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業。
壬一、(忏悔叁種身惡業):
父母爲主吾等衆,從無始時至今生,
殺生偷盜非梵行,發露忏悔身叁罪。
以現世父母爲主的我等叁界一切衆生,不只今生而是從最初衆生無有開端的時候起直至今生之間漂泊于輪回中,造了形形色色的罪業。首先講述十不善業的殺生。
殺生:是指以兵器、毒藥、惡咒等手段故意地斷絕有情的命根,之後也無絲毫悔心者。其中,殺害父母、上師、阿羅漢等爲極重殺罪;如殺害入道破戒者以及其他人等爲中等殺罪;屠殺旁生爲下等殺罪。
如爲了獲取肉、皮、麝香等而殺生是以貪心殺生;如殺敵是以嗔心殺生;如爲了作肉供,建造佛像、佛塔或供養上師而殺生以及認爲殺野獸無罪等是以癡心殺生。
自己故意親自動手殺生是作已積集罪,自己與其他兩人或衆人共同協商後,其中一個人殺生(其他人雖然沒有親自殺生),但所有的人都將得到殺生之罪。如《俱舍論》雲:"軍等一義故,皆爲同作者。"讓別人殺生以及隨喜他人殺生是積已未作罪,即獲得同等罪過。以及無有殺生之心如無意中腳下踩死生靈爲作已不積罪,夢中殺生爲積已未作罪,這些沒有很大的罪過。此外,最初爲一手策劃者,中間爲主要協商者,最後是唆使殺生者,無論是口中言說還是以眼神、手式等暗示殺生都同樣(獲得殺生的全部罪過)。
作爲沙彌、比丘除了可享用因病死亡等清淨的肉以外,絕對不能享用親眼見到、親耳聽到或者懷疑是考慮到自己或完全爲了自己而殺的(牲畜)肉。對于施主或例行公事的人等宰殺後供養的肉,如果自己事先看到或聽說則必須製止,若未製止而享用,則所有的人都犯了十分嚴重的罪業,並且出家人也犯佛製罪。這種是爲了叁寶而造的罪,所以其它罪的十萬倍也無法與之相比。
另外,諸多佛經及《俱舍論》中說:如果在鐵匠那裏製造火弩、利刃,或飼養雞、狗、貓等凶猛家禽以及執有毒藥、獵具、惡咒之用品等,那麼乃至這些物品未徹底消毀之前,(多保留)一刹那也依之增長無量的罪業。關于火弩的過患,其它經論中有廣述。如今時值惡世,各種各樣的火弩十分發達,我們應當觀察了解由此所帶來的種種痛苦。因此,那些不知羞恥、無有悲心、野蠻好鬥、酷愛兵器、催稅所逼、懲罰所迫的人易殺生。
盡管殺生有說不完的過患,但此處簡略說明如下:殺生意樂,無論是以強、中、弱何種貪嗔之心,哪怕殺害一條生命,也是使那一衆生遭受劇烈痛苦。因此其異熟果報:轉生于叁惡趣中的任何一處,感受長達一中劫苦或相當于人壽二百億年的痛苦;感受等流果:假如從叁惡趣中解脫,則生于何處都因爲往昔殺害衆生使它短命,自己需要償還五百次生命,並感受短命多病等厄運;同行等流:投生爲鹞鷹、豺狼等弑殺他衆的旁生,若獲得人身則也將轉生爲如往昔一樣喜歡殺生之屠夫等;增上果成熟于自身方面:因往使某衆生喪失威力、威嚴,今生自己也轉生爲無有威力、威嚴、極衰弱卑下之人等;增上果成熟于外境方面:無論生于任何地方,那裏都是十分貧瘠荒涼,並且經常遭受病魔、怨敵、強盜等的嚴重威脅,所以全部是活不到頭的境域;士用果:猶如辛勤耕種的果實一樣,有因必定會圓滿地成熟果報。
有關殺生感受異熟果報的公案:曾經有一次,目犍連尊者與華傑比丘同去海邊,途中看到一個長著獸頭,周身燃火的人,他口中一邊喊著"啊喲喲……"一邊哭嚎著,叫聲傳遍了整個山谷,同時被數以萬計恐怖的餓鬼圍繞著,餓鬼們手持弓箭,瞄准他開弓射箭,許多火弩刺中了他。見此情景,華傑比丘問目犍連尊者:"這是爲什麼?"目犍連尊者說:"此人曾是一個獵人,他殺了許多野獸,死後于數年中感受如此痛苦後,又將墮入大地獄。很難有解脫的機會。"
又從前,一位國王依法處死了一個罪犯,以此異熟果報國王轉生爲海中的一條大鯨魚,身體長達七百由旬。他的眷屬及大臣中凡殺過生的人都轉生爲小鯨魚,並居住在那條大鯨魚的身上噬食它,于百千萬年中感受痛苦,它死後又將投生爲王舍城的昆蟲。依法處決有罪之人,居然感受如此異熟果報,那麼,殺害無辜的有情將感受何等的痛苦呢?
順後受業感受等流果的案例:往昔大慈大悲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名叫帕吉波的國王,因受惡臣害母誘騙而發動大批軍隊進攻迦毗羅城,屠殺了七萬七千釋迦族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見谛的菩薩。(暴軍)並且將孤兒寡母全部活埋在坑裏。當時,雖然具足十力的世尊也在城中,但不僅未能製止軍隊的大肆屠殺,而且爲了示現感受業果而頭痛起來。諸比丘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世尊說:"從前,在一河畔住有五百漁夫。一日,他們看見大海中的兩條大魚遊到那裏,便用魚網捕撈出那兩條膘肥體胖的大魚,放在草地上。他們進行商量,有人說:”這兩條魚身體極爲龐大,如果一次性地殺了,則很難短時間內賣完所有的魚肉,這剩下的魚肉必將會腐爛,若把它們系在樹上活活地一塊塊切割來賣,則很好。”隨後便如是而行。那兩條魚因難以忍受活活砍割的疼痛而邊呻吟邊輾轉反側。這時,一位漁夫的小孩見後禁不住笑起來。那兩條大魚臨死時發了惡願:願我倆生生世世殺害這些人。之後便死了。當時的那兩條魚即是現在的帕吉波國王及害母大臣;當時的五百漁夫即是現在的五百釋迦族人;那位漁夫的小孩童即是現在的我。圓滿正等覺佛陀尚且需要感受(隨喜)殺生的異熟果報,那麼,何況說我們這些衆生呢?
任何人也不應直接言說或以手式表示"這是要殺的……"。昔日,阿羅漢恰嘎尊者令許多在家人現見聖谛。一次,他給一位婆羅門女講法,當時有一個盜賊首領和那個女人行邪淫。貪欲者無所不作。他們二人殘忍地砍掉了恰嘎阿羅漢的頭,並將其屍體埋在灰堆裏。(事情敗露後),勝光王(命令屬下)將盜賊首領和那個女人活活燒死,又把他手下五百盜賊的手腳全部砍斷。(諸比丘)請問世尊其原因。世尊說:"從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一次他夢到自己的腸子纏繞著整個城市。他對一位婆羅門大臣講述了此夢。本來,這夢境是一祥兆。然而,因婆羅門自己有五百個小徒弟,考慮到要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于是呈禀道:”如果沒有殺許多牦牛作供施的話,那麼這一夢兆凶多吉少。”隨後許多牦牛被集聚在一起,聽到它們的哀號聲,國王生起了悲心,下令”不要殺它們了”。那位大臣只好說:”遵命。”正這時,他看見一頭公犏牛在與一頭母犏牛作不淨行,便說:”應將這兩頭牛殺了。”他的小弟子們也隨聲附和說:”這兩頭要殺。”並伸出手來指點。雖然是旁生,但它們心裏很明白,所以發了惡願:我倆無辜遭殺,凶手就是這位大臣和他的五百小徒弟,願我們將來無論轉生于何處都定要殺死這個大臣,砍斷這些小孩們的手腳。當時的梵施國王即是這位勝光王;那位大臣即是恰嘎阿羅漢;五百孩童即是五百盜賊;當時的那對犏牛即是盜賊首領與婆羅門女。因此,感受了此果報後阿羅漢恰嘎的余業已盡。對于屠殺無辜的旁生,僅以言語動作參與也會成熟如是果報。
律藏中說:"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五蘊尚未達到無余之前,業力不會成熟于其它外境上,而只會成熟在爲識所持的這個身體上。就感受業果而言,得地也無益,具德也無益,逃避也無濟于事。如律藏中說:"無論是虛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處,無不受業果。"聖者龍樹菩薩因許多世以前割草時殺了昆蟲的余業,才被樂行王的太子用吉祥草砍斷頭而圓寂。大成就者貝諾紮納曾轉爲一名比丘時擠死過數多虱子,轉生爲鹞鷹時吞食了許多青蛙、蛇,以這兩種余業而感,他被擦瓦絨地區(如今阿壩州馬爾康縣境內)的國王置于有各種虱子及蛇的坑裏遭受痛苦等等,有不可勝數的此類公案。所以,諸位在家人不要認爲僅未殺人宰馬就沒有罪過,即使弄死虱子、跳蚤,割草掘地等時致死的昆蟲,以及使用馬、騾、犏牛等馱運商品時造成背傷、刺腹等等隨便也積累了無數罪業。
從前,一位叫薩嘎瑪的居士有叁十個兒子,他們謀殺了勝光王的一位大臣之子。那位大臣想方設法使勝光王與那叁十個孩子産生仇恨。最後勝光王砍下他們叁十個人的頭並裝在箱子裏寄給薩嘎瑪。其原由:曾經有叁十個盜賊偷了一頭母牛在一個老婦人家裏宰殺了,也給了那老婦人一些肉。旁生雖然不會說話,但它們心裏清楚,所以那頭母牛臨死時發了惡願。母牛後來轉爲勝光王,老婦人就是薩嘎瑪,叁十個盜賊即是薩嘎瑪的叁十個兒子。他們需要于數世中償還如此業債。
請大家看看:我們言語、行爲上是否該毫無顧忌地與那些獵人、從事殺生行業的人進行接觸呢?作爲獵人、屠夫的父母、妻子、子孫都需要墮一次地獄。如果一個山溝裏有很多罪孽深重的獵人,那麼,當地會遭受天龍八部的詛咒而時常出現種種不樂意之事。假使今生未受損害,但後世會因爲曾同飲一山溝的水而受害。與罪業嚴重的人長期相處,甚至僅僅一刹那攀談也會染上罪障,這種人若來到家裏,則損耗鬼會跟隨其後,如果他手摸加持品等,也會使加持品的加持力喪失。
請各位聽一聽以癡心殺生感受等流果的例子:在遠古時代,一天,一位大阿羅漢坐在一家門口,那戶人家的對面有一個人帶來了一頭要殺的牲畜,那頭牲口正在哀嚎著。阿羅漢不但聽得懂那旁生的語言而且知道它的全部宿業,于是便說:"哎喲,怎麼會這樣呢?"那人問他:"您說什麼?"他告訴那人:"不能對不信的人講述這旁生的曆史,所以悄悄地說給你聽。此牲口往昔曾是一個富商時,爲了建造佛像、佛塔等而殺害衆多生靈舉行供養法會,這一家世世代代盛襲殺生舉辦法會的惡規。那位商人死後又轉生爲自家的家畜,屢屢遭殺,現今共有六次了。"那位阿羅漢是因悲憫那一旁生而敘說的。他又說道:"昔日建造佛…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