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17

  ..续本文上一页释天王平起平坐的权势,后来还妄想拥有一切,最终天界的福德也殆尽了。……有许多这类公案。

  不以自己拥有的财产为满足,还贪图他人之财,依此使自己的财产也失毁了:很久以前,一只狐狸在溪水边寻得了一块肉。这时,它看见水里的鱼儿在游动,便想先去吃它,于是它放下那块肉跑去吃鱼。结果鱼钻到了水底,那块肉也被乌鸦叼走了,最后它什么也没有得到。

  本来,如果自己没有积累的福德力,那么对心中所想、眼睛所见的都生起贪心又有何用呢?因眼福不浅而无所不见,心似损耗鬼而无所不求,若自己耗尽福德则一无所获。所以,自己有多少财物都应知足。无贪心之人即使如乞丐一般贫穷,然而,精神方面却十分富足;不知满足具贪心者尽管物质极为富裕,但精神却极为贫乏。如《亲友书》云:"人天导师说,诸财知足胜,若知行知足,无财亦富足。"

  贪心过患极其严重,若能断除贪心,则转生为人时,财物富足稳固,谁也不会对其产生丝毫抢夺之心,转于天界也成为不同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经中说:"城邑或静处,他人所属物,不生贪心者,彼士转善趣。"

  害心:是指对于与自己关系不好的敌人,即使不是敌人但由于心怀恶意的缘故而对他人拥有的财产、受用、名誉、地位等生起难以堪忍的嫉妒心,并想:若能够加害此人那该多好啊!这个人遇到不幸该多好啊!居心不良。最为严重的是对于严厉的对境佛菩萨以及自己的上师、父母怀有恶毒之心。乃至对旁生以上若存心加害,则罪过都很严重。特别是不了知密宗金刚乘甚深行为之义而对加害自己或施主等的怨敌魔障根本生不起刹那悲心,从开始就企图消灭他(它)们,唯生贪心害心。但他们却美其名曰:这密宗的降伏事业。实际上这绝对是恶意恶语。

  所以,那些无有惭愧、疑虑种种、心胸狭窄、心灵肮脏、胸中充满恶意之毒水的人们容易生起害心。

  害心由三毒产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其异熟果报必将堕入三恶趣中,这是不言而喻的。假设侥幸获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人欺凌,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之境,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事实上,如果对方没有违缘障碍,那么自己如何生恶心也不能达到任何目的,而只会耗尽自己的福德。倘若依靠恶咒等试图彻底消灭对方,如果遇到个别无有福德、势单力薄者,有可能勉强对付,但也将是两败俱伤,自己得不到一点利益,既损害了今世又摧毁了来世的解脱道。如《入行论》云:"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有些人虽然言行上不能够伤害对方,但心中总是想:对方若人财两空、牲畜皆亡多好啊!可是,连让一个虱子叮咬对方的事也未办到,结果自己却堕入地狱了。也有些人不只是对敌人而是对所有的人都是语言白如牛奶(甜言蜜语)、内心黑如墨汁(心地恶毒)(即所谓的口蜜腹剑),这也属于害心,将成为地狱的坠石。

  自己所怀有恶意的怨敌若出现不乐意之事,则说:"我实在高兴,真是佛的加持,我心满意足了,他本该如此。"如此随喜者,反倒自己真地得到佛的加持了吧。因为对方惨遭不幸,自己若如是幸灾乐祸,则与亲自造罪的过失相同。所谓"害心是地狱的使者"。这种生害心者死后将如投石般地立即堕入地狱中。在地狱沸腾的铜液里炖煮时,若你高兴尔时该高兴,你若满足尔时该满足呀!如《入行论》中说:"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若谓满我愿,岂有胜此祸?"

  曾有这样一则实例:古代,在一深山中住有师徒二人,另有一个与他们不和的上师。一天,那位上师对侍者小僧人说:"煮上好茶!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僧人问:"听到了什么?""与我们俩不好的那位上师有女人了。""噢,上师呀,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我还以为您面见本尊得到授记了呢。"帕单巴尊者听到此事后说:"幸灾乐祸的那个上师比破戒造罪的那位上师罪过还大。"即所谓的"恶心武器伤自己"。

  往昔有一个人准备毒药,企图害他人,结果自己饮用而一命呜呼。

  另曾有父子两人,老父亲躺下时,有一只蚊子落在他的秃顶上叮咬。儿子想:我的老父还没有死之前,它为何要咬他?打死它!于是扔了一块木板,结果没有打到蚊子反而给父亲的脑袋开了瓢,老人丧命了。

  此外,从前,舍卫城的施主们供养僧众斋食时,首先供养僧众,之后再布施乞丐。有一次,一个国王种姓小乞丐和一个姓小乞丐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那个小孩没有掌握好时间,(在供僧之前)去了,结果什么也未得到。国王种姓的那位小乞丐在僧众享用后去要的,所以获得了许多饮食。国王种姓的小孩问婆罗门的儿子:"你讨到东西了吗?"他因未得到任何饮食而气愤不已,说道:"我如果有权力时,应当砍掉所有这些比丘的头。"生起恶心。国王种姓的小孩说:"我若掌握大权,则应每天以百味甘美饮食供奉佛陀及其眷属。"生起善心。他们俩说完话便各自到树下,都睡着了。从某处疾驰而来的一辆马车辗在婆罗门小孩的脖子上,他的头断了。他因害心之果报立即成熟而丧了命。当时舍卫城的一位大商主过世了,他膝下无子。家人们商量决定若有一位具大福德之人就请到家中。人们便四处寻找,发现了国王种姓的小孩正在一棵树下躺着,其它所有的树荫已消失,但他所在的那棵树的荫影仍在其上未有消失。于是他们断定那是一位具广大福德之人,选中他作为商主。后来他供养佛陀及其眷属斋食,在佛前求法最后获得了解脱。所以,这是他善良之心的果报立即成熟的原因。

  因此,一切善恶的根本是自己的心,我们应当舍弃恶心劣意,生起慈心善意,否则,存有恶心者非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连善趣也无法获得。如《入行论》云:"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生心劫。"又:"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念住经》中说:"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所以,乃至地狱燃烧的铁地以上都是由害心所产生的。因而,我们应当彻底断除害心。

  如果断除害心,那么今生也会安乐富足,谁也不能令其生畏,使众人舒心悦意,心情恒时欢喜。如《因缘品》云:"具有害心人之中,当住无有害心处,具害心中无害心,奇哉此人极安乐。"又说:"何人无害心,怜悯众有情,慈爱诸含生,彼永不生怨。"死后也将感受天界的大福报。如经中说:"慈心不损恼,无有害心者,不伤诸有情,彼士趋善趣。"

  邪见:是指对真理的颠倒认识。大邪见即:说业因果不实有、前后世不存在、三宝不真实,认为行善作恶都一样,或误认为父母杀害众生是为了积善根,宰杀旁生做供施等,视损害为正法等奉持边地邪道的宗派。与之类似的,诸如口口声声说:"饮酒吸烟等有什么过失,杀生没有那样的罪过……。"诋毁因果,尽管一善未作,唯造恶业,却认为不会堕入恶趣,肯定能得人身,这是因果邪见。或者说:"僧众无有本尊,本尊无有加持力……"侮辱三宝的威望,这种邪见与外道相同。同样,视上师僧人为有过失者也属于大邪见之类。一切众生从自性方面来说都具有如来藏,对自己的孩子也毫无慈悲心者连鹞鹰、豺狼等旁生中也没有。将任何众生都看成低劣者(与外道)一样。视正法为非法、非法为正法等均是邪见。

  如颂云:"十不善中邪见重。"所以,从产生不信因果的邪见到未生起诚信因果之前,以前的一切善根后来不会生起,断了善根之人不能恢复如初,因此罪业极为严重。

  那些不知羞耻、愚昧无知、从无始以来经常转生于无暇边鄙之处、为恶友所欺、无有信心、满腹怀疑之人易生邪见。

  其意乐由三毒产生,但主要来源于愚痴。根据意乐不同,其异熟果报分别堕入三恶趣之中,尤其是堕入无间地狱后需要感受其余地狱的所有痛苦。之后接连不断地转为旁生,假设幸得人身也因往昔不善业的等流果而空耗,世世代代中转生为邪见者等等其过患无法想象。具邪见之人的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如龙树菩萨说:"若欲趋善趣,当修习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

  如果亲近不信因果的恶友或虽信因果却不懂因果道理的人,那么自己也会染上生起邪见等过患。如《因缘品》云:"若将纯净吉祥草,系于腐烂之鱼上,彼草亦会变腐烂,依止恶友亦复然。"倘若依止诚信业果、喜善警恶、了知业因果道理之人,则自己也会转变成具有正见者。如《因缘品》云:"若人将紫梗树叶,置于汉香香囊中,树叶亦发出香气,依止善友亦复然。"《宝积经》中也说:"依止说法善知识,切莫依止诸恶友,具足净戒及多闻,当知胜义唯一门。"

  然而,有些愚痴恶劣的弟子尽管依止了一位贤善殊胜的上师,却对上师无有恭敬诚信之心,也未能正确理解教言,表面上装模作样,仅仅修行了少许法便自吹自擂,但实际上却在散漫、懈怠中虚度了人生,结果任何功德也未获得,居然说:"某位恶上师欺骗了我,正法也不深奥。"最终以邪见立即堕入恶趣。

  又如有些在家人尽力作消灾延寿、顶礼转经、净除罪障等佛事,希望今生幸福安乐。然而,因往昔所积恶业力感召而屡遭病痛、失败等厄运。于是便说:"我们竟然落到了这种地步,因果不真实,三宝无加持,其他人唯造恶业却享受快乐。"生起邪见。

  其实并非如此,广行善法之人今生遭受痛苦是由于:因果真实不虚而使以往所造的恶业在现今成熟,此后可得尽除,如今所造的善根,后世必将成熟,绝不会虚耗,正因为三宝具有加持力才使往昔的恶业迅速现前。即所谓的"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烈火";有些人虽然积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却越来越幸福快乐,但这并不妙,这是因为往昔的点滴善果于现世中成熟,之后…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