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19

  ..續本文上一頁去方便一下。"在遙遠的途中一直讓母親背著奶桶。即是此業的等流果。

  所以說,父母是嚴厲的對境。譬如,若用世間的財物、辛勤勞作報答父母的恩德,那麼兒子將父母扛在雙肩上于百年之中轉繞四大部洲也報答不了父母之恩,以遍滿大地的七寶供養也無以報答恩德。若使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等以及令其趨入佛門,則可報答父母的恩德。以狩獵、盜竊的贓物,信財、亡財等邪財奉養父母,非但不能報恩反而是讓他們積累地獄之業。

  另外,對于破戒的父母也應恭敬承侍:往昔,一位施主的兒子是通曉叁藏的比丘。後來他也出家了,爲僧衆做事,十分辛苦。一次他對兒子說:"我累得精疲力竭了,你應恭敬侍奉我。"兒子說:"本師講過:”獅子一樣的人不能承侍狐狸一樣的人”。"父親說:"兒子,誰如獅子,誰又象狐狸呀

  ""爸爸,我具足戒律猶如獅子一般,你是破戒之人就象狐狸一樣。""兒子呀,象狐狸一樣的我能生出如獅子般的你嗎?"正在這時,世尊贊歎父母說道:"父母是功德的對境,無論何時理應恭敬、令生歡喜。何人若令父母歡喜、真實供養撫恤父母將受到梵天、阿阇黎的供養等。"如此贊歎、宣說了許多恭敬承侍父母的功德,又說:"智者以飲食,衣物及臥具,孝敬父母親,今世無災難,死後趨善趣,獲得諸安樂。"

  年青人如果孝敬父母與長者則積累福德;如若淩辱他們則耗盡福德:從前,被稱爲和氣四瑞的羊角雞、山兔、猴子、大象,按照長幼輩分,其中年齡最小的是大象。所以它對其余叁者恭敬侍奉,途經艱險難行之路時,它們都騎在大象背上過路。羊角雞是它們中最年長的,其余叁位對它都是必恭必敬。應當象它們這樣恭敬老者。邬金蓮師也曾說過:"勿令老者憂,當以恭敬護"。

  因此說,念念不忘父母、上師等的深恩厚德是聖者的品質。如《君規教言--護地莊嚴論》雲:"承侍應敬者,尤憫無怙衆,不忘報恩德,乃是聖者行。"

  知恩圖報的高僧大德甚至轉爲旁生也不忘報恩:昔日,一位比丘的榻下,一只老鼠帶來許多食物貯存在那裏。那位比丘享用這些食物便不需要去化緣。世尊說:"那位比丘的前世是那只老鼠的父親,老鼠因孝敬父親而帶食物給他的。"

  對父母、上師等恩將仇報即是所謂的"以石擊打大恩人"。如《佛本生傳》中記載:往昔,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人熊時救了一個定死無疑的獵人的性命。然而,那個獵人卻出賣了人熊,使它慘遭殺害。當他接受自己的那份熊肉時,以無欺因果之力他的手斷落到地上了。

  不知報恩的人比老狗還下劣,如果給狗食物,那麼它永遠也不會忘記。律藏中說:"不知報恩之諸人,視其比狗更惡劣,狗亦知曉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氣。"不念上師、父母恩德的修行人,護法也成了魔。如邬金蓮師說:"不念父母師恩時,本尊護法現魔相。"(《二規教言論》雲:"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諸天護法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

  如今惡世中,有些卑劣之人僅僅在人前顧及面子、害怕羞恥,雖然沒有直接殺害父母,但是他們在父母尚有勞動能力時,把他們當成奴隸一樣,指使他們做事。所有的美食暖衣兒子、媳婦享用,父母雙親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父母到了年邁不能做事的時候,宰殺老牲畜,驅趕老父母,這是卑鄙之人的品行。結果把雙親攆到城郊或寺廟附近使他們流浪乞討,最後餓死凍死。而他們自己卻在父母所立的家業上坐享其成,毫無羞恥,沒有一點悲心,真好似羅刹一般。即使未將父母逐出門外,也是以惡言粗語、殘羹剩飯虐待他們,令其倍受痛苦,沒有比子孫虐待父母更嚴重的罪業了。

  因老年人心力脆弱,如果促成他們死亡與自己親手殺父母一模一樣。等到老人死去以後,再爲了避免別人譏笑而供養跛牛、瘦羊、布匹、哈達作佛事也無有任何利益了。兒子、兒媳等人從今生起會經常遭受種種不幸,死後將如墜石般立即墮入地獄。

  所以,父母們也不應多嘴,而應常念觀音心咒。兒女們不要與父母頂撞,或者心懷歹意在衣食行爲上虐待雙親。

  如果恭敬承侍孝敬奉養父母,則今生來世都將吉祥順遂。從前,有母女二人一同過河,母親想:女兒若得解脫,我被水沖走也可以;女兒也對母親如是生起愛心,結果兩人都被水沖走了,(因她們互相生起了善心)死後轉生于梵天界中。

  因此,以前犯了如此過錯之人,從今以後應盡力忏悔,改過自新。

  壬二、(忏悔近無間罪):

  殺害比丘與沙彌,汙尼毀像塔寺等,

  發露忏悔近無間。

  近似于無間罪之業:即殺害具戒的比丘或沙彌,沾汙沙彌尼、比丘尼等持戒的尼姑毀其戒律,以及毀壞、焚燒畫像、塑像等佛像或繪畫塑造的佛塔和經堂、殿堂,這些是五種近無間罪。(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前)發露忏悔親自所造、令他人造的所有近無間罪。

  這裏上下文中有與其它經論經典中的說法不同之處,不易出現的罪業未直接列舉而列舉了容易就犯的。一般而言,如《俱舍論》中說的:"沾汙阿羅漢尼母,殺害見道學道者,以及搶奪僧衆食,第五毀壞佛塔者,此乃近五無間罪。"

  殺害比丘沙彌:清淨的比丘、沙彌是佛教的根本,所以若殺害他們則毀壞了法與僧二者。如世尊曾說:"佛教勝寶燈,即是聖法器,苦行著袈裟,釋迦子比丘。"即使損害戒律不清淨的比丘其過患也很嚴重。因爲現在的出家人無論如何鄙劣,但在勝解佛(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佛)出世時都會證得果位。佛經雲:"諸在家人如狗屍一樣,破戒之出家人猶如大象屍體一般。"破戒者也能勝過一切外道的沙門。《地藏十輪經》雲:"瞻匐波花雖枯萎,亦勝其余諸花朵,破戒僧人縱行惡,亦能勝過諸外道。"甚至也不能對沙彌比丘生惡心。經中說:"任何衆生若對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惡心,則彼于叁世諸佛、緣覺、阿羅漢生惡心,于叁世聖者生惡心故將成熟無量罪業之果報。"

  僅僅輕蔑、損壞法衣也不可以,如若對其(法衣)恭敬則獲得福德。《地藏經》雲:"一切智者極贊頌,此大仙人(佛陀)勝幢衣,何人于彼作供養,定脫叁有諸束縛。"從前,在一森林中有一頭獅子名叫尊固,金黃色的毛極其漂亮,它對衆生非常仁慈。一天,一個獵人看到它後,暗想:我如果把這頭獅子殺了,將它的皮獻給國王,一定會得到重賞。于是他剃掉頭發、穿上法衣(冒充出家人),他將弓箭藏在腋下,向獅子所在的方向走去。趁著獅子正在熟睡之時,用毒箭射中了獅子。獅子驚醒後撲到獵人身上,當它發現獵人身著法衣後生起誠信。心想:我若加害此人,就對叁世諸聖者生惡心了。(因此沒有害獵人),隨後自己死去了。賢劫時連旁生也不加害僅持出家形象者。

  如果毀壞佛像、佛經、佛塔則毀者自己造了近似無間罪的嚴重惡業,但對佛教卻無大妨害。(而損害比丘沙彌則不同),比丘、沙彌無論好壞,也都必定會受持少許教法,因此,達官顯貴等和僧衆打官司或對其身體上懲罰迫害等真正是毀壞了佛教。往昔印度法律規定:出家人如何觸犯王法也只被稱爲"童子得斷"(如孩童違犯法律也不會受到國法的懲罰)而不受治裁,也不會遭到任何遣責。

  (不僅如此,甚至損害居士也有極大的過失:)從前,一個人因毆打了一位居士而于數世中轉爲身體龐大的旁生,如果到水裏則被所有水生動物吃食,若來到河邊則被野獸們吞食,若到虛空中則一切非人用兵器將其碎屍萬段,感受如是痛苦。敘述殺害比丘、沙彌等過患的公案也有許多。

  汙尼:若具足一分戒律也是證法,等同于人天諸衆所供養之佛塔。所以,如果毀壞受了比丘尼、沙彌尼、女居士及持八關齋戒的女衆之戒律,則損害了佛教,此人也斷絕了解脫道。如諺語所說:"以黑毒之斧,損壞金佛塔。"實際上,在此五濁惡世之時,對一日持一分戒律製造違緣的罪過比百年之中阻止他人供施的罪過還大。如《寶積經》雲:"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持,淨戒較其勝。"

  毀佛像:諸經續中多處宣說了一切有爲善法中塑佛像、造佛塔、印佛經的功德極大,倘若毀壞其罪過較功德更大。《白蓮花經》雲:"何人若于牆壁上,自繪抑或令他畫,百種福飾圓滿身,彼等皆獲菩提果。"佛像是工巧的化身。彼經又雲:"佛陀幻化多種像,爲利有情行善法。"《耳飾經》中說:"末法五百世,我現文字相,觀想彼爲吾,爾時當恭敬。"宣說了經典的文字既是色身也是法身舍利。因此,如果毀壞或販賣經典的話,罪過極爲嚴重。

  對于惡趣罪業深重的有情來說,連生起這是佛像念頭的機會也沒有。如今我們能夠明觀或者親眼目睹佛像,這也是往昔積累福德的結果。于大資糧道時佛像也見爲真實的殊勝化身。如《寶性論》雲:"猶如琉璃淨地上,顯現天王身影像,衆生清淨心地上,明現能王身影像。"

  所以,思維佛的功德,佛像的原料無論賢劣,都不要想成是物質所造的,應當作真佛想。如《親友書》中說:"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鹹供養。"若毀壞上師高僧大德的身像等,罪過也同樣嚴重。

  毀佛塔:佛塔是佛的意所依,若建造則功德無量,若損毀過患無窮。思維此理,甚至對別人建造藏青稞許的佛塔等大小佛塔,都不能妄加評價其塔美不美觀等,更何況是毀壞呢?如頌雲:"善意將鞋墊,置于能仁頂,他人扔掉彼,二者得王位。"即是所謂的"依一塔小像,叁人得成佛"(此義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有廣述)。曾有一頭渾身是泥的豬在一佛塔上蹭泥,恰巧補合了一處裂縫,它死後便轉生到天界中。有諸多此類公案。

  若轉繞佛塔也有許多功德。如律藏中說:"任何智者以淨心,向此佛塔邁一步,上品純金一千兩,供塔之德不可比。"于佛塔上供養裝飾品、鮮花、酥油燈以及清掃、塗妙香、刷白漆等也有無量功德。

  若重新修複破損的佛塔也有大功德,如頌雲:何…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