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此为其中之一),(14)南拔噶(据说在邬仗那国东部),(15)噶厘扎(据说即南印度中部的止楞伽),(16)喜马拉雅(藏语称日沃岗坚,为印度以北的一大山脉之名),(17)折达(在阿里古格地方),(18)止哈德哇达(在于阗江那穆波,即今新疆西部。),(19)索那夏扎 (藏语称桑波坚,把说在西印度某地,我国出版的地图西印度海边有索那岛,似即此处。),(20)苏瓦那底巴(藏语称赛林,意为金岛,即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西北有一大岛,名苏门达腊,此系几位汉族学者所说。),(21)那噶拉(北印度接近尼泊尔的恒河边上一城市,名巴巴扎厘布扎[藏语称迦哇布],亦名巴坦城,据说那噶拉文即起源于此处),(22)信度(冈底斯山北坡流出之河名信度河,先经阿里,再由巴里加斯之南急转向正西,入克什米尔东部,再转向西北,再经巴基斯坦东北和中部至旧都卡拉奇附近入阿拉伯海,据说此地在卡拉奇附近。),(23)马茹(据说克什米尔北部扎兰达拉附近),(24)古曾达(据说在克什米尔北部边区,地近阿里,阿里人称其为娘达)。
(459)秋玛城:系一地名,在何处不详。
(460)兴贡(临洮大寺):系一地名,此地距塔尔寺不远,详见扎贡巴格西丹巴饶杰著的《安多政教史》。
(461)为乞丐施食的资金:即为乞丐每天早晨能唱一顿粥而积累的资金。
(462)却杰仁波且饶回多杰:即第三世噶m巴饶迥多杰 (第五饶迥的木猴年、公元1284年——第六饶迥的土兔年、公元1339年),出生于阿里芒域贡塘抗秀磨边上的扎普龙雪地方,父亲阿强却贝是一名旧密学者,饶迥多杰五岁时(第五饶迥的土鼠年、公元1288年),成就者奥坚巴仁钦贝都把他认定为噶玛拔希的转世,这是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始。七岁时随从堪布贡丹西饶出家,起法名为饶迥多杰,十八岁时由堪布宣奴降曲和赖·格顿仁钦大师授比丘戒,依止尼多贡嘎顿珠等众喇嘛、格西和学者。学习佛教的法相学和许多密宗教法。第六饶迥的铁羊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邀请他进京,由于路途遥远,到达北京时元文宗已死,第二年皇帝懿麟质班又邀请他进京,他到达皇宫,对皇帝传授佛法,不久皇帝懿麟质班亦死。元顺帝即位,封他为国师。一年之后,第六饶迥的木狗年、公元1334年,在他将返回西藏之前,皇帝赐予他“遍通教法噶m巴”之诏书、国师之印和金册等,此年他返回西藏。两年后,又受皇帝之邀请,对皇帝及大臣讲了许多教法,并在北京倡建噶m巴的寺庙,在京住了三年,五十六岁死于上都。著有《历算论典集要》和《空性赞注疏》等许多论著,但注释者迄今未见。其事迹详见《贤者喜宴》的[13]函36页正面2行——47页背面4行和比译师才旺贡吉著的《噶m巴教法史》。
(463)以制做陶器为生:指生活贫困者。
(464)朗科法会:拉堆定日地方把以珍贵之牛祭神的节日称为朗科法会。
(465)圣像:杰尊米拉日巴在堆地方时,把佛教大成就者先师之像从印度迎请到西藏。
(466)吉仲观世音像:据西藏历史记载,以前藏王松赞干布派遣一个幻化比丘到尼泊尔劈开一株旃檀树,得到四尊自成旃檀观世音像,一尊在尼泊尔,一尊在尼泊尔与西藏交界处,一尊在吉仲,一尊在拉萨。安放在吉仲的观世音像称为“圣者瓦第”。
(467)使其产生愿心:见注释(442)。
(468)俱生圣智:佛教密宗经典中说,修习密宗教法达到一定程度后,当得到第一级圆满次第时,身体中脉里的风、穴、关三者即会得到喜乐,此喜乐能证悟空性,故称之为“俱生圣智”。
(469)生合:按塔布噶举之教法,有大手印俱生生合、四先前生合、二根本介绍、三后验印象护持等传授法。
(470)解身之脉结:佛教密宗经典中说,从人体的头到脐有三根主脉,四轮中的三根主脉为右脉、左脉和中脉。此三主脉从头到脖子、心、脐由左右脉抱着中脉结成上下各二结。心的左右二脉从左到右轮流系成三结共为六结。
(471)连胎中和闰月共计二十岁:佛教戒律经典中说,七岁小孩出家后,开始受近事戒和沙弥戒,此后如不到二十岁时,不准受比丘戒。当到十九岁时,加上在母亲胎中的九个月十天,再加上从七岁到十九岁共十二年的三个闰月,实际上已经到了二十岁。
(472)受戒律:指听讲律典和受具体指导实践之戒律。
(473)佛教法相学五部大典,即(1)因明,(2)般若, (3)中观,(4)俱舍,(5)律藏。
(474)尼多巴钦波贡嘎顿珠:第五饶迥的土龙年公元1285年——第五饶迥的火龙年公元1316年,其历史不详。
(475)贡仓巴(即贡仓巴贡布多杰):第三饶迥的土鸡年公元1189年——第四饶迥的土马年公元1258年,享年七十岁。他是主巴噶举喇嘛怙主藏巴嘉热巴的主要弟子。传说怙主藏巴嘉热巴有“罗、贡”两大弟子,其中“贡”就是指贡仓巴贡布多杰,其事迹见《青史》[12]函58页正面——59页背面 1行。
(476)本尊:即为自己信奉之神、应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为佛陀幻化的各种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认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
(477)前往皇帝驾前:略。
(478)脉、风、穴位:佛教经典中说,人体由静脉、动风、菩提心组成,此外还有三主脉、四轮、七万二千支脉、五主风、五支风、二万一千六百风及四类穴位,这些详细解释见密宗经典,此处不赘述。
(479)外空星辰之择期:计算九金山和二十七星共同交结期限为多少小时和时刻之择期,一昼夜为二十四择期,每个择期为七曜和九曜。
(480)果昌:系一地名,以前工布香喀宗所属的一个地方。
(481)东方业缘阎王之地:位于工布下部名为“加拉森达”的地方,现指墨脱县一山,此地方称为“阎王之地”。
(482)索曲:从索拉加卧地方流出的水,今在索县境内。
(483)东方皇帝图帖睦尔:元代第十世皇帝,从第六饶迥土龙年公元1328年——第六饶迥铁龙年公元1331年共执政五年之久。
(484)日蚀:按照佛教教法的说法,日蚀是九大曜星“劫火”在右轮旋转,太阳在左轮旋转,当二者相遇时,“劫火”不论头尾遮住太阳,即出现日蚀。这方面将在别处详述。
(485)超荐亡灵:此系佛教仪式的一种,人死后要清除尘障和指明来世之路。
(486)王子热达那室利:即皇帝懿璘质班,元代第十一世皇帝,第六饶迥的水猴年(公元1332年)执政三个月逝世。
(487)皇后的王族:同皇后血缘相同的王族。
(488)影堂: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彩画。
(489)丹珠尔:佛教学者为解释释迦牟尼的教义而写的书通称为论,其中印度和汉地的学者写的论著译成藏文总称为丹珠尔 (丹珠尔即翻译的论),但是在丹珠尔的后半部分也收有藏族学者们写的一些论著,除前宏期藏族学者写的外,没有收入后宏期的论著。为不使西藏学者所造的一些假论著掺杂在丹珠尔中,以前西藏的译师们曾进行了厘定。当初印度并没有“丹珠尔”这一词语,最初是汉地和西藏开始使用。在西藏编著甘珠尔目录和丹珠尔目录的情形见注释(254),最初编制藏文的全套丹珠尔与编制甘珠尔是同时进行的,即在藏历第六饶迥木狗年(公元1334年),由夏鲁古尚贡嘎顿珠任施主,由布敦仁波且邀请的校订者整理了全套丹珠尔,存放于夏鲁的金殿之中。丹珠尔的目录也是由布敦仁波且所著,即《丹珠尔目录——国王之如意宝鬟》,收藏在布敦仁波且全集的[13]函中。此后大部分丹珠尔都是以那塘和夏鲁寺的丹珠尔为蓝本刻印的。第五世DL喇嘛圆寂后,第巴桑杰嘉措召集卫藏所有的学者抄写了全套丹珠尔,放在布达拉红宫措钦颇章中。此后,在藏历第十二饶迥火蛇年(公元1737年)德格土司丹巴次仁刻印了一套丹珠尔,放在德格印经院称为德格丹珠尔。此后又在藏历第十二饶迥铁鸡年(公元1741年),颇罗鼐索南多杰刻印了一套丹珠尔,放在那王寺称为那塘丹珠尔。与此同时,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在北京会聚了汉、藏、蒙三个民族的学者编印甘珠尔,并翻泽成满文。此后,在藏历十三饶迥初(十八世纪中叶)卓尼(甘肃省甘南州的一个县)土司刻印了一套丹珠尔,放在卓尼寺称为卓尼丹珠尔,其目录在第二世嘉木样活佛晋美旺波所著《解释教义的论著目录》中,收入其全集[5]函中。各种丹珠尔的部数、内容、页数详见各部的目录,在此不赘述。
(490)时轮大灌顶:密宗无上密部之时轮灌顶为幼年时七灌顶,即前三灌顶,最先四灌顶。密宗大师达波钦波的灌顶可细分为十六次,若不细分,前述幼年时七灌顶加上三次(即前三宝瓶灌顶和前二宝瓶灌顶合为一次,二秘密灌顶合为一次,二智慧灌顶合为一次)共计十次,再加上前第四次灌顶的句义灌顶总计十一次。
(491)五部空行佛:即五部佛(1.毗卢佛,2.宝生佛、 3.无量光佛、4.不空成就佛、5.不动佛)和五空行母(1.南王空行母、2.大宝空行母,3.莲花空行母、4.业缘空行母,5.智慧圆满空行母)。
(492)无门洞宫:此地为宫中的法庭,详见《贤者喜宴》 45页背面2行。
(493)噶尔寺:噶m巴教派掌管…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