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
拉喇曲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达吉译
顶礼上师阿弥陀佛!(译礼)
顶礼观世音菩萨!
以大悲心发胜菩提心,以大精进究竟二资粮,
以大智慧现前四身者,恭敬顶礼三世一切佛。
成就无量如海大愿力,名号赞声光遍世间界,
令无数众现见殊胜刹,顶礼怙主阿弥陀佛尊。
方便大悲自性观世音,智慧密藏之主大势至,
获无二金刚身莲花生,有寂庄严三尊赐吉祥。
依止何者尽除诸劣意,遣除三有众罪之黑暗,
指示希有殊胜善道者,恭敬顶礼无等诸上师。
圣者观音化身乔美尊,所著愿文妙论如意宝,
赐予无数有情胜利乐,应如佛语百般赞颂之。
吾亦舍弃虚伪卑劣心,以引导文明示解脱道,
诸欲不退往生净土者,当以信喜之心而谛听!
于此宣说大成就者噶玛乔美仁波切所造的《极乐愿文》。如果同时举行极乐法会,那么首先应清扫讲法之处及其附近的地方,并且为了不使尘土飞扬而应洒水压尘,就象往昔常啼菩萨与商主之女等众人向法胜菩萨请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刺破身体血脉洒血压尘一样。如《功德藏》云:"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此外,佛经中也讲述了清扫挂的五种功德等,因此说洒扫讲法场地有极大意义。之后,在场地中悬挂极乐世界的唐卡等,陈设佛像、佛塔、经书,布局装饰,并尽己所能陈设不少于百数的五供等清洁美妙庄严的供品。吹奏海螺等召集与会者,告诫那些不了解(闻法规矩)的人摘帽、脱鞋、不要携带武器、不要佩带装饰品,甚至应让他们放下念珠、转经轮等,以寂静调柔的威仪听闻佛法。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尽管发心与行为次第种类众多,但此次传讲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时,应以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而宣讲。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乙一、(总说):
最初闻法时,闻法方式尤为重要。如果堕入恶趣或转生于边鄙地方,则数劫之中连想闻法的心也不会生起,何况说真正闻法或修法呢?尤其是以信心、恭敬心谛听佛法极为难得。如《宝积经》云:"呜呼以信心闻法,如此百劫亦难得。"因此,仅仅听闻正法也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若不了知闻法方式,则如单巴桑吉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有些人依靠正法获得解脱,而有些人却依靠正法堕入恶趣。所以说,佛法是极其严厉的利害对境。若了知闻法方式则正法犹如开启的如意宝藏一般,获取大者得大利,获取小者得小利。
那么,如何听闻呢?寂天菩萨说:"最初观自心,稳固具觉性(智慧)。"世尊也曾说:"诸法之前意先行,意者迅速意为主。"一切善不善业的作者主要是心。首先,生起闻法意乐后坐在听法行列之中时,向内反观自心:啊!我此次是以什么意乐前来闻法的呢?如此审察自心后,如果发现存有贪图地位、追求名声、竞争贪嗔之心,或仅仅以好奇娱乐之心听闻,则是不善之发心。喀喇共穹格西说:"贪图地位而讲法,以竞争心而求学,欲得智名傲慢者,岂入正法当思也!"因此,应当断除恶心劣意,否则,正如所谓的"正法非但无利益,依其反而堕恶趣"。尤其,对那些于正法和上师无有恭敬心、抱着得不得法都无所谓的心态之人,不可对其宣说佛法。如世间也有"若不恭敬者,不解说佛法,若不熟悉者,不能说忠言"的谚语。如此他已断了法缘,因而任何时候也难有以正法调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了知:第一、不能泯灭正法的价值;第二、所讲之法应当对众生有利。譬如,雨水是安乐之因也是就其对人类有利而言的,对于饿鬼等众生却成了危害之因。同样,正法也只是对具缘者有利,对那些无有缘份、持有邪见的人反而可能成了损害之因。诸佛出有坏往昔为众生时,以皮作纸、以血作墨、以骨作笔而成就的佛法,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遗留于人间,因此,一句一字也不能浪费。本来,此证法与教法是法身,如果对此无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现见色身又有何用呢?世尊曾说:"不敬我教法,见我有何益?"
尽管观察法器之功德、过失有多种,但总而言之(可概括为四种):具有强烈信心与恭敬心;无谄诳嫉妒心等性情秉直;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猛厉希求正法。如圣天论师说:"正直具慧希求法,必定称其为法器。"如果,仅仅知道前去听法,跑去后一无所想只是直愣愣地坐在听法的行列中,此为无记发心,应当将此心改变为信心等善心。或者,若想到:(上师三宝)以大悲观照,佛法极为难得,所以,一定要去听闻。这说明他也具有信心,并且对法有珍贵难得之想,因此,属于善心。
乙二、(分说)分三:一、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二、善根不为他缘所坏正行无缘殊胜;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丙一、(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
要想令善心变得广大,必须使善根为方便摄持即加行发心殊胜。发心大则善根大,发心小则善根小。如《功德藏》云:"唯随意乐善不善,不随善恶像大小。"《入行论》中也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语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如果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闻法修法,则是渺小之发心;若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修法,则是大乘广大之发心。我们从无始时以来就是由于我执的原因只考虑自利,结果一无所成,导致如今仍漂泊于轮回之中。如果现在唯一为他利而闻法修法的话,那么自利同时便可成办,必将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譬如,为生火而点柴,火点燃后虽然不求烟,但它也会自然产生。又如寂天菩萨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发心的根本需从大悲心中产生,大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如是虚空无边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业惑痛苦也无边。所有众生无一未曾作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父母而已。每一众生为每一众生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何况说一切众生呢?旁生中的牛犊、羊羔等刚出生便可于牲畜群中认出各自的母亲,这也说明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致。
往昔,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及眷属行至途中时,路旁的一位老妇人看到佛陀后无比欢喜,一边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一边奔跑过来准备搂住佛的颈项。这时,诸比丘进行阻拦。世尊说:"她往昔曾连续五百世做过我的母亲,这是她往昔的习气,你们不要阻拦她。"(此公案于百业经中有广述。)龙树菩萨说:"抟土成枣核丸虽可数,然为母之边际不可尽。"如此了知众生作过母亲后必须忆念其恩德:一切有情当自己父母时无一不是以大恩养育。甚至看到那些鹞鹰、狼(等凶恶的众生)也是极为慈爱自己的孩子,何况是人的父母亲呢?最初在母胎中滋养、中间出生后以衣食精心哺育成长、最后为其安家立业,而且希望他们快乐、担心他们受苦,为子女的痛苦安乐,父母也是常生忧喜之心。为了子孙后代而不断积累贪嗔之恶业,以致现在仍处于六道之中感受痛苦,所有的这些父母有情多么可怜啊!如果有办法能使他们摆脱一切痛苦该多好啊!如此悲心修至泪水横溢,这是所谓的悲无量。仅仅如是思维,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普贤行愿品》中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龙树菩萨说:"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
仅有这样的悲心还不够,必须报答恩德。只有获证佛果才能使一切有情得到安乐而真正报答恩德。因此应观想:我今日听闻佛法并如理修持,将来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将一切父母众生安置于佛地。为了获得这一能力,祈祷上师三宝明知,如是发心也会实现意愿。所以,闻法修法一切时分若念念不忘(此理),则善根已为方便摄持即加行发心殊胜,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不可思议的功德于《华严经》等诸经部及《入行论》等论典中有广述。
丙二、(善根不为他缘所坏正行无缘殊胜)
闻法时应当象野兽闻声一般,修行时应如饥牛吃草一样。自始至终必须断除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心不在焉、放逸散漫的行为。尤其是求法时应聚精会神、洗耳恭听。否则,必将犹如于覆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如果此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
闻法时,由于魔王波旬制造障碍及(自身)恶业之风扰乱,会出现极为昏愦、睡眠等现象,因此,应当神识清醒,否则会误解、颠倒法义。从前,一位富妪衰败了。晚上,她睡在空无所有的房屋中。一盗贼前来盗窃,到处摸索,手碰到一瓦罐发出响声。老妇说:"噢!好家伙!我白天寻找也是一无所得,你深更半夜在屋里摸摸索索肯定得不到什么。"与此比喻相同,具有清晰敏锐智慧的人刻苦专研也难以懂得佛语法义,那么,处于睡眠昏昧的状态怎么能听得懂呢?因此,我们应当全神贯注地听闻佛法。佛在经中说:"当专心听闻,铭记于心中,(吾为汝宣说)。"宣讲了应当断除法器的三过。
本来,即便是一句世间的语言也需要注意倾听,何况说佛法呢?我们只有偶尔听法的机缘,不可能有反复听闻的机会。譬如,两天中只有一餐,则必定会认真食用。同样,千载难逢的闻法机缘是得失之关键,因此,必须郑重地闻受。所以说,闻法时一心专注听闻,修法时安住于正见等持中不外散,称为正行无缘殊胜。否则,虽然最初有闻法修法之心,但中间将会被分别念恶缘所毁坏。可见,听闻甚深正法有何等功德啊!自己的罪障又是多么深重啊!即使终生为轮回世间的琐事忙碌,如何辛苦劳累也无有丝毫疲惫的感觉。(而听闻佛法时)虽然只听一堂课,却备感辛苦,觉得无法忍受。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此类现象发…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