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盡管盜竊僧財的公案有很多,但這裏講述一則驚心動魄的案例:往昔,一位商人對毗婆屍佛教法中的諸多僧衆供養珍寶。當時一位有權的比丘接受後據爲己有而未供養僧衆。一日,諸僧衆向他催索。他勃然大怒,出言不遜說:"你們吃屎吧,這珍寶是我的。"此人死後墮入地獄,後又于九十一大劫中轉生在不淨嘔吐物之中,死去後在王舍城附近堆滿不淨物的一大池沼中轉生爲一只身形如蛇狀的四足昆蟲。釋迦牟尼佛見後指示給諸比丘看,並說:"此衆生還要轉生于地獄中住數萬年,然後再轉生在此不淨物中,未來賢劫千佛都將攜眷屬來到此地並講述此昆蟲造惡業的始末。"卻未宣說其解脫之時。思維這一公案後,對于接受僧衆共有的信財亡財,應當倍加注意。
另外,破戒之人僞裝成具戒者,或行非法之輩假裝爲如法行者,或狡詐之徒冒充成就者來攏集信財亡財,這也是邪命,和不與取無有差別。如國王松贊幹布曾經說過:"若集信財亡財養父母親朋等,則集財者將轉生爲駱駝,所有享用之人轉生爲駱駝崽,那些施主全部轉成駱駝的主人。需要如是還債。"
大成就者唐東加波尊者在莫年格山谷裏看見一塊磐石中有一條一木轭許的大蛇,周身上下密布著成千上萬拇指大的青蛙吃著它。尊者向它吐了口唾液加持,將其超度了。並對衆僧人說:"無有功德之僧人若享用信財亡財,就會變成這樣。"
法王Gmb年僅六歲時,從所住之處貢布嘉卡山谷附近的平原到安閑散步處去的路上,在戲耍過程中將鞭柄插入一塊磐石中,結果石頭裂開,在石頭中間有一形如肺髒一肘長的旁生,身體外面有許許多多芝麻許的黑白含生蝕食著它。法王Gmb向它吐了口水,專注加持,僅以此便使其命絕身亡了,並將它的屍體火化。衆眷屬問:"這是什麼原因?"法王說:"我往昔轉爲遊戲金剛(第四世Gmb)時,此地的一位享用信財、亡財的上師祈禱過我,因此如今我將它從惡趣中救脫出來。否則,它仍要墮入地獄中,那些白色的含生是他享用活人信財的異熟果報;黑色的含生是他享用死者亡財的異熟果報。"
卡巴尊者住所的附近有一只鹞鷹經常弑殺衆生。一天,這只鹞鷹死了。上師以神通觀察它轉生到了何處,結果發現它以往昔的善果而轉生爲一富裕牧民之子,但以屢屢殺生之業所感不久便夭折了。後來尊者又觀察其轉生于何處,他竟然已轉成了一位廣泛度化衆生的大上師,他的所化事業極爲廣大。因法務繁忙,所以爲亡者作超度在騎馬行路時順便就將儀軌念了。後來人們共稱他爲"馬上儀軌上師"。最後,在一次信衆雲聚,舉行隆重的大灌頂時,那位上師(突然)離開了人世。當時卡巴尊者的一位侍者也在現場。大家商量後決定將過世上師的五根(亡者的神識已融入五根中)委托那位侍者帶到卡巴尊者前作超度儀式。侍者臨到上師那裏時擔心這樣帶去會遭到呵斥。于是他用綢緞把五根卷起放在一岩石下,先到上師前禀明了事情經過。上師說:"用我的這件祖衣裹起來!"侍者帶著祖衣去了。(到了岩石旁看到)那五根已變成了一只一肘長的惡蠍。他立即返回請上師到這裏觀看。雖然上師也來了,但因緣起不成熟,盡管用祖衣包裹也無濟于事。那只惡蠍逃竄到一塊大岩石旁,由于業力所感它進到了突然崩裂的岩石中,隨後岩石閉封了。凡是與那位上師有關聯的所有衆生的靈魂全部轉成無數含生並融入那塊岩石裏蝕食著那只惡蠍,並且從它的心間長出一棵高大的柏樹。侍者問:"它何時才能解脫?"尊者說:"直到那棵高大的柏樹被鳥爪踏盡時方可解脫。"
此外,衛藏的黑馬喇嘛轉生成雅卓耶湖裏的一條大魚(此例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廣述)等等(有許多此類公案)。《念住經》雲:"何人以邪命,少許維生活,將沈于糞泥,爲諸昆蟲食。"
拉薩地方住有一位智者大格西,他可與文殊菩薩猶如人與人對話般地進行交談。後來他既見不到文殊菩薩,也淡忘了以前所聞受的法,什麼也想不起來了。便請一位上師打卦。那位上師問:"你以前就有如今這麼多的財産嗎?""以前沒有,後來才有的。""做一次滅財佛事吧!"他也如是照辦了。結果又恢複如初了。
博朵瓦大格西曾說:"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業也不如戒律不清淨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大。"《呵責破戒經》中也宣說了此理。《寶蘊經》中說:"世尊在宣講享用信財的過患時,五百名戒律不清淨的比丘說”不應享用信財”而還俗了。其他比丘呵責他們。世尊說:”不要說!具有悔心者還俗是誠信正法。他們死後將轉于兜率天中,將來成爲彌勒佛的首批眷屬。”這時,又有二百位比丘淚水奪眶而出,說道:”我等甯願餓死,在未證果之前決不享用一口信食。”世尊道:”善男子,善哉!”"《彌勒獅吼經》中也說:"甯可一日還俗一百次,戒律不清淨之僧人切莫享用信財。"《教比丘經》中說:"不守出家之學處的人身著出家裝束享用信財亡財不如做一位正直的在家人好。"
所以,除了具有成就與離患這兩種功德的人之外,吃一口信食也將感受千倍的異熟果報。如佛在經中說:"施主以信所施財,具德離患我開許,不具此者食一口,亦將還債如山王。"《毗奈耶》中也說:"甯可去食用,諸燃火鐵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齋。"又如《涅槃經》雲:"甯可食燒石,飲用銅熔液,不守淨戒者,不應享齋食。"《寶積經》雲:"破戒之諸人,雖身著法衣,唐捐信財故,如吞燒鐵球。"全知持明無畏洲大師也曾說:"重罪之人呼師救,死時雖供牛馬匹,除非十地自在者,如我者無能爲力。"然而,《念住經》中說:"對破戒者供養財食的施主可轉生于善趣。"又經中說:"若以後悔心及畏懼心享用信財,也可減輕其異熟果報。"因此說,肆無忌憚地享用黑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大障礙。
如國王、大臣等具有勢力的人只應合理收取田地賦稅,如果不顧王法搜刮民財的話,則如昔日的蓮童王子曾執掌國政六十年,結果墮入地獄長達六十劫。經中說:"搜刮民財的大官員多數將轉生到餓鬼、惡龍之中。"華智仁波切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講述了古代一位名爲波吉的僧財管理員的故事。還有不可勝數諸如此類的實例。
如此思維了不與取的過患後,若能做到縱遇命難也不偷盜,則必將生于善趣中,成爲受用極爲富足、擁有國政七寶的國王等,並且無有人能損害他的受用,而可以自由自在地享用……有無量利益。經中也說:"何人舍偷盜,恒喜于布施,不行竊取者,彼等轉善趣。"
非梵行:是指梵行居士 以上,比丘以下對真正的女人或旁生、非人、幼女,以及在非處(口、肛門等)作不淨行。本來十不善業中說是邪淫,但此處稱爲非梵行,是爲了便于對一般人闡述,或者是因爲噶單派教言中也如此出現過。對于在家人而言,所謂的邪淫是指本來自己有妻子,同時又對屬于他人的女人、別人的妻子作不淨行,這對世間俗人來說也是過患極其嚴重的。如《俱舍論》雲:"邪淫極遭呵責故。"大邪淫是指對, , , 母親、阿羅漢尼、尼姑等作不淨行,屬于近五無間罪;中邪淫不僅是指對別人的妻子,而且對于自己的妻子在白天、齋戒日、妊娠期間、不願意的情況下以及于有佛像、佛塔、佛經和上師所在的地方作不淨行,罪過極重;小邪淫也有許多種類。自己親自行邪淫或教唆他人行邪淫都是同樣。
非梵行的過患:一般而言,對女人行邪淫純粹是由貪心引起的,但也有諸如對怨敵的女人或爲了害他人等以嗔心行邪淫的,認爲女人如流水任何人均可對其作不淨行,或以密法爲借口說修密法者可作不淨行,是以癡心行邪淫。
根據動機其異熟果報將相應墮入叁惡趣中。更爲嚴重者轉生到鐵柱山,或者轉生于不淨淤泥中或轉爲女人胎中的寄生蟲。假設獲得人身,也將感受妻子遭他人強搶或妻子不稱心意、(妻子)行偷盜、性情惡劣,夫妻雙方猶如仇敵相遇一般的果報。如今許多人娶了一位惡劣的妻子,整天吵鬧不休,最後不得不離婚、分居等,這都是往昔行邪淫的果報。其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對女人貪得無厭,喜歡邪淫,或轉生爲雞等貪心強烈的旁生。
何人易行邪淫呢?那些無慚無愧、卑鄙下劣、貪不厭足以及往昔曾轉生過魚、雞等的人易犯。品質高尚,知慚有愧的人不會行邪淫。
在印度,曾對行邪淫的人處以極爲嚴厲的死刑等,並被視爲極其卑鄙惡劣之徒。如今煩惱濁極其熾盛,尤其是諸魔女捉弄人心,一些男人爲了女人慘遭財食性命毀于一旦的痛苦,並且很多出家人也爲此而完全失毀了別解脫戒,最終甚至葬送了生身性命,這都是由貪欲而引起的。關于此等過患下文中還有廣說。
當今處于所謂"隨行五毒煩惱、內心昏愦錯亂"的時代。所以,真正具足清淨戒律的只有極少數高僧大德,而無處不生的破戒邪道卻無量無邊。這種現象只有到彌勒佛出世時才會隱沒,此外誰也無法避免。如法稱論師說:"邪道無邊故,難以盡遮破。"
因此,具緣的補特迦羅應當對照自己而使獲得的人身具有意義。而且,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在家人應努力斷除邪淫,出家人徹底舍棄非梵行及其同品十分重要。
如同上述戒殺的功德一樣,這裏講述一則邪淫造罪與持戒行善混雜而交替享樂受苦的故事:從前,晝辛吉尊者去地獄境域,經過了很久。當太陽剛剛升起時,來到了一座美妙宮殿裏,看到那兒有一妩媚的天女和一位英俊的男士在共同嬉樂,享受妙欲。他倆也對尊者奉獻了飲食,這樣共住到黃昏日落時。他們說:"現在要有大恐怖出現了,您不要呆了,請走吧!"尊者想:這是怎麼回事呢?于是便走到附近的地方偷偷觀看:美妙宮殿以及天女都已杳無蹤影了,那位男士赤身裸體。這時,出現了一個如黑色毒蛇般身體纖長、面目猙獰的女人在他身上纏繞七匝,從漆黑夜晚到黎明之間一直飲著他的腦髓。他感受著這種難以忍受…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