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此爲其中之一),(14)南拔噶(據說在邬仗那國東部),(15)噶厘紮(據說即南印度中部的止楞伽),(16)喜馬拉雅(藏語稱日沃崗堅,爲印度以北的一大山脈之名),(17)折達(在阿裏古格地方),(18)止哈德哇達(在于阗江那穆波,即今新疆西部。),(19)索那夏紮 (藏語稱桑波堅,把說在西印度某地,我國出版的地圖西印度海邊有索那島,似即此處。),(20)蘇瓦那底巴(藏語稱賽林,意爲金島,即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西北有一大島,名蘇門達臘,此系幾位漢族學者所說。),(21)那噶拉(北印度接近尼泊爾的恒河邊上一城市,名巴巴紮厘布紮[藏語稱迦哇布],亦名巴坦城,據說那噶拉文即起源于此處),(22)信度(岡底斯山北坡流出之河名信度河,先經阿裏,再由巴裏加斯之南急轉向正西,入克什米爾東部,再轉向西北,再經巴基斯坦東北和中部至舊都卡拉奇附近入阿拉伯海,據說此地在卡拉奇附近。),(23)馬茹(據說克什米爾北部紮蘭達拉附近),(24)古曾達(據說在克什米爾北部邊區,地近阿裏,阿裏人稱其爲娘達)。
(459)秋瑪城:系一地名,在何處不詳。
(460)興貢(臨洮大寺):系一地名,此地距塔爾寺不遠,詳見紮貢巴格西丹巴饒傑著的《安多政教史》。
(461)爲乞丐施食的資金:即爲乞丐每天早晨能唱一頓粥而積累的資金。
(462)卻傑仁波且饒回多傑:即第叁世噶m巴饒迥多傑 (第五饒迥的木猴年、公元1284年——第六饒迥的土兔年、公元1339年),出生于阿裏芒域貢塘抗秀磨邊上的紮普龍雪地方,父親阿強卻貝是一名舊密學者,饒迥多傑五歲時(第五饒迥的土鼠年、公元1288年),成就者奧堅巴仁欽貝都把他認定爲噶瑪拔希的轉世,這是西藏活佛轉世製度的開始。七歲時隨從堪布貢丹西饒出家,起法名爲饒迥多傑,十八歲時由堪布宣奴降曲和賴·格頓仁欽大師授比丘戒,依止尼多貢嘎頓珠等衆喇嘛、格西和學者。學習佛教的法相學和許多密宗教法。第六饒迥的鐵羊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邀請他進京,由于路途遙遠,到達北京時元文宗已死,第二年皇帝懿麟質班又邀請他進京,他到達皇宮,對皇帝傳授佛法,不久皇帝懿麟質班亦死。元順帝即位,封他爲國師。一年之後,第六饒迥的木狗年、公元1334年,在他將返回西藏之前,皇帝賜予他“遍通教法噶m巴”之诏書、國師之印和金冊等,此年他返回西藏。兩年後,又受皇帝之邀請,對皇帝及大臣講了許多教法,並在北京倡建噶m巴的寺廟,在京住了叁年,五十六歲死于上都。著有《曆算論典集要》和《空性贊注疏》等許多論著,但注釋者迄今未見。其事迹詳見《賢者喜宴》的[13]函36頁正面2行——47頁背面4行和比譯師才旺貢吉著的《噶m巴教法史》。
(463)以製做陶器爲生:指生活貧困者。
(464)朗科法會:拉堆定日地方把以珍貴之牛祭神的節日稱爲朗科法會。
(465)聖像:傑尊米拉日巴在堆地方時,把佛教大成就者先師之像從印度迎請到西藏。
(466)吉仲觀世音像:據西藏曆史記載,以前藏王松贊幹布派遣一個幻化比丘到尼泊爾劈開一株旃檀樹,得到四尊自成旃檀觀世音像,一尊在尼泊爾,一尊在尼泊爾與西藏交界處,一尊在吉仲,一尊在拉薩。安放在吉仲的觀世音像稱爲“聖者瓦第”。
(467)使其産生願心:見注釋(442)。
(468)俱生聖智:佛教密宗經典中說,修習密宗教法達到一定程度後,當得到第一級圓滿次第時,身體中脈裏的風、穴、關叁者即會得到喜樂,此喜樂能證悟空性,故稱之爲“俱生聖智”。
(469)生合:按塔布噶舉之教法,有大手印俱生生合、四先前生合、二根本介紹、叁後驗印象護持等傳授法。
(470)解身之脈結:佛教密宗經典中說,從人體的頭到臍有叁根主脈,四輪中的叁根主脈爲右脈、左脈和中脈。此叁主脈從頭到脖子、心、臍由左右脈抱著中脈結成上下各二結。心的左右二脈從左到右輪流系成叁結共爲六結。
(471)連胎中和閏月共計二十歲:佛教戒律經典中說,七歲小孩出家後,開始受近事戒和沙彌戒,此後如不到二十歲時,不准受比丘戒。當到十九歲時,加上在母親胎中的九個月十天,再加上從七歲到十九歲共十二年的叁個閏月,實際上已經到了二十歲。
(472)受戒律:指聽講律典和受具體指導實踐之戒律。
(473)佛教法相學五部大典,即(1)因明,(2)般若, (3)中觀,(4)俱舍,(5)律藏。
(474)尼多巴欽波貢嘎頓珠:第五饒迥的土龍年公元1285年——第五饒迥的火龍年公元1316年,其曆史不詳。
(475)貢倉巴(即貢倉巴貢布多傑):第叁饒迥的土雞年公元1189年——第四饒迥的土馬年公元1258年,享年七十歲。他是主巴噶舉喇嘛怙主藏巴嘉熱巴的主要弟子。傳說怙主藏巴嘉熱巴有“羅、貢”兩大弟子,其中“貢”就是指貢倉巴貢布多傑,其事迹見《青史》[12]函58頁正面——59頁背面 1行。
(476)本尊:即爲自己信奉之神、應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爲佛陀幻化的各種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認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
(477)前往皇帝駕前:略。
(478)脈、風、穴位:佛教經典中說,人體由靜脈、動風、菩提心組成,此外還有叁主脈、四輪、七萬二千支脈、五主風、五支風、二萬一千六百風及四類穴位,這些詳細解釋見密宗經典,此處不贅述。
(479)外空星辰之擇期:計算九金山和二十七星共同交結期限爲多少小時和時刻之擇期,一晝夜爲二十四擇期,每個擇期爲七曜和九曜。
(480)果昌:系一地名,以前工布香喀宗所屬的一個地方。
(481)東方業緣閻王之地:位于工布下部名爲“加拉森達”的地方,現指墨脫縣一山,此地方稱爲“閻王之地”。
(482)索曲:從索拉加臥地方流出的水,今在索縣境內。
(483)東方皇帝圖帖睦爾:元代第十世皇帝,從第六饒迥土龍年公元1328年——第六饒迥鐵龍年公元1331年共執政五年之久。
(484)日蝕:按照佛教教法的說法,日蝕是九大曜星“劫火”在右輪旋轉,太陽在左輪旋轉,當二者相遇時,“劫火”不論頭尾遮住太陽,即出現日蝕。這方面將在別處詳述。
(485)超薦亡靈:此系佛教儀式的一種,人死後要清除塵障和指明來世之路。
(486)王子熱達那室利:即皇帝懿璘質班,元代第十一世皇帝,第六饒迥的水猴年(公元1332年)執政叁個月逝世。
(487)皇後的王族:同皇後血緣相同的王族。
(488)影堂:記錄當時真實情況的彩畫。
(489)丹珠爾:佛教學者爲解釋釋迦牟尼的教義而寫的書通稱爲論,其中印度和漢地的學者寫的論著譯成藏文總稱爲丹珠爾 (丹珠爾即翻譯的論),但是在丹珠爾的後半部分也收有藏族學者們寫的一些論著,除前宏期藏族學者寫的外,沒有收入後宏期的論著。爲不使西藏學者所造的一些假論著摻雜在丹珠爾中,以前西藏的譯師們曾進行了厘定。當初印度並沒有“丹珠爾”這一詞語,最初是漢地和西藏開始使用。在西藏編著甘珠爾目錄和丹珠爾目錄的情形見注釋(254),最初編製藏文的全套丹珠爾與編製甘珠爾是同時進行的,即在藏曆第六饒迥木狗年(公元1334年),由夏魯古尚貢嘎頓珠任施主,由布敦仁波且邀請的校訂者整理了全套丹珠爾,存放于夏魯的金殿之中。丹珠爾的目錄也是由布敦仁波且所著,即《丹珠爾目錄——國王之如意寶鬟》,收藏在布敦仁波且全集的[13]函中。此後大部分丹珠爾都是以那塘和夏魯寺的丹珠爾爲藍本刻印的。第五世DL喇嘛圓寂後,第巴桑傑嘉措召集衛藏所有的學者抄寫了全套丹珠爾,放在布達拉紅宮措欽頗章中。此後,在藏曆第十二饒迥火蛇年(公元1737年)德格土司丹巴次仁刻印了一套丹珠爾,放在德格印經院稱爲德格丹珠爾。此後又在藏曆第十二饒迥鐵雞年(公元1741年),頗羅鼐索南多傑刻印了一套丹珠爾,放在那王寺稱爲那塘丹珠爾。與此同時,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在北京會聚了漢、藏、蒙叁個民族的學者編印甘珠爾,並翻澤成滿文。此後,在藏曆十叁饒迥初(十八世紀中葉)卓尼(甘肅省甘南州的一個縣)土司刻印了一套丹珠爾,放在卓尼寺稱爲卓尼丹珠爾,其目錄在第二世嘉木樣活佛晉美旺波所著《解釋教義的論著目錄》中,收入其全集[5]函中。各種丹珠爾的部數、內容、頁數詳見各部的目錄,在此不贅述。
(490)時輪大灌頂:密宗無上密部之時輪灌頂爲幼年時七灌頂,即前叁灌頂,最先四灌頂。密宗大師達波欽波的灌頂可細分爲十六次,若不細分,前述幼年時七灌頂加上叁次(即前叁寶瓶灌頂和前二寶瓶灌頂合爲一次,二秘密灌頂合爲一次,二智慧灌頂合爲一次)共計十次,再加上前第四次灌頂的句義灌頂總計十一次。
(491)五部空行佛:即五部佛(1.毗盧佛,2.寶生佛、 3.無量光佛、4.不空成就佛、5.不動佛)和五空行母(1.南王空行母、2.大寶空行母,3.蓮花空行母、4.業緣空行母,5.智慧圓滿空行母)。
(492)無門洞宮:此地爲宮中的法庭,詳見《賢者喜宴》 45頁背面2行。
(493)噶爾寺:噶m巴教派掌管…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