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17

  ..續本文上一頁釋天王平起平坐的權勢,後來還妄想擁有一切,最終天界的福德也殆盡了。……有許多這類公案。

  不以自己擁有的財産爲滿足,還貪圖他人之財,依此使自己的財産也失毀了:很久以前,一只狐狸在溪水邊尋得了一塊肉。這時,它看見水裏的魚兒在遊動,便想先去吃它,于是它放下那塊肉跑去吃魚。結果魚鑽到了水底,那塊肉也被烏鴉叼走了,最後它什麼也沒有得到。

  本來,如果自己沒有積累的福德力,那麼對心中所想、眼睛所見的都生起貪心又有何用呢?因眼福不淺而無所不見,心似損耗鬼而無所不求,若自己耗盡福德則一無所獲。所以,自己有多少財物都應知足。無貪心之人即使如乞丐一般貧窮,然而,精神方面卻十分富足;不知滿足具貪心者盡管物質極爲富裕,但精神卻極爲貧乏。如《親友書》雲:"人天導師說,諸財知足勝,若知行知足,無財亦富足。"

  貪心過患極其嚴重,若能斷除貪心,則轉生爲人時,財物富足穩固,誰也不會對其産生絲毫搶奪之心,轉于天界也成爲不同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經中說:"城邑或靜處,他人所屬物,不生貪心者,彼士轉善趣。"

  害心:是指對于與自己關系不好的敵人,即使不是敵人但由于心懷惡意的緣故而對他人擁有的財産、受用、名譽、地位等生起難以堪忍的嫉妒心,並想:若能夠加害此人那該多好啊!這個人遇到不幸該多好啊!居心不良。最爲嚴重的是對于嚴厲的對境佛菩薩以及自己的上師、父母懷有惡毒之心。乃至對旁生以上若存心加害,則罪過都很嚴重。特別是不了知密宗金剛乘甚深行爲之義而對加害自己或施主等的怨敵魔障根本生不起刹那悲心,從開始就企圖消滅他(它)們,唯生貪心害心。但他們卻美其名曰:這密宗的降伏事業。實際上這絕對是惡意惡語。

  所以,那些無有慚愧、疑慮種種、心胸狹窄、心靈肮髒、胸中充滿惡意之毒水的人們容易生起害心。

  害心由叁毒産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其異熟果報必將墮入叁惡趣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假設僥幸獲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愚昧無知,身心常爲種種痛苦所逼,受到衆人欺淩,轉生于空曠恐怖、邊鄙野蠻、時有爭論之境,經常慘遭礌石兵刃等橫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無有生起慈心的機會。

  事實上,如果對方沒有違緣障礙,那麼自己如何生惡心也不能達到任何目的,而只會耗盡自己的福德。倘若依靠惡咒等試圖徹底消滅對方,如果遇到個別無有福德、勢單力薄者,有可能勉強對付,但也將是兩敗俱傷,自己得不到一點利益,既損害了今世又摧毀了來世的解脫道。如《入行論》雲:"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有些人雖然言行上不能夠傷害對方,但心中總是想:對方若人財兩空、牲畜皆亡多好啊!可是,連讓一個虱子叮咬對方的事也未辦到,結果自己卻墮入地獄了。也有些人不只是對敵人而是對所有的人都是語言白如牛奶(甜言蜜語)、內心黑如墨汁(心地惡毒)(即所謂的口蜜腹劍),這也屬于害心,將成爲地獄的墜石。

  自己所懷有惡意的怨敵若出現不樂意之事,則說:"我實在高興,真是佛的加持,我心滿意足了,他本該如此。"如此隨喜者,反倒自己真地得到佛的加持了吧。因爲對方慘遭不幸,自己若如是幸災樂禍,則與親自造罪的過失相同。所謂"害心是地獄的使者"。這種生害心者死後將如投石般地立即墮入地獄中。在地獄沸騰的銅液裏炖煮時,若你高興爾時該高興,你若滿足爾時該滿足呀!如《入行論》中說:"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若謂滿我願,豈有勝此禍?"

  曾有這樣一則實例:古代,在一深山中住有師徒二人,另有一個與他們不和的上師。一天,那位上師對侍者小僧人說:"煮上好茶!今天我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小僧人問:"聽到了什麼?""與我們倆不好的那位上師有女人了。""噢,上師呀,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我還以爲您面見本尊得到授記了呢。"帕單巴尊者聽到此事後說:"幸災樂禍的那個上師比破戒造罪的那位上師罪過還大。"即所謂的"惡心武器傷自己"。

  往昔有一個人准備毒藥,企圖害他人,結果自己飲用而一命嗚呼。

  另曾有父子兩人,老父親躺下時,有一只蚊子落在他的禿頂上叮咬。兒子想:我的老父還沒有死之前,它爲何要咬他?打死它!于是扔了一塊木板,結果沒有打到蚊子反而給父親的腦袋開了瓢,老人喪命了。

  此外,從前,舍衛城的施主們供養僧衆齋食時,首先供養僧衆,之後再布施乞丐。有一次,一個國王種姓小乞丐和一個姓小乞丐前去乞討,婆羅門種姓的那個小孩沒有掌握好時間,(在供僧之前)去了,結果什麼也未得到。國王種姓的那位小乞丐在僧衆享用後去要的,所以獲得了許多飲食。國王種姓的小孩問婆羅門的兒子:"你討到東西了嗎?"他因未得到任何飲食而氣憤不已,說道:"我如果有權力時,應當砍掉所有這些比丘的頭。"生起惡心。國王種姓的小孩說:"我若掌握大權,則應每天以百味甘美飲食供奉佛陀及其眷屬。"生起善心。他們倆說完話便各自到樹下,都睡著了。從某處疾馳而來的一輛馬車輾在婆羅門小孩的脖子上,他的頭斷了。他因害心之果報立即成熟而喪了命。當時舍衛城的一位大商主過世了,他膝下無子。家人們商量決定若有一位具大福德之人就請到家中。人們便四處尋找,發現了國王種姓的小孩正在一棵樹下躺著,其它所有的樹蔭已消失,但他所在的那棵樹的蔭影仍在其上未有消失。于是他們斷定那是一位具廣大福德之人,選中他作爲商主。後來他供養佛陀及其眷屬齋食,在佛前求法最後獲得了解脫。所以,這是他善良之心的果報立即成熟的原因。

  因此,一切善惡的根本是自己的心,我們應當舍棄惡心劣意,生起慈心善意,否則,存有惡心者非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連善趣也無法獲得。如《入行論》雲:"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生心劫。"又:"誰製燒鐵地?女衆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念住經》中說:"心爲敵中敵,心外無他敵、如燧木自焚,心爲自心毀。"所以,乃至地獄燃燒的鐵地以上都是由害心所産生的。因而,我們應當徹底斷除害心。

  如果斷除害心,那麼今生也會安樂富足,誰也不能令其生畏,使衆人舒心悅意,心情恒時歡喜。如《因緣品》雲:"具有害心人之中,當住無有害心處,具害心中無害心,奇哉此人極安樂。"又說:"何人無害心,憐憫衆有情,慈愛諸含生,彼永不生怨。"死後也將感受天界的大福報。如經中說:"慈心不損惱,無有害心者,不傷諸有情,彼士趨善趣。"

  邪見:是指對真理的顛倒認識。大邪見即:說業因果不實有、前後世不存在、叁寶不真實,認爲行善作惡都一樣,或誤認爲父母殺害衆生是爲了積善根,宰殺旁生做供施等,視損害爲正法等奉持邊地邪道的宗派。與之類似的,諸如口口聲聲說:"飲酒吸煙等有什麼過失,殺生沒有那樣的罪過……。"诋毀因果,盡管一善未作,唯造惡業,卻認爲不會墮入惡趣,肯定能得人身,這是因果邪見。或者說:"僧衆無有本尊,本尊無有加持力……"侮辱叁寶的威望,這種邪見與外道相同。同樣,視上師僧人爲有過失者也屬于大邪見之類。一切衆生從自性方面來說都具有如來藏,對自己的孩子也毫無慈悲心者連鹞鷹、豺狼等旁生中也沒有。將任何衆生都看成低劣者(與外道)一樣。視正法爲非法、非法爲正法等均是邪見。

  如頌雲:"十不善中邪見重。"所以,從産生不信因果的邪見到未生起誠信因果之前,以前的一切善根後來不會生起,斷了善根之人不能恢複如初,因此罪業極爲嚴重。

  那些不知羞恥、愚昧無知、從無始以來經常轉生于無暇邊鄙之處、爲惡友所欺、無有信心、滿腹懷疑之人易生邪見。

  其意樂由叁毒産生,但主要來源于愚癡。根據意樂不同,其異熟果報分別墮入叁惡趣之中,尤其是墮入無間地獄後需要感受其余地獄的所有痛苦。之後接連不斷地轉爲旁生,假設幸得人身也因往昔不善業的等流果而空耗,世世代代中轉生爲邪見者等等其過患無法想象。具邪見之人的善根也將成爲痛苦之因。如龍樹菩薩說:"若欲趨善趣,當修習正見,邪見者行善,其果亦難忍。"

  如果親近不信因果的惡友或雖信因果卻不懂因果道理的人,那麼自己也會染上生起邪見等過患。如《因緣品》雲:"若將純淨吉祥草,系于腐爛之魚上,彼草亦會變腐爛,依止惡友亦複然。"倘若依止誠信業果、喜善警惡、了知業因果道理之人,則自己也會轉變成具有正見者。如《因緣品》雲:"若人將紫梗樹葉,置于漢香香囊中,樹葉亦發出香氣,依止善友亦複然。"《寶積經》中也說:"依止說法善知識,切莫依止諸惡友,具足淨戒及多聞,當知勝義唯一門。"

  然而,有些愚癡惡劣的弟子盡管依止了一位賢善殊勝的上師,卻對上師無有恭敬誠信之心,也未能正確理解教言,表面上裝模作樣,僅僅修行了少許法便自吹自擂,但實際上卻在散漫、懈怠中虛度了人生,結果任何功德也未獲得,居然說:"某位惡上師欺騙了我,正法也不深奧。"最終以邪見立即墮入惡趣。

  又如有些在家人盡力作消災延壽、頂禮轉經、淨除罪障等佛事,希望今生幸福安樂。然而,因往昔所積惡業力感召而屢遭病痛、失敗等厄運。于是便說:"我們竟然落到了這種地步,因果不真實,叁寶無加持,其他人唯造惡業卻享受快樂。"生起邪見。

  其實並非如此,廣行善法之人今生遭受痛苦是由于:因果真實不虛而使以往所造的惡業在現今成熟,此後可得盡除,如今所造的善根,後世必將成熟,絕不會虛耗,正因爲叁寶具有加持力才使往昔的惡業迅速現前。即所謂的"大福者臨趨善趣,痛苦猶如燃烈火";有些人雖然積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卻越來越幸福快樂,但這並不妙,這是因爲往昔的點滴善果于現世中成熟,之後…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