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方便一下。"在遥远的途中一直让母亲背着奶桶。即是此业的等流果。
所以说,父母是严厉的对境。譬如,若用世间的财物、辛勤劳作报答父母的恩德,那么儿子将父母扛在双肩上于百年之中转绕四大部洲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以遍满大地的七宝供养也无以报答恩德。若使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等以及令其趋入佛门,则可报答父母的恩德。以狩猎、盗窃的赃物,信财、亡财等邪财奉养父母,非但不能报恩反而是让他们积累地狱之业。
另外,对于破戒的父母也应恭敬承侍:往昔,一位施主的儿子是通晓三藏的比丘。后来他也出家了,为僧众做事,十分辛苦。一次他对儿子说:"我累得精疲力竭了,你应恭敬侍奉我。"儿子说:"本师讲过:”狮子一样的人不能承侍狐狸一样的人”。"父亲说:"儿子,谁如狮子,谁又象狐狸呀
""爸爸,我具足戒律犹如狮子一般,你是破戒之人就象狐狸一样。""儿子呀,象狐狸一样的我能生出如狮子般的你吗?"正在这时,世尊赞叹父母说道:"父母是功德的对境,无论何时理应恭敬、令生欢喜。何人若令父母欢喜、真实供养抚恤父母将受到梵天、阿阇黎的供养等。"如此赞叹、宣说了许多恭敬承侍父母的功德,又说:"智者以饮食,衣物及卧具,孝敬父母亲,今世无灾难,死后趋善趣,获得诸安乐。"
年青人如果孝敬父母与长者则积累福德;如若凌辱他们则耗尽福德:从前,被称为和气四瑞的羊角鸡、山兔、猴子、大象,按照长幼辈分,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大象。所以它对其余三者恭敬侍奉,途经艰险难行之路时,它们都骑在大象背上过路。羊角鸡是它们中最年长的,其余三位对它都是必恭必敬。应当象它们这样恭敬老者。邬金莲师也曾说过:"勿令老者忧,当以恭敬护"。
因此说,念念不忘父母、上师等的深恩厚德是圣者的品质。如《君规教言--护地庄严论》云:"承侍应敬者,尤悯无怙众,不忘报恩德,乃是圣者行。"
知恩图报的高僧大德甚至转为旁生也不忘报恩:昔日,一位比丘的榻下,一只老鼠带来许多食物贮存在那里。那位比丘享用这些食物便不需要去化缘。世尊说:"那位比丘的前世是那只老鼠的父亲,老鼠因孝敬父亲而带食物给他的。"
对父母、上师等恩将仇报即是所谓的"以石击打大恩人"。如《佛本生传》中记载:往昔,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人熊时救了一个定死无疑的猎人的性命。然而,那个猎人却出卖了人熊,使它惨遭杀害。当他接受自己的那份熊肉时,以无欺因果之力他的手断落到地上了。
不知报恩的人比老狗还下劣,如果给狗食物,那么它永远也不会忘记。律藏中说:"不知报恩之诸人,视其比狗更恶劣,狗亦知晓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气。"不念上师、父母恩德的修行人,护法也成了魔。如邬金莲师说:"不念父母师恩时,本尊护法现魔相。"(《二规教言论》云:"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诸天护法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如今恶世中,有些卑劣之人仅仅在人前顾及面子、害怕羞耻,虽然没有直接杀害父母,但是他们在父母尚有劳动能力时,把他们当成奴隶一样,指使他们做事。所有的美食暖衣儿子、媳妇享用,父母双亲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父母到了年迈不能做事的时候,宰杀老牲畜,驱赶老父母,这是卑鄙之人的品行。结果把双亲撵到城郊或寺庙附近使他们流浪乞讨,最后饿死冻死。而他们自己却在父母所立的家业上坐享其成,毫无羞耻,没有一点悲心,真好似罗刹一般。即使未将父母逐出门外,也是以恶言粗语、残羹剩饭虐待他们,令其倍受痛苦,没有比子孙虐待父母更严重的罪业了。
因老年人心力脆弱,如果促成他们死亡与自己亲手杀父母一模一样。等到老人死去以后,再为了避免别人讥笑而供养跛牛、瘦羊、布匹、哈达作佛事也无有任何利益了。儿子、儿媳等人从今生起会经常遭受种种不幸,死后将如坠石般立即堕入地狱。
所以,父母们也不应多嘴,而应常念观音心咒。儿女们不要与父母顶撞,或者心怀歹意在衣食行为上虐待双亲。
如果恭敬承侍孝敬奉养父母,则今生来世都将吉祥顺遂。从前,有母女二人一同过河,母亲想:女儿若得解脱,我被水冲走也可以;女儿也对母亲如是生起爱心,结果两人都被水冲走了,(因她们互相生起了善心)死后转生于梵天界中。
因此,以前犯了如此过错之人,从今以后应尽力忏悔,改过自新。
壬二、(忏悔近无间罪):
杀害比丘与沙弥,污尼毁像塔寺等,
发露忏悔近无间。
近似于无间罪之业:即杀害具戒的比丘或沙弥,沾污沙弥尼、比丘尼等持戒的尼姑毁其戒律,以及毁坏、焚烧画像、塑像等佛像或绘画塑造的佛塔和经堂、殿堂,这些是五种近无间罪。(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亲自所造、令他人造的所有近无间罪。
这里上下文中有与其它经论经典中的说法不同之处,不易出现的罪业未直接列举而列举了容易就犯的。一般而言,如《俱舍论》中说的:"沾污阿罗汉尼母,杀害见道学道者,以及抢夺僧众食,第五毁坏佛塔者,此乃近五无间罪。"
杀害比丘沙弥:清净的比丘、沙弥是佛教的根本,所以若杀害他们则毁坏了法与僧二者。如世尊曾说:"佛教胜宝灯,即是圣法器,苦行著袈裟,释迦子比丘。"即使损害戒律不清净的比丘其过患也很严重。因为现在的出家人无论如何鄙劣,但在胜解佛(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出世时都会证得果位。佛经云:"诸在家人如狗尸一样,破戒之出家人犹如大象尸体一般。"破戒者也能胜过一切外道的沙门。《地藏十轮经》云:"瞻匐波花虽枯萎,亦胜其余诸花朵,破戒僧人纵行恶,亦能胜过诸外道。"甚至也不能对沙弥比丘生恶心。经中说:"任何众生若对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恶心,则彼于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三世圣者生恶心故将成熟无量罪业之果报。"
仅仅轻蔑、损坏法衣也不可以,如若对其(法衣)恭敬则获得福德。《地藏经》云:"一切智者极赞颂,此大仙人(佛陀)胜幢衣,何人于彼作供养,定脱三有诸束缚。"从前,在一森林中有一头狮子名叫尊固,金黄色的毛极其漂亮,它对众生非常仁慈。一天,一个猎人看到它后,暗想:我如果把这头狮子杀了,将它的皮献给国王,一定会得到重赏。于是他剃掉头发、穿上法衣(冒充出家人),他将弓箭藏在腋下,向狮子所在的方向走去。趁着狮子正在熟睡之时,用毒箭射中了狮子。狮子惊醒后扑到猎人身上,当它发现猎人身著法衣后生起诚信。心想:我若加害此人,就对三世诸圣者生恶心了。(因此没有害猎人),随后自己死去了。贤劫时连旁生也不加害仅持出家形象者。
如果毁坏佛像、佛经、佛塔则毁者自己造了近似无间罪的严重恶业,但对佛教却无大妨害。(而损害比丘沙弥则不同),比丘、沙弥无论好坏,也都必定会受持少许教法,因此,达官显贵等和僧众打官司或对其身体上惩罚迫害等真正是毁坏了佛教。往昔印度法律规定:出家人如何触犯王法也只被称为"童子得断"(如孩童违犯法律也不会受到国法的惩罚)而不受治裁,也不会遭到任何遣责。
(不仅如此,甚至损害居士也有极大的过失:)从前,一个人因殴打了一位居士而于数世中转为身体庞大的旁生,如果到水里则被所有水生动物吃食,若来到河边则被野兽们吞食,若到虚空中则一切非人用兵器将其碎尸万段,感受如是痛苦。叙述杀害比丘、沙弥等过患的公案也有许多。
污尼:若具足一分戒律也是证法,等同于人天诸众所供养之佛塔。所以,如果毁坏受了比丘尼、沙弥尼、女居士及持八关斋戒的女众之戒律,则损害了佛教,此人也断绝了解脱道。如谚语所说:"以黑毒之斧,损坏金佛塔。"实际上,在此五浊恶世之时,对一日持一分戒律制造违缘的罪过比百年之中阻止他人供施的罪过还大。如《宝积经》云:"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持,净戒较其胜。"
毁佛像:诸经续中多处宣说了一切有为善法中塑佛像、造佛塔、印佛经的功德极大,倘若毁坏其罪过较功德更大。《白莲花经》云:"何人若于墙壁上,自绘抑或令他画,百种福饰圆满身,彼等皆获菩提果。"佛像是工巧的化身。彼经又云:"佛陀幻化多种像,为利有情行善法。"《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宣说了经典的文字既是色身也是法身舍利。因此,如果毁坏或贩卖经典的话,罪过极为严重。
对于恶趣罪业深重的有情来说,连生起这是佛像念头的机会也没有。如今我们能够明观或者亲眼目睹佛像,这也是往昔积累福德的结果。于大资粮道时佛像也见为真实的殊胜化身。如《宝性论》云:"犹如琉璃净地上,显现天王身影像,众生清净心地上,明现能王身影像。"
所以,思维佛的功德,佛像的原料无论贤劣,都不要想成是物质所造的,应当作真佛想。如《亲友书》中说:"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若毁坏上师高僧大德的身像等,罪过也同样严重。
毁佛塔:佛塔是佛的意所依,若建造则功德无量,若损毁过患无穷。思维此理,甚至对别人建造藏青稞许的佛塔等大小佛塔,都不能妄加评价其塔美不美观等,更何况是毁坏呢?如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扔掉彼,二者得王位。"即是所谓的"依一塔小像,三人得成佛"(此义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有广述)。曾有一头浑身是泥的猪在一佛塔上蹭泥,恰巧补合了一处裂缝,它死后便转生到天界中。有诸多此类公案。
若转绕佛塔也有许多功德。如律藏中说:"任何智者以净心,向此佛塔迈一步,上品纯金一千两,供塔之德不可比。"于佛塔上供养装饰品、鲜花、酥油灯以及清扫、涂妙香、刷白漆等也有无量功德。
若重新修复破损的佛塔也有大功德,如颂云:何…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