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佛塔的人是你,以殺生供施者也是你,殺害數多有情祭祀天尊的還是你,現在你感受果報,哭叫哀嚎又有何益?"
如今的各個寺廟以及那些富戶、官員、大師們家中爲了延年益壽、歡度節日等而以血肉供施葷齋,這種現象在當今的惡世中隨處可見,十分猖獗,這完全是外道的作法,血肉供施也屬于此類。有些地區的說法:殺生是笨波教。如續部中說"密宗吟爲笨教時"指的也是這一點。因此,若有稍微注重業因果及佛教的人,請你們對此謹慎小心。如頌雲:"無有重于殺生罪"。
事實上,殺生的罪過重不重何需更多的教證理證。如世尊說:"自身爲範例,切莫害他衆。"人們所謂的"在世界上,最寶貴的即是自己的生命",我們是何等地珍愛自己的生身性命啊,甚至身體上紮入小小的一個剌兒也難以忍受。所有的衆生皆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這一點完全相同。因此,殺罪重與否還需要說明嗎?如寂天菩薩說:"自與他雙方,厭苦即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尤其是以網繩捕殺衆生較其它罪業更爲嚴重。若用火弩殺死一個衆生,則令有形、無形的許多衆生魂飛喪膽,因此有殺害數多衆生之罪。
現在以何種方式殺生,將來自己需要感受同樣遭殺的果報。昔日,目犍連尊者到地獄去時,看到如黑木炭般的一個人被具許多頭相的衆生用各種兵器打殺著,身體被剁成數段,並有許多恐怖的惡狗啃食。尊者說:"這是往昔殺害衆多人與野獸的異熟果報。"
《念住經》雲:"罪惡深重者,異熟亦熾盛,遭受大損害,故當斷罪業。"因爲現今沒有立即現見造惡業的果報,所以大多數人高高興興地造罪業,但是將來必將哭哭啼啼地感受苦果。如《因緣品》雲:"爲己得安樂,笑著造罪業,罪業之異熟,將哭著感受。"當今時代不同于往昔,因果即生難以圓滿現前。然而,就象高空中鳥的影子暫時雖然看不到,但當它落地時身旁必然會有影子藏中說:"猶如影子隨人後,身坐影坐行彼動,善惡如影亦複然,此乃佛說無上語。"
殺生的過患既然如此,那麼戒殺的功德也同樣廣大。與上述殺生的五種果報相反,戒殺則不墮惡趣、轉生人天後長壽無病等等。經中說:"斷除殺生業,歡喜持淨戒,諸鬼神不害,彼人轉善趣。"戒殺的補特迦羅自然而然會生起慈悲心,並受到天衆相助,諸鬼神不能損害,一切有情視其爲親友並喜歡彼人,諸事順遂。而殺害多少衆生,其福德會相應衰減。同樣,保護多少衆生其福德也會相應增上。如今長壽無病的一些人也是由于往昔戒殺的原因。佛在經中說:"戒殺之補特迦羅所發何願皆會實現。"
因此,我們若能忏悔以前所造的殺罪,立誓今後戒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毫無懷疑,必將如願。所以說,要想將來趨向安樂處,必須斷除殺生。
從前,叁十叁天的一位天人出現了五種死相,他觀察死後生處,結果發現將投生爲王舍城的一頭豬,他禁不住在那裏哀嚎。帝釋天王問:"你爲什麼悲傷啊?"他道明原委。帝釋天王說:"有辦法。"後去請問世尊。世尊說:"讓他戒殺可從惡趣中解脫。"于是天王讓那位天人受持不殺生戒。他死後轉生到了兜率天。
另一則公案:曾有一次,晝辛吉尊者去地獄時,經過一白天,臨近黃昏時來到一座美妙的天宮裏,看到那兒有四名天女與一位男士在共同嬉樂享受欲妙。他們也獻給尊者一些飲食。整個夜晚都是在享用受用、幸福歡樂之中度過,到了旭日東升之時,他們說:"現在到了我們要感受巨大痛苦的時候了,所以你還是不要呆在這裏,走吧!"尊者莫名其妙,心想:這是爲什麼呢?于是走到一邊暗中觀瞧:(轉瞬間)那美妙的天宮已不複存在,四名天女也無影無蹤了。出現的是四條具鐵齒的雜色大狗,它們把那個男人推倒在地,將他的肉撕成一塊塊而啃食著。日落之前一直感受著無法堪忍的痛苦。黃昏時分又如前一樣享受快樂。尊者問男子:"你因什麼業力而落到如此下場的?"他說:"我曾經轉爲人身時是內波城殺生數多的一個屠夫。因我當時在嘎達雅那尊者前發誓晚上不殺生而如今夜間享受此等快樂;因白天殺害諸多衆生所致如今白日遭受這般痛苦。如果您返回人間,請捎口信給我家中以殺生爲業的兒子,就說:”你的父親因所造殺生之業而轉生于地獄中正感受著劇烈的痛苦,我已親眼目睹。你應斷除殺生惡業,否則必將與你的父親一樣受苦。”如果他不相信,那麼告訴他:”你的父親是這樣說的,在屠場的地下埋有一個金瓶,取出來可依此維生,時常供養大尊者嘎達雅那,並提起老父我的名字作回向,這樣對淨除我的此惡業果報大有好處。"晝辛吉尊者(返回人間後)如實地轉告了口信。
曾有一個捕殺衆多野獸的獵人,白天殺生,夜晚作頂禮供養等善法。後來墮入地獄時,白天被許多飛禽、野獸啄食、啃食,感受痛苦,晚上由衆多天女供養承侍享受嬉樂等等(有諸多類似的公案)。
因此,若于一切時分戒殺,則生生世世唯享安樂。倘若不能,那麼,僅僅在晚間或初八、十五、叁十等佳日時斷殺,也稱爲善惡雜業,將輪番地感受苦樂之果報。如果一輩子日日夜夜中一次也生不起斷殺之心並恒時任意殺害衆生,則其世世代代中唯有墮入惡趣,除此之外連安樂之聲也聽不到。因此說禁忌殺生至關重要。
不與取:即是以貪嗔癡叁種惡心而獲取財物,但主要是由貪心引起。大不與取是指竊取叁寶所依物資、供品、僧衆共同的財物以及父母的財食;中不與取是指盜竊、掠奪、摧毀或通過暴力、經商牟利、非法稱量等不正當的各種欺诳手段獲取普通人的財物。如農民們竊取田地,即打亂分界的標記、破壞田地籬笆等乃至盜取一把禾稭以上都屬于中不與取;牧民們偷取細繩、索端(一節繩索)、牛奶等,或盜取鼢鼠洞中所積之物等(牧民挖掘人參果時經常竊取鼢鼠夏天所儲存的食糧)旁生、非人所擁有的財物也將産生嚴重的罪過。達官顯貴們僅以一塊茶磚作爲禮品而得到一匹馬即如所謂"以狐皮換馬匹"的說法,如此千方百計獲取財物也都與偷盜相同。
特別是對于從事經商者而言,十不善業中除了邪見、邪淫兩種偶爾發生外,其余罪業全部具足。作爲一名比丘、沙彌通過經商哪怕只獲得了一錢銀子,也徹底違犯了根本戒。如爲他人利益而偷盜稱爲小不與取。而且,那些不具戒律、無有聞思之人以谄曲奉承、裝腔作勢等行爲獲利,也與不與取一樣。
總而言之,別人未將其擁有的財物直接給予自己,而想方設法據爲已有的一切行爲全部都屬于偷盜。自己竊取或唆使他人偷取等所獲之罪完全相同。
這種不與取何人易犯呢?具大吝啬、所需甚多、貪得無厭、恬不知恥、摧稅所逼、懲罰所迫之人容易就犯。
果報:根據動機大小不同,其異熟果分別轉生于叁惡趣中。等流果:幸得人身也轉生爲乞丐、雇傭等,雖有微量財富,也遭強者搶劫、弱者盜竊,遺失虧損毀盡等,與天、人、鬼共享而無有自主權。即便擁有奶牛也是無有叁白,飲食無營養,莊稼遭受鏽病 、霜雹或爲蟲害所毀。如今爲貧困、虧損所逼的這些人完全是往昔盜取他人財食的果報;增上果成熟于外境上:只能轉生于土地貧瘠、饑荒頻發的地區;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歡行竊,經商詐騙,轉于旁生中也是成爲愛偷盜的老鼠、竊狗等。尤其是僅盜竊微乎其微的供品或塑佛像、造佛塔、印經書的財物也將墮入寒地獄或餓鬼中。若享用針尖許的叁寶財物也必定墮入地獄。
從前,哲·白蓮大師來到衛藏時,一日夢見自己與眷屬口中皆燃起熊熊大火。他集中所有的僧人,說:"一定是造了惡業,你們究竟做什麼了?""我們沒做什麼呀!"大師再叁觀察,結果發現他們將自己食用的舊酥油換成了新的,查詢這些新酥油是做什麼用的,原來是作供酥油燈的原料。大師告訴他們:"以此酥油要供養許多酥油燈。"
所以,我們對供品必須小心謹慎。如果對于叁寶之財、上師之財、父母之財,甚至僅竊取一根針也將墮入無間地獄中。又如:若一位比丘或沙彌在僧衆共有的收入基金中,只取出一錢銀兩,也將獲得所有僧人數量的他勝罪(此義在律藏中有廣述)。
尤其在家男女僅喝一碗僧衆的茶或稀飯也將墮入地獄或轉生爲病龍。如《日藏經》中說:"甯可以利刃,砍割己肢體,切莫將僧物,給與在家人。"
從前,目犍連尊者與華傑比丘同去海邊,途中遇到一個形似巨大樹幹的衆生,周身遍布數多昆蟲蝕食它,並發出大聲慘叫。華傑比丘問:"這是什麼原因?"目犍連尊者答言:"此衆生曾是一位僧衆值事員,名樂達比丘。因擅自享用僧財而轉生爲此衆生,他曾給予僧財的在家人轉生爲這些昆蟲吃著他的身體。由此死去還要墮入大地獄中。"聖者龍樹菩薩也曾如是發願:"但願我不轉生爲,糾察炊事管理僧。"其密意也在于此。
破戒之人也是同樣,如果占據僧衆的位置以及使用經堂的坐墊等,則將墮入地獄或轉爲患麻風病的旁生。律藏中說:"破戒者若跨一步,進一口食一碗水,僅此享用僧衆物,則爲邪命墮地獄。"
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唯行上供下施,哪怕僅偷了一粒芝麻,不用說往生極樂世界,甚至連善趣之身也無法獲得,只能墮入惡趣中。曾有一位出家人因偷了少許財物而轉生爲蛇。一名天女因盜一朵花而下墮等有許多此類公案。
而且,屍陀林中的財物及屍體上的物品也是有主的,所以也不能盜取。從前,一位比丘死後,屍體被扔到屍陀林裏。有人拿取其屍體上的物具。那位比丘轉生成了非人而令屍體驟然站起,說:"不要偷我的物品。"
就算是爲了他衆的利益也萬萬不可盜竊。昔日,德洛巴菩薩一次去化緣時,到了一戶門前,那裏曬著兩家的芝麻堆。看守的人准備回家去取齋食,便讓德洛巴看護。這時,他用夏加(小勺子)從一家的芝麻堆裏取出七粒芝麻抛到其它芝麻堆中。本來他可以很快得地,結果因此而延誤了數年。…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