讲论,也要善于讲经。论比讲难,著又比讲、论难。讲论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不一定讲的自己的真正观点,而著者就必须在遗词用字、词义、理论等方面都需要有较高的水平。故讲、论两方面的贤者较多,而论著方面的贤者相应比前两者少。

   (363)措普噶举:第三饶迥铁兔年(公元1171年)帕木竹巴的弟子嘉察仁钦贡倡建措普寺,并担任住持。因此发展为措普噶举。此后,措普译师降巴贝用黄铜铸了弥勒佛像,高为八十肘。措普噶举的历史详见类乌齐本仓次旺杰著的《洛绒教法史》和《贤者喜宴》的[12]函54页[正面]6行——55页[正面]4行。

   (364)布敦喀且(布敦仁波且仁钦朱):藏历第五饶迥铁马年(公元1290年)——第六饶迥木龙年(公元1364年),享年七十五岁。他虽未到过印度,但随从塔尔译师尼玛坚赞学习了声明学,把以前西藏没有翻译的部分典籍译成藏文。成为一名显密皆通的学者。所有的西藏学者一致称颂他为“遍知一切的布敦仁波且”,宗喀巴亦曾把布敦仁波且校订的经论和典籍作为学习的范本。其著作有历史、戒律、论典、般若、中观、因明、声明、历算、密宗等方面的论著共计二十六大函,木刻版本存放在布达拉宫下面的印经院。其事迹详见措普哇·索南森…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