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他們獲得佛果!這也是叁殊勝。如果沒有以此叁殊勝攝持,則無論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趨入大乘道。真正的正行無緣殊勝是指平等安住(入定)于止觀實義之中。
聞法方式也可根據情況適當地宣說其它經論中所講的內容。若極樂法會舉辦的時間較長,則以上內容需在一天內傳講完。這裏所引用的都是簡捷明了的教證,爲了使大家能夠理解句義,必須講解清楚。再叁強調發菩提心令人們徹底明白並生起定解十分重要,這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第叁因。
發心無緣回向叁殊勝,一次産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聽聞一句亦示取舍理,倘若實修則遣意黑暗,
利樂源泉教法與證法,願能恒時講聞祈加持。
甲二(所講之法)分二:一、以令生歡喜勸勉修法;二、真實宣說論義。
乙一、(以令生歡喜勸勉修法):
此乃我所修持法,思維饒益多衆生,
手雖痛卻勤書寫,若有欲抄者應借。
無有勝此之功德,無有更深之教言,
乃是吾之根本法,精進修持勿舍棄。
此屬顯宗法要故,未得傳承亦可誦。
此極樂願文乃是喬美我自己所修持之法。首先發心:思維利益或多或少的衆生。造此極樂願文時,手雖然十分疼痛但我卻勤奮書寫,今已圓滿完成。因此,僅以文字也必定可饒益他衆,所以倘若有欲謄抄此文者應當借與他。
此論典中著重宣說了大乘經部之密義--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無有比這更殊勝的功德了。這是因易修、果易成之法,是凡夫以上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捷道,在顯宗道中無有比此更甚深的教言,因而是我自己的根本修法。勸請具有緣分的所化衆生,應當精進修持、不要舍棄。我只是將《彌陀經》(此論中的《彌陀經》是指藏傳佛教的《彌陀經》)等顯宗經典的內容以頌詞形式彙集成此願文,並無有自己杜造之詞,所以它屬于顯宗的法要,是故未曾獲得過傳承、會讀誦之人也可閱誦,並且有極大功德,何況得受傳承實修呢?
《寶性論》雲:"何人一心爲佛法,無有散亂(私利)而宣說,符合獲得解脫道,應如佛語作頂戴。"諸佛菩薩之事業唯一是饒益他衆。所以,我們應當于行利他事業的補特迦羅作真佛想,並且對于起到廣大利生作用的此願文也應如佛語般聽聞、修持。
乙二(真實宣說論義)分叁:一、廣說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四因;二、以宣說持佛號之功德而結尾;叁、成就發願之順緣以谛實語陀羅尼咒作加持。
丙一分四:一、明觀福田;二、積資淨障;叁、發菩提心;四、發清淨願。
《彌陀經》中說:"阿難,任何衆生若能再叁作意彼如來,積累諸多無量善根,發菩提心圓滿回向,發願往生彼刹土,則其臨終時,善逝、出有壞、圓滿正等覺阿彌陀佛爲數多比丘衆圍繞,現于彼前,垂視而住。彼等現見無量光佛後以極其歡喜之心死去,將往生極樂世界。"如此宣說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歸納而言,即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
明觀福田
丁一(明觀福田)分二:一、明觀刹土之相;二、明觀佛及眷屬。
戊一、(明觀刹土之相):
唉瑪火!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過無數衆世界,
稍許上方聖境處,即是清淨極樂刹。
我等肉眼雖未見,自心卻應明然觀。
唉瑪火是表示希奇之語氣詞。于何感到希奇呢?對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感到希奇。往昔無量劫時,世間自在王如來出世。足下對具廣大智慧、正念、證悟、妙智、精進……有勝解信的一位侍者名爲法藏比丘,于彼佛前發了殊勝菩提心。在俱胝年間聽聞了八百一十萬佛的功德及其刹土莊嚴,以及一切圓滿、環境、由何因而成……,並將所有佛刹合而爲一,完全受持,發廣大願。又過了一恒河沙數阿僧祇劫,此佛刹名爲持執大劫,有統治四大洲的轉輪王輻圍出世。當時他的一位大臣海塵婆羅門生下一具相之子,取名爲海藏。海藏長大後出家,最後現前圓滿正等覺果位,佛號寶藏。王臣衆眷屬恭敬承侍、供養寶藏佛。經海塵婆羅門勸請,輻圍國王在佛前受持刹土並發了廣大願。佛陀說:"善哉!國王請看,向西方越過十萬俱胝佛刹,有一可堪稱爲刹土之王的極妙世界,未來時經過一恒河沙數阿僧祇劫,名爲極樂世界。你在此成佛,佛號阿彌陀。"作了明確的授記。阿彌陀佛當時雖已證得八地(菩薩果位),但仍然于數劫中未成佛完全是其願力所致。後來阿彌陀佛成就一切大願,現前成佛,此劫之前已經過了十大劫,也就是極樂刹土的十天,如今也是色身住世、宣講正法,對此感到極爲希有。阿彌陀佛與賢劫千佛等發心及發願的詳細情況可從《大悲白蓮花經》中了知。
如此極樂世界明觀在哪一方向呢?應觀在釋迦牟尼佛所擁有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日落的西方。距離有多遠呢?凡夫人無法衡量,越過衆多無數世界,經中說過百千俱胝世界。本來極細微塵的西方也有極樂世界(這是指觀想一塵中有塵數刹)。
(極樂刹土)是如何形成的呢?從此刹土(向西經過無數刹土)稍許上方有一聖境處,本來刹土有清淨不清淨多種,但此極樂世界是器情二者都極爲清淨的刹土,既無有絲毫器世界之苦如一般的土石、高崗窪地、險地、四大的危害等不悅意的景象,也聽不到有情之苦如叁惡趣、生老病死的痛苦等名,是極其安樂之自性。關于佛刹的功德,下面"不可勝數之佛陀"等處有廣說。如是刹土,無論從高高的山巅遠眺還是通過望遠鏡觀看,以我們普通的肉眼是見不到的,因一般的肉眼無法照見極爲遙遠或被山等阻隔之物。雖然我們自己的雙眼不能現量見到,但(並非無有),正如因明中所說:"僅是未見並非無"。阿難曾對世尊說:"我欲親見彼刹。"于是世尊身體放光使所有的山川等全部隱沒不見了,對阿難說:"看吧!你應合掌、頂禮、散花。"當時,阿難也現見了此刹。所以佛語作爲可信的正量,應當誠信比量的智慧。爲什麼呢?無有阻礙的自心是清晰了然、無有障蔽的,因此應當猶如唐卡圖案現于心中一樣明觀福田。譬如,從此處看,雖然望不見拉薩地方或覺沃仁波切 ,但它們並非沒有。詢問曾經去過拉薩見過覺沃佛像的人們後,我們內心中可以明觀它們大概的形象。同樣,肉眼見不到的地方,心中可以觀想,內心可觀想的地方肉眼不一定能看見。雖然不能夠清晰全面地明觀廣大莊嚴的極樂世界,但應意念:在西方有一個不同于我們這個刹土、具足一切無上安樂的極樂世界,一心專注于西方,乃至微乎其微的善根以上都應爲往生彼刹而作回向,這是明觀福田,也是修清淨刹土之發願。《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之義是指以自力修清淨刹土的發願,這裏所講的是一心向往佛陀早已修成的清淨刹土,之後若積累資糧則可往生彼刹。如此也符合宗喀巴大師的《開啓勝刹之門》等智者們所著的所有論典。
戊二、(觀想佛及眷屬)分四:一、明觀主尊身相,二、明觀其意功德,叁、明觀主要眷屬,四、明觀其余眷屬。
己一、(明觀主尊身相):
彼刹阿彌陀佛尊,紅蓮寶色光耀眼,
無見頂相足輪等,叁十二相八十好,
一面二臂定持缽,著叁法衣跏趺坐,
千瓣蓮花月墊上,身背依靠菩提樹。
在極樂刹土中住有出有壞怙主阿彌陀佛,因爲摧毀貪心等一切煩惱,具足五智慧、降伏四魔敵衆,所以稱爲出有壞。佛陀身體的光遍照十方無邊刹土,可以說是光芒無量、光明無量、光芒無窮等,因此稱爲無量光佛,又因其壽量不可勝數也可稱爲無量壽佛,這是身之本體功德。
身相是怎樣的呢?(阿彌陀佛)慈悲一切衆生之標志:其身色宛如太陽照在紅蓮花珍寶山上一般威光耀眼奪目,極其輝煌,由衆多廣大福德而形成的無見頂相,是指頭上由骨肉累積而成的肉髻,除了從旁邊可見外誰也無法看見其頂端。雙足掌心有具凸出花紋的八輻*輪,上下這兩種妙相攝其它的所有妙相,即表示佛是具福大士夫,具足白毫右旋等叁十二相 ,又其正士內在美德顯露于外相,有指甲赤銅色等八十隨好 所嚴飾。妙相主要是指粗相,隨好是細相。一面表示唯一離戲法身;二臂表示智慧與方便二者;雙手結定印表示方便智慧無二;以定印持著充滿甘露的缽盂表示以深廣正法滿足一切衆生。令諸衆生最初趨入別解脫之標幟:身著出家叁衣,即上身披藍色七衣及紅色祖衣,下身穿紅黃色五衣(僧裙)。雙足金剛跏趺坐表示于輪涅等性之義不動搖。根據續部、密宗諸儀軌及嘎單巴仁波切等大德們(修行境界中)所見,所坐的法座是由大如須彌山的八大孔雀及無數小孔雀所嚴飾,其上有五顔六色的千瓣蓮花、滿月輪的座墊,座墊上名爲蓮花光明的珍寶菩提樹,高達六十萬由旬,樹根粗達五百由旬,八百由旬的枝葉相互掩映,並有爭奇鬥豔的鮮花及累累的碩果,還有如皎月般的寶珠、帝釋所持的寶珠、如意寶珠等以及珍寶束、裝飾鬘、黃金、珍珠、珍寶的璎珞、鈴铛、孿鈴(大小鈴铛)等裝飾。僅僅見到此菩提樹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患眼病;聽到此樹聲音不會患耳病;若品嘗則不會患舌病;身體碰到樹影不會罹患身體疾病;若憶念此樹則可自然生起等持;見到這棵樹後不會退轉菩提等有無量功德。阿彌陀佛背面倚靠這樣一棵菩提樹而安住,以上是觀想身相。經中沒有直接宣說法座等,所說的菩提樹大小等略有不同,因爲佛陀之行境不可思議、衆生各自福德有大小之別而導致如此說法和所見也有所不同。
己二、(明觀其意功德):
慈悲慧眼遙視我。
應觀想:(此時)阿彌陀佛一定正以大慈大悲的慧眼從遙遠的極樂世界注視著我。如律藏中說:"遙遠所住佛,慧眼即清淨,何具此治力,頂禮勝醫王(指可療愈衆生惑疾的佛陀)。"如果自己具有信心,那麼佛的觀照是無有遠近的。譬如,雖然太陽存在于高高的天空中,但是它的光芒…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