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14

  ..续本文上一页的痛苦与恐怖。旭日东升之时,(这些惨状)全部消失了,他又如前一样享受快乐。尊者问:"这是什么原因?"他说:"我曾是内波城行邪淫的婆罗门时,嘎达雅那尊者为我宣说了行邪淫的诸多过患,并劝诫我断除邪淫不净行。然而,我只能发誓白天持不邪淫戒,于晚上无法持戒。所以,如今感受白天享乐,夜晚受苦的果报。您若回到人间,请捎口信给我那日日夜夜行邪淫作不净行的遗子。告诉他:”你的父亲因以前行非法(邪淫)而转生到了地狱,你应当断除此种非法行为、守持戒律。否则,下场将与我一样。”"尊者返回人间后将口信转告了他的儿子。

  所以,如果能够完全断除邪淫不净行,那么生生世世中都可获得安乐,现世中也是受到众人称赞,成为高贵种姓,生生世世喜欢持戒,暂时转生于天界等有无量功德。经中也说:"不去他妻旁,断除邪淫行,知足于自妻,此士转善趣。"

  如是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以追悔之心发露忏悔身体所积累的杀生、不与取、非梵行或邪淫三种不善业。所谓的不善业是成熟恶果之因;发露之义是指说出所造的罪业而不保密;所谓的忏悔是使自相续与罪业二者截然分开之义。

  壬二、(忏悔四种语恶业):

  妄语离间绮恶语,发露忏悔语四罪。

  妄语:本来没有见到本尊、鬼神等却说已见到了,本来未曾获得证相、授记等却说已获得了,这是上人法妄语,出家人说此妄语破根本戒;对正法、上师、僧人恶语中伤,无理诽谤以及欺骗上师父母等的妄语为大妄语;诱惑他人,无论是否达到了目的,凡所说的各种欺蒙妄语均属于中妄语;见到了却说没见到等或添枝加叶地说妄语,甚至开玩笑说妄语都是小妄语。自己亲口言说或怂恿别人说妄语都一模一样。

  为了利养等是以贪心说妄语;为害他人是以嗔心说妄语;自己虽无功德但以为有功德者说(如何如何)这类增上慢的妄语等是以痴心说妄语。

  根据说妄语的动机不同,其异熟果报也(分别)堕入三恶趣中,或者是虽然转生为人,但所说的语言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相信,本想说实话却成了说妄语,口中发出难闻气味,口齿不清、结结巴巴。见到了却说没见到等、说此类妄语者转生为盲人等。不管到哪里总是遇到妄言欺骗者,此人所作所为全是徒劳无义,生生世世喜欢说妄语。如律藏中说:"说妄语者如水器中之水倾倒后所剩甚微一般,其功德仅有少分而已;犹如剩余微量之水亦漏到地上一般,其梵净行之诸功德皆漏失无遗;犹如空空的容器倒放一般,梵净行及所有的功德均一败涂地;如同狂象无所不作一样,愚痴说妄语之人无所不说。"又云:"说妄语之人,一法亦远离,摧毁后世者,无有不造罪。"

  出家人若说妄语也就不算是出家人了。如《因缘品》云:"无戒说妄语,剃发非沙门,愚昧入贪欲,彼岂为沙门?"在家人说妄语也是同样。对世间法而言,如果一个人不恪守盟誓,自食其言,那么其无有丝毫可信赖的,如同无有环扣的口袋一样(藏族人所用的装粮食的口袋,如果不在上面加一环扣则无法放在牲口背上),令人厌恶如同不净物一般,不被当成好人如同乌鸦一样,无有实义好似水泡、芭蕉树一般。

  说妄语诱骗他众的人们始终不会得逞,最终只能毁灭自己。从前,在玛嘎达地区(印度金刚座附近)有一位印染工名叫古热玛,她住在城边的一间树叶茅棚中从事印染工作。一次,她将装有赤黄色染料的器口用树叶盖上后,出去采花了。这时,一只母狐狸来到此处,它踏在染器上,踩塌了盖子(树叶)掉进里面去了,结果身体被染成了黄颜色。它到了一处尸林,碰到一只狼,狼羡慕不已,问道:"您是谁呀?"狐狸为自己有这样的毛色而洋洋自得妄言说道:"我是天上的夏那野兽。"诸愚昧者随声便附和。因被妄言所欺,那只狼向所有的野兽们大肆吹捧狐狸,它们也都信以为真,最后所有野兽全部成了那只狐狸的眷属。狐狸的母亲知晓此事后对它说:"唉,女儿呀!于净水中沐浴后,置身卑位则安乐,劣性以皮生慢者,长此以往定遭殃!"虽然如此劝告,它却执意不听,并且它又受到了狮子的恭敬承侍。当它骑在狮子背上大声叫喊时,狮子认出了它是狐狸,心想:这个卑劣之辈竟然让我来驮,于是发出剧烈吼声。狐狸昏倒坠地。所有的野兽都气愤地说:"这只狐狸欺骗了我们。"便将它的毛全部拔掉了。一位天人说:"心力未达到,以皮生我慢,安乐不长久,脱毛妄狐败。"以贪嗔之心说妄语者必定落到如此下场。

  那么,何人易说妄语呢?不护根门、贪嗔强烈、喜求利养、多嘴如鹦鹉、无有惭愧、草率行事之人好说妄语。

  断除妄语的人犹如鲜花和蜂蜜一般令众人舒心悦意,将避免上述妄语的那些过患,获得与之相反的功德。如经中说:"一切如意宝中真正的如意宝最希有;一切灯盏中真正的明灯最殊胜;一切亲友中真实的亲友最可贵。"不说妄语之人暂时(未得果之前)成为众人信任之处,宛如纯金一般,死后转生于天界,正如经中所说:"为他利不欺,为己或因惧,不说妄语者,彼士转善趣。"将成为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谛实语舌相圆满之因。

  离间语:是指挑拔他众之间的和睦关系。大离间语是指破坏僧众和合,即挑拔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与之类似的是挑拔上师高僧大德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中离间语是指破坏寺庙之间以及四位僧人以上八位僧人以下的关系;小离间语是指挑拔离间的人想在关系融洽、友爱和睦的僧俗男女两人以上或邻里之间、夫妻之间说东道西、搬弄是非,使其产生怨结、发生争斗,制造不和。

  自己直接说妄语或通过谄诳手段搞离间以及怂恿别人说离间语等都是相同的。因意乐是由三毒产生,所以其异熟果报相应堕入三恶趣中。虽转生为人,然其等流果也是与说妄语相同,自己的眷仆不和,不愿意住于一处,心不稳定,无论前往哪里都是遇到说离间语之人,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尽管真正的破和合僧在当今不会发生,但与之类似的挑唆师徒、寺院之间的关系在如今时代却时有发生,这种罪业近似于无间罪。昔日,提婆达多破坏僧众和合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皆未生起善根。这里所说的也与之相似,如《文殊根本续》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的棍子一般的人,则其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如云:"一口恶食搅乱五脏六腑,一个坏人扰乱村头寨尾。")若挑起僧众发生纠纷,则直至未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焦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劝发胜心经》云:"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都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于在家男女、城乡、邻里、寺庙等之间说来道去,引起纠纷,制造混乱,这是在造无间罪以下的罪业,危险性极大。因此,禁语十分重要。只有象得地的圣者高僧大德们才不至于被离间语搞破关系,而对于大部分凡夫人来说,很容易因谗言而分道扬镳。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凡夫人)喜新厌旧、轻荡浮薄、杂念纷纷的缘故。如律藏中说:"信任陌生人,依止恶劣者,草率舍弃友,愚者三法相。"

  因此,如今我们无论是寺庙僧团还是在家夫妇,都是与释迦牟尼佛同一教法相联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在此极乐法会中结缘的所有众生均是阿弥陀佛的弟子,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道友。所以,不要听信跟随谗言者的谎话而舍离亲密的朋友。律藏中说:"不因他语舍友伴,应当观察他人言,欲挑拔者寻时机,是故莫依离间语。"

  一般来说,虚伪不实、不知羞耻、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心灵肮脏、两面三刀的人好说离间语。因此,一刹那也不应与这种人相处。如《因缘品》云:"无信吝啬者,挑拨离间者,智者勿亲近,莫交往恶友。"

  很久以前,一头母狮杀了一头母牛后将它的小牛犊与自己的狮子崽一起哺养长大。母狮临终时留下遗言:"你们俩是我用同一乳汁喂养的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拨离间者,所以,我死之后,你们谁的话也不要听信。"说完就死了。在那头狮子的后面经常有一只吃剩肉的老狐狸跟着,每当狮子杀了一头野兽食用时,便想到它的伙伴,于是急忙赶回家里。因此,老狐狸常常吃不到剩下的肉,它非常生气,心想:我吃不到剩肉完全是那头牛造成的,应当将它们俩分开。它便到那头牛面前俯耳躺下。牛说:"老舅舅啊,你是因风湿或中暑而痛吗?"狐狸回答:"我的身体不痛而是心痛。""那为什么呢?""狮子要杀你呀!""我们俩有母亲的遗嘱,这不可能是真的,你不要说这些了!""信不信由你。"随后它跑到狮子面前也如此说了。狮子也重复了牛所说的话。尽管如此,可是它们俩还是心怀疑虑。它们回到窝里互相打量。以往同在窝里时狮子给牛磨角,牛给狮子梳鬣……亲密无间,互相从未猜忌过。此刻,它们互相打量时都认为狐狸说的是事实。于是牛用角剖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杀了牛,它们俩都毕命了。此时一位天人说:"依止恶友者,将不得好处,且看狮牛友,被狐离异也。"

  品行高尚之人不可能随着谗言跑,挑拨离间者只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从前,有一只小老虎名叫臂贤,一头小狮子名为齿贤。它们俩和睦友爱,形影不离。当时一只老狐狸如上所述一样进行挑拨离间。但是,它们俩情意稳固,没有轻举妄动、鲁莽行事,再三观察后得知老狐狸是在挑拨离间。结果狮子一巴掌拍死了那只狐狸。此时天人说道:"狡诈狐狸说妄语,试图分友实惭愧,且看彼因谗言死,密友安乐又欢喜。"

  思维此等过患后,若能断除离间语,则生生世世中幸遇善友,情意稳固,谁人也无法使之关系破裂,将获得与前述之过患相反的利益。如经中云:"恒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