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18

  ..續本文上一頁便徹底耗盡了,如今所造的惡業必將于後世中成熟,以致永無解脫之時,即所謂的"重罪者臨墮地獄,福德猶如降大雨。"此類實例如下:

  從前,劄珠城市(尼洪國家)的國王俄紮雅那之子名爲具髻,他繼承王位後把兩個惡臣納入朝中,而將兩位法臣擯除朝外。之後以非法治國,致使整個國家轉入邪道。父王俄紮雅那于佛陀前出家,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然後他返回劄珠城市,准備製止太子及群臣非法執政的惡行。由于奸臣們從中挑拔致使具髻殺害了父王。因爲父王是阿羅漢,所以他造了兩種無間罪。當時,嘎達雅那尊者也在當地,他授記:"從現在算起到第七天時,劄珠城市將被土埋沒,具髻國王及其眷屬將墮入無間地獄。"隨後,第一天狂風四起,將塵石一掃而空。第二天降下花雨,第叁天降下衣雨,第四天降下銀雨,第五天降下金雨,第六天普降各種珍寶雨。到了第七天,漫天降落土雨,盡管國王等衆人企圖逃跑,但因非人擋住了去路而未能跑掉,結果所有的人全部被土壓死,之後墮入無間地獄中。

  所以,今生行善之人感受痛苦、罪業深重之人享受少分安樂,這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不應對因果生起邪見。象阿羅漢等高僧大德們之中也有臨終感受痛苦的。

  也有自己因前世惡業而于今生中起邪見的公案:往昔,邊地給國王有名爲"戰哦、炯幾"的兩個兒子,他們成了常斷見者。後來國王將他倆委托勝光王撫養。他們舍棄了邪見,于佛陀前出家,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是由于:他曾是迦葉佛教法中精通叁藏的兩位出家人,以此業力所感今于釋迦牟尼佛教法中獲得阿羅漢果位。同時轉生于邊地成爲邪見者是因爲:在迦葉佛時,他們二位前往某邊地,無有教言卻擅自大膽修行。本來沒證悟卻自以爲證悟了,從而生起增上慢。因臨終時未獲得任何功德而心生邪見,口口聲聲地說:"迦葉佛的教法不真實,因果不存在,我們倆沒能解脫,同樣,其他人也絕不會有解脫。"說完便死去了。以此邪見他們于多生累劫中墮入惡趣,並于許多世中生于邊地,在此之前連叁寶之聲也未曾聽過。

  思維此邪見的過患後,如果縱遇命難也能斷除邪見的話,那麼生生世世中不會墮入惡趣。在家男女們也是同樣,盡管不能夠徹底斷惡行善,但是對于微乎其微的小事也不能說:"僅此無關利害"而起邪見。業因果絲毫不爽。因此,認爲因果的確存在後誠信因果至關重要。這也是所謂的世間正見。不要認爲一滴水無有任何用處,如果逐漸積累則最終必將充滿大的水器;若認爲小小的火星沒有什麼危害而不警惕,則可能焚燒大山。通過這些真實的比喻我們應當懂得因果無欺的道理。如《因緣品》中也說:"雖造微小罪,來世受痛苦,雖積微小福,來世得安樂。"龍樹菩薩說:"世間之正見,何人若具足,彼于千劫中,不墮入惡趣。"

  無有邪見、誠信因果之人因細致取舍善惡、如理行持而將于生生世世中相續充滿善業的良好習氣,此人對一分戒律也極爲重視,恒時喜歡出家,有視諸上師爲真佛的清淨心,喜愛恭敬善知識,懂得哪怕僅聞一句法也有很大意義,因此常愛聞法,諸鬼神也歡喜贊歎此人,經常生于正法興盛、善友雲聚之境,暫時轉于天界獲得吉祥圓滿的增上勝,究竟往生清淨刹土等有無量利益。經中也說:"業及業異熟,誠信此二者,受持正見者,彼士趨善趣。"

  (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前)發露忏悔自己生起或令他人生起以及隨喜他人生起貪心、害心、邪見這叁種意不善業。

  辛二、(忏悔嚴重身語意之惡業)分五:一、忏悔五無間罪;二、忏悔近無間罪:叁、忏悔舍法罪;四、忏悔誹謗菩薩罪;五、忏悔惡見罪。

  壬一、(忏悔五無間罪):

  殺師父母阿羅漢,惡心損害佛身體,

  發露忏悔無間罪。

  現在分別忏悔極重罪業,首先忏悔五無間罪。一般來說,五無間罪如前所說是指破壞僧衆和合(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和合、惡心出佛身血)等。但是,此處按照《祖法金藏論》中所說,是指若殺害父母、堪布、阿阇黎等具法眼之諸智者則不經中陰直墮地獄。(此論說殺上師也屬于無間罪)殺害父親、母親,或殺授別解脫、菩薩、密乘戒等的阿阇黎(上師),以及殺聲聞、緣覺、阿羅漢,惡心弄傷佛的色身,自己親自造或教唆他人以及隨喜他人造過這些罪業死後都將不經他世立即墮入無間地獄中。因此發露忏悔這五種無間罪業。

  (下面對此五無間罪稍加解釋):破壞僧衆和合便中斷了*輪(損害佛法);佛陀是叁界的皈依處,損傷佛身也就損害法身的所依--殊勝色身之中的化身(損害佛陀);阿羅漢是斷盡了叁界煩惱的殊勝僧衆(殺羅漢即損害僧衆),損害此等即損害了叁寶的緣故成爲無間罪。如往昔的提婆達多一樣,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也一定造過無間罪。

  殺害上師:對自己來說,傳授別解脫、菩薩、密乘戒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師的恩德已勝過了真佛,不用說是殺害,就是侮辱上師或一刹那對上師生起邪見惡心等也將墮入地獄。

  甚至僅生起我已勝過上師之少許分別念的罪過也是很大的,例如:涅嘉那革瑪僅僅認爲自己的智慧較上師略勝一籌,即生便遭到七次危急生命的違緣。

  大成就者黑行與一位弟子一同渡海,那位弟子心想:就功德而言,上師的確殊勝,但從資具方面來說我要富有些。僅以此念便令船沈入了水中。

  此外,一位舍事者上師有一個弟子。一次,這位弟子在稠人廣衆中傳法時,他的上師也來到當場並頂禮。弟子明明看見了上師,但在大庭廣衆之下不方便給上師還禮。衆人散去後,他迎接上師並頂禮其足。上師問:"剛才我頂禮時,你爲什麼不起身呢?"他緊張地妄言禀道:"我沒有看見您。"剛剛說完,他的雙眼便落到了地上。有許多此類公案。

  不必說廣泛授予灌頂、傳承、教言的上師,甚至對從字面上講解的阿阇黎、獲得四句傳承的上師也應恭恭敬敬。相反,若違背師教,則過患極大。如續部中說:"聞一偈頌者,若不當作師,百世轉爲狗,成爲具痣者。"依止上師、堪布、阿阇黎後,無論其好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續中說:"依止上師後,無論其好否,豈能違教言,彼若失此印,墮金剛地獄。"又雲:"縱然無功德,依師若舍棄,侮辱諸上師,誹謗叁世佛,其罪說不盡。"宣說了許多過患。因此,違背上師、堪布、阿阇黎之(教言)罪過極其嚴重。

  殺害父母:(在曆史上有許多殺害父母的事例),曾有一位施主之子殺了自己的母親,未生怨王殺害了他的父親。父母在現世中對自己的恩德極大,自己的善妙身體也是由他們的因緣而形成的,因此父母是嚴厲的對境。對于出家人來說,父母等同于堪布阿阇黎,如果未經父母允許則不可以出家。

  往昔,有一位小駝背阿羅漢因業力所感于六天中斷了齋飯。阿難與目犍連兩位大尊者爲他化緣的齋食被狗和烏鴉搶走了,也未能解決他的那份齋飯。第七天時,舍利子尊者化到了一缽齋飯供養他。這時,大地突然裂開,所有的食物全部落到了地下。舍利子尊者以神變取出交給他,可是又被風吹散了,絲毫也無法享用。舍利子說:"看來他沒有進食的緣份了,給他水喝吧。"尊者供水給他,當時諸非人向水中灑入灰塵,結果水變成了灰湯。小駝背阿羅漢喝了灰湯最後因饑餓而圓寂了。這是因爲:在很久以前,有母子二人(相依爲命)。一次,兒子外出時,母親對許多比丘供養了齋食。兒子回來後得知此事,因他是一個吝啬之徒而對此忍無可忍。他將母親關在一間空屋裏作爲懲罰,七天之中置之不理。母親饑餓難忍,有氣無力地說:"兒子呀,給我一點食物吃吧!"兒子大聲地說:"你將自己的那份食物給了比丘們,現在還給你什麼,你吃灰去吧!"最後母親餓死了。以此業果他連續不斷地墮入惡趣之中,並于數世中饑餓而死。如今獲得阿羅漢果位時,這位最後有者也因饑餓而亡,而且臨終時還需要食用灰塵(此例于《百業經》第叁十一公案中有詳述)。

  毆打父母的罪過也如此嚴重:從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將幾天中做買賣攢得的收入供養母親。在他即將啓程去海島取寶時,母親勸他不要去,他斷然不聽。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說此不吉利的話。"同時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以此業報在海上船只毀壞,他獨自一人幸免于難,到處漂泊,因以往供養母親幾次銀幣之業而于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又被業風驅趕到了南方一處,他走進一座叁層門的鐵室內,看到那兒有一個人的頭上旋繞著一巨大燃火的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匝哦之女問:"你造了什麼業而落到這種下場的?"那人說:"我因曾損害過我的母親而感受此果報。"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損害了母親。瞬間鐵輪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感受了無量痛苦。

  甚至僅僅生起毆打父母之心也需要感受這樣的果報:大阿羅漢目犍連也被裸體外道打得粉身碎骨。本來他具有僅用一個腳拇趾便可動搖天界尊勝宮的神變,可是當時不用說是顯示神變,就連幻變也想不起來了。那麼,目犍連尊者因造了什麼業而慘遭如此痛苦的呢?從前,一對婆羅門夫婦有一個兒子,他娶了個媳婦。那個媳婦從中挑拔致使他對自己的父母也變得冷漠無情了。一次,他看見父母二人坐在一起,非常生氣,惡言說道:"真該將你們粉身碎骨。"以此生惡心之業而于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如今這是最後的余業。

  此外,也不能侮辱父母或從其身體上跨過等:曾有位叫仁慈供施的商主因從自己母親的頭上跨過之業而即生墮入孤獨地獄,並且頭上轉著兵器鐵輪,感受難忍之苦。

  若指使父母作事也將感受果報:昔日,釋迦美女耶輸陀羅懷其子羅睺羅長達六年之久,生産時感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這也是因爲:從前,母女二人攜帶一桶酸奶趕路,女兒不願意背奶桶,于是對母親說:"阿媽,你背這個吧,我要…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