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以欢喜心谛听佛法。
据佛经说,昔日的诸佛也仅为了三句法义而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获得八地果位的菩萨也是为了求得一句正法而付出生身性命,如此精进。那么,象我们这些愚昧无知的轮回众生难道不需精进求法吗?
律藏中说:"比丘日升起,乌鸦出叫声,农夫耕田地,猩猩皆啼哭,是故当精勤。"太阳升起是指佛出现于世间;乌鸦出叫声是指讲经说法的上师善知识宣说正法;农夫耕田地表示具有福德的施主涌现;猩猩皆啼哭义为此时诸魔不欢喜。
如今佛教趋于隐没之时,人们十分缺乏正法甘露,犹如,遭受干渴逼迫一般。佛在《涅槃经》中说:"阿难莫哀伤,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饶益汝等众。"此时,我们既不需百般辛勤、花费资财,也不需患得患失,正如所谓的"佛已来到门前"。救护所化众生的佛子殊胜上师们为利益众生而来到你的面前(讲经说法)。昔日哲革国王之王女金鬘公主梦境授记的时代真正已来临了。因此,我们既不应将上师看作是漂泊者(乞丐),也不能试探上师,更不要以种种理由不闻法。如谚语所说:"不应将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一样。"如今佛已涅槃,我们不向上师求法向谁求呢?世尊也曾说:"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因为,了知正法的人非常难得,除了虚伪狡诈者以外,若屠夫拥有一句佛法也应当向他请求,如不净物中也可能会有如意宝。我们需要的是正法,人好与坏又有何妨呢?蜜蜂需要的是蜂蜜,花朵(美与否)又有何妨呢?往昔的诸佛,哪怕是外道仙人拥有一句正法教言也前去请求过,并对其十分恭敬。也就是所谓的"依法不依人"之义。尤其,今天能有听受宣说往生极乐世界之因的经典及如此甚深的发愿文之时机,完全是往昔承侍诸佛等善业感招的。如续中说:"当对数百劫之中,罕见正法生欢喜,欲求解脱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又云:"成千上万无数劫,偶尔可遇佛出世,为使将来不后悔,诸善男子喜闻法!"《宝积经》云:"佛陀出世及住世,信仰佛教皆难得,人生亦为难得故,当于佛法备精进。"
当今时代,有些声称"我无有空闲闻法"之人真是将自己置于暗劫中还不知晓,实在可悲!如今获得人身之时若无有空闲闻法,将来只有堕入恶趣,难道那时会有空闲吗?经中说:"获得人生不闻法,乃为第九无暇处。"
佛教之根本即是讲、闻、修。因此,乃至在家男女居士,不能讲法之人应当负起闻法的责任,能够讲法者应当担负起讲经说法的重任。从前,一头狮子杀了一只野猪,随后来了一只狐狸想吃剩下的肉。狮子对它说:"你背上猪的尸体!"因身单力薄,狐狸不愿意背。暗想:如果直说了,狮子定会发怒杀死我,不行。所以不敢拒绝。但又一想:这头狮子孤高傲慢,又是愚笨者,可以欺骗它。便说:"我既要背尸体又要叫喊,不能同时做两件事呀,因此你理应做一件。"因狮子愚笨不知狐狸在骗它,又因孤高自傲不愿意叫喊,于是说道:"那么,两件事中我背尸体吧。"狮子背上野猪的尸体(走在前面),狐狸跟在后面叫喊助威。与此相同,若有如狮子般的补特迦罗讲经说法,则其他人应当听闻,哪怕随声附和说一句赞叹语,也将吉祥圆满、成办诸事。同样,佛法也依赖于所有的人。我们仅仅听闻一两次佛法不应满足,必须反反复复地听受。世间也有"大海于水不厌足,智者于法不厌足"的谚语。(《格言宝藏论》云:"大海不厌江河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我们可以看到世人不知满足地积累无有实义的财食,正法乃是今生来世一切安乐之根本,怎么能对此有满足之心呢?譬如,荒芜的田地,只降下一次雨水不能够彻底湿润。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便以不善业干涸了的顽固相续,仅听闻一次佛法是难以调伏的。所以,除了聋人、哑人之外,具足知言解义这一人的法相者,若再三闻法则定能懂得少许法义。如萨迦班智达说:"倘若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听闻佛法后必须结合自相续而实修。
所谓的法就是指其具有改造(调伏)自相续的作用,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正法完全是令自相续进行如理取舍之因,而并非是在讲某地的一种古语或传说。闻法后是否已实修,从其是否诚信因果、是否如理取舍善恶便可推知。如果闻法后丝毫不注重因果,则称其为佛教油子或出卖佛法灵魂者。譬如,装酥油的皮壳虽与酥油合在一起,却仍然十分坚硬。同样,佛教油子尽管对显密教法极为精通,而自相续却恒时不调柔,唯与正法相违。如此之人以及对佛法不起信心者必将成为善星比丘那样,十分危险。我们闻法后应如氆氇染色一般必须要与以前有所不同,若听闻佛法后仍然与从前一模一样,则闻法无有任何意义。因此,听闻后于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非常重要。如《宝积经》云:"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持觉瑜伽,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精勤。"又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应当广闻持净戒,了知胜义之一门。"《经庄严论》中说:"如是善逝圣教非无义,如此瑜伽观修非无义,倘若不闻而修法无义,若仅闻解义则修无义。"即使听闻一句正法也应当深入思维其义,并且进行修持,否则将导致听闻只停留在理解上,理解只是停留于书本里,窍诀只是留在别人口中,结果自心剩下的只是庸俗而已(自心未能以正法调伏)。
如理闻法之功德,佛在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讲法之功德,如经中说:"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胜我宣说。""何者无财以净心,行持法施佛极赞。""大千世界充满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说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仅仅听到传法前的螺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声鸣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此外,如颂云:"以闻可入法,闻法能除罪,三门得清净,故闻为最胜。"《宝鬘论》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不仅如此,想去闻法而向彼处迈出一步也可产生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听闻佛法,他起码也知道要生起一点信心,因此定会获得极大功德。
甚至一旁生听到法音也将获得利益。此类公案如下:
从前,世亲论师背诵般若九十九部时,他日日夜夜读诵诸多经典。当时,其寝室的屋檐下有一只鸽子经常听到法语声,它死后转生为边地一位国王的太子。刚刚出生,小太子便说:"我的上师在哪里?"问他:"你的上师是谁呀?""是世亲论师。"于是(国王)询问了常去中部地区经商的人们:"中部地区有这样一位世亲上师吗?"他们说:"有这位上师。"随后太子想去中部,国王将他送到那里。他来到世亲论师面前便喊:"上师。""我是你的上师?我想不起来。"小太子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于是说明详情。上师摄受了他,取名为慧安,令他学习读写……,最后他成了精通三藏的大论师。
另有一位比丘在一河畔传法。一位放牧老人来到此处倚靠着手杖听闻了少许,那里的一只青蛙被手杖击中而死亡。因那只青蛙是在听闻法语声之同时死去的,后转于四大天王的天界中。
又有一位比丘读诵《汇集经》时,他屋檐下燕窝中的一只燕子听到诵《汇集经》的声音,以听闻法音之善业力它死后获得人身,一出生便会读诵《汇集经》。
此外,一次世尊在一园林中讲法时,空中飞翔的五百只天鹅听到了佛传法的声音,准备降落,便从天而降。却被那里铺设的众多网罟所捕,全部命绝身亡,之后都转生于三十三天变成了五百天子。……有许多不可思议类似的公案。
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曾听闻过一句以上佛法而得来的;如今所有愚昧无知的愚笨者也是往昔未曾闻法所造成的。即使明天就死亡,今日也应当听闻一句法义。如萨迦班智达说:"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又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尤其,虽然不能广泛了知,但自己所修持的法要必须明确知晓,正如所谓的"视力差的人虽看不到远处的色法,但能看清自己脚尖所踩的路面"。
如今,佛教已如落日一般(即将隐没),人寿好似草尖的露珠(瞬间即逝)。我们应当尽力求得一句法义,而不要造于法不生胜解之业,不要使人身成为转为旁生之因。
以上为正行无缘殊胜,并附加了一些内容。
丙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甚至我们听闻一句佛法、忆念刹那善心、做一次善恶取舍之事等都应立即作回向。若不作回向,则因初学者的善根犹如干草、水滴一般微弱,很容易耗尽。相反,嗔心、傲慢等恶分别念则如大火、烈日一般力强,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将摧毁广大善根。如颂云:"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如果作大回向,则所积之善根资粮根本不会穷尽。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那么,如何回向呢?不应为获得人天果位而作小回向,否则如生长的大黄秆 一样无有恒久的安乐,最终将灭尽成为无实法,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也不能为获得声闻、缘觉果位而作中回向,否则趋入无余涅槃,仅为自利不饶益他众,最初的发菩提心成了妄语。那么,应当如何回向呢?自己所做的此善根,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即: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未证佛果之间愿彼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以念诵回向偈或愿文印持。
总之,最初求法时就应思维:我为一切有情之利益而求法;中间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最后思维:闻法所得善根回向一切有情,…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