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8

  ..续本文上一页,自他美妙的服饰物品等所有悦意之物都应以意念供养阿弥陀佛,并说:"祈愿自他诸众往生极乐刹。"若如此行持,则随便可圆满资粮。人们前来求法时,也不应两手空空,虽然正法与上师不需要财食,但这样会耗尽自已的福德。死亡之时,哪怕你的财产受用多如须弥山,也无有自由带走芝麻许,不得不赤手空拳、默默无语地离开人间。如今自由自在的时候,即使再贫穷,也必定会有一把青稞、大米,甚至如果从路旁采几束鲜花手持而来(供养说法上师),也有很大利益。

  现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存在这种现象:无论是断除恶业,还是供养等行持善法,对于广大之事怯懦不为,对于微小之事心不满足,认为仅此无关利害而不屑一顾,这样的话,如何能做到断恶行善呢?《大悲白莲花经》中说:"观想佛若仅向空中散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的智慧也难以衡量、宣说。"(若人缘于佛,空中散一花,彼之善功德,佛智难量说。)又《妙法莲花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因此说,今生来世一切善妙的根本积累福德资粮极为重要。尤其是,在举行大规模极乐法会时作供养,因为既有密宗的仪轨,并且僧众中也有数多的高僧大德,而且具足加行、正行、结行等,所以有巨大的变数(数量成倍增长),因此应当精勤供养。

  有财富的人如果不慷慨供施,则如同守护宝藏的饿鬼或头具宝珠的毒蛇以及老狗(老狗守骨)一样,对自他也无有利益。这些财产受用也是与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争论之因。如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如此,遭到强者掠夺、卑者盗窃或被鬼神、损耗鬼 所毁。鄙劣者(下等者)所积累的全部财产耗费在争吵、打官司之事上;中等者所积财产全部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高尚者(上等者)则将所积财产全部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空耗,如果将其用于正法方面,则犹如商人放高利贷或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结果,今生来世的受用会成百倍地增长而不会耗尽。不仅如此,而且还有最初积累财产的痛苦、中间守护的痛苦、最后无常毁灭的痛苦,犹如夏季洪水泛滥一般。如《别解脱经》云:"财富如流水。"虽然,有一些因各自往昔所积善业而在某一世中拥有无尽财产受用的人,但他们若未(用这些财富)作供施,则今后也将是一无所获,往昔所积善业将在此生耗尽无余。如寂天菩萨说:"历尽聚守苦,方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所以,我们思维财产乃痛苦之根源、无有任何实义后应当上供下施。

  如今,藏地的国王(所执有的财产)也无法比拟往昔印度富裕的大施主(所拥有的财产),这是由于福德浅薄及正值日趋直下的劣缘恶世所造成,又因为吝啬心重,不知因果而导致未能积累暂时的福德。拥有少许财食之人为吝啬所缚,自己既不享用也舍不得上供下施,如同一条无牙的老狗守着干瘪的骨头一样。昔日,阿底峡尊者初来藏地时说:"在你们藏地,甚至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简直成了饿鬼世界一样。"的确如此。正如"微小种子生大果,少量种子产众果"的比喻一样,对于殊胜的对境(福田)哪怕只是供养一粒米,也会获得广大、众多的果报。所以,如今在我们藏地共认为是富翁的那些人也难有往昔仅仅供施一碗青稞之果报。

  从前,我乳转轮王所拥有的统治四大部洲以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的广大福德与权威,也是往昔供养德护如来七粒豌豆的果报。又如:从前,松西城市一位名乐的施主,其福德十分广大,空空如也的仓库仅看一眼便会盈盈充满,他及妻子、儿子、儿媳、男仆、女仆六人都是仅以意念便如愿以偿,一点点饮食到了他们手中会成百成千倍地增长等等。他们这六位具有无比广大福德之人,后来于世尊面前闻法而获得了解脱。那么,他们因什么善业而成为这样的呢?往昔,在鹿野苑境内,梵施国王执政期间,发生了一场十二年之久的饥荒。当时,有位施主的仓库全部空空荡荡了,在清扫仓库时收集了微乎其微的一藏升粮食,随即将米煮熟。这时,一位独觉比丘来到他家(化缘)。那位施主想:现在我将自己分得的这一分微量米饭吃了也无济于事,终究免不了饿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养这位比丘。随后将想法告诉妻子,妻子也赞同此事。又对儿子、儿媳、男仆、女仆讲了,他们全部赞成。于是将所有的米饭集中起来供养了那位比丘。因那位比丘是一位阿罗汉,所以显示神变使他们生起无比信心而发了愿。以此福德力瞬间使空空的仓库全部充满财宝,并且结束了整个国家的饥荒劫。从此以后,他们一家六口任何一世都转生于富足之家,甚至连乞丐、饥荒之声也未曾听过,最后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变成如此具广大福德之人了。

  所以说,以清净的意乐虽然供养微不足道的物品,也会获得广大利益。正如所谓的"小小花朵也是供品"。思维此理后,看到那些虽拥有财富,却仍然贪婪无厌地到处寻觅的人,真如《广大游舞经》中所说的"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一样。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产受用为他一人所拥有,他也不会满足。就象"人有财发疯,畜有草发疯"(世人越有财产越贪得无厌,牲畜草料越多越不好驯服)的比喻。内心未得知足之前,始终不会停止积累财产。真是无财不贫穷,有财反贫穷啊!

  可以见到财富如山王的人,仍不知满足,却还要为了芝麻许的利益奔波忙碌,最终自己的饮食也未用上而为财产丧了命。从前,秋收时节,一个人挑着一担豌豆行路,途中将其放在一棵树下,他去解小便了。这时,一只猴子从那棵树上下来抓了一把豌豆,在爬树的过程中一颗豌豆落到了地上。老猴子扔下一把豌豆,去找那一颗豌豆。恰巧那人回来了,他抛出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猴子),结果老猴子丧了命。那里的一位天人说道:"舍弃一把豆、而寻一粒豆,历经百般苦,此猴真愚痴!"

  还有些富翁将优质的财物贮存起来自己使用下劣的。有这样一则例子:在古代,一个猎人放毒箭,射中了一头大象,大象也杀死了他。这二者都死了。不久,五百名盗贼来到此处,看到了大象的尸体。因当时正值饥荒年间,于是他们立即进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这些盗贼还有少量的赃物要分,因此煮肉的一部分人心怀鬼胎地想:我们尽量多吃象肉,将剩下的肉放上毒药,那些挑水的人吃后便会死亡,这样我们就可拥有所有的财物。商议后就这样做了;而提水的人们也生起了同样的恶念,首先他们把水喝得饱饱的,然后在剩余的水中放上毒药提回来,结果所有的人全部命绝身亡。此时,一只饥饿的老狐狸也随因缘而来到了这里,看见所有的尸体,它生起了强烈的贪心,将全部尸体归己所有。因为吝啬者的本性是将好的贮存起来而使用不好的。老狐狸心想:我现在拥有了大批食物,这些应当逐渐地食用。首先它准备吃那些坚硬的弓弦,它将弓鞘放在嘴里一拽,结果弓弦断了,弓鞘触进它的上腭,于是老狐狸也就一命呜呼了。那里的一位天人说道:"积累尚情可,不应过分贪,且看因贪积,盲狐(愚蠢的狐狸)死弓下。"

  同样,有些富裕之人为吝啬所缚,箱子里已塞满金银财宝、精美绸缎;仓库里已装满茶叶、酥油、肉、青稞;山坡草原上遍满了马牛羊群,仍然还希求积累(更多的财产),总是担心所积财产会用完,并且穿的也是破破烂烂,显出一副穷酸相;吃的也是清水加糌粑的粗茶淡饭(藏族的习惯,吃糌粑时必须放酥油除非极为贫困无有酥油,万不得已才不放酥油)可怜度日。这些人遇到违缘骤然暴死或者因为财产而遭到怨敌盗贼杀害,就成为那只老狐狸一样了。思维此等道理后应该上供下施,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受用。如古大德们说:"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

  当今时代,富裕的人们有这种说法:"我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积累这些财产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他将自己往昔所积累微乎其微的善果误认为是现世暂时的辛勤努力而成为这副境况而已。如果不需依靠丝毫福德仅凭勤奋就能够积财的话,那么,为什么如今到处可以看到:有些人尽管终生勤勤恳恳,却一辈子历尽苦难,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虽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但是死的时候竟然无有烧一次焦烟(藏民族超度亡人的习俗)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财亡财,经商、务农,以及盗窃、掠夺、欺诈,乃至为人雇佣获取工钱以上(千方百计获得财产),简直就象要"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般地精勤积累财物,尽管如此,他们却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而有些人既不需要通过劳作聚集信财亡财,也不必以经商牟取利润或以打猎偷盗积财等,一切财产都不劳而获,无财也不需寻求,有财不会损耗,这都是自我感受往昔所积的福报。从诸如此类的现象来看,我们就会认识到是否需要往昔所积累的福德。譬如,若想有收成,则必须播种子,只是在荒芜的田地里辛勤耕耘,终将一无所获。

  当前,那些不懂业因果的人们企图变成富翁,便从事经商、进行盗夺、猎杀野兽,这是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若想成为富裕之人必须进行上供下施,除此之外,任何佛陀也未曾说过依靠经商牟利等可变为富人。佛在经中说:"强取暴夺者需要以贫穷还债。"假如以自己的宿业而从事经商等虽然今生获得了少量财食,而为此事造的不善业之果报,必将在后世感受。既然如此,那么仅为了现世的温饱有何必要令此人身成为恶趣的坠石呢?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时,必须以所积的福德得到的受用来维生。否则,若以造恶业苟活于世,则与鹞鹰、豺狼等旁生无有差别了。

  尤其是,看看那些依靠猎杀鹿、獐子许多野兽获取众多银币的人,他们家中是否有银库呢?若按照他们所获得的银币量看,其家…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