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他美妙的服飾物品等所有悅意之物都應以意念供養阿彌陀佛,並說:"祈願自他諸衆往生極樂刹。"若如此行持,則隨便可圓滿資糧。人們前來求法時,也不應兩手空空,雖然正法與上師不需要財食,但這樣會耗盡自已的福德。死亡之時,哪怕你的財産受用多如須彌山,也無有自由帶走芝麻許,不得不赤手空拳、默默無語地離開人間。如今自由自在的時候,即使再貧窮,也必定會有一把青稞、大米,甚至如果從路旁采幾束鮮花手持而來(供養說法上師),也有很大利益。
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存在這種現象:無論是斷除惡業,還是供養等行持善法,對于廣大之事怯懦不爲,對于微小之事心不滿足,認爲僅此無關利害而不屑一顧,這樣的話,如何能做到斷惡行善呢?《大悲白蓮花經》中說:"觀想佛若僅向空中散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的智慧也難以衡量、宣說。"(若人緣于佛,空中散一花,彼之善功德,佛智難量說。)又《妙法蓮花經》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于畫像,漸見無量佛。"因此說,今生來世一切善妙的根本積累福德資糧極爲重要。尤其是,在舉行大規模極樂法會時作供養,因爲既有密宗的儀軌,並且僧衆中也有數多的高僧大德,而且具足加行、正行、結行等,所以有巨大的變數(數量成倍增長),因此應當精勤供養。
有財富的人如果不慷慨供施,則如同守護寶藏的餓鬼或頭具寶珠的毒蛇以及老狗(老狗守骨)一樣,對自他也無有利益。這些財産受用也是與怨敵盜賊共同享用,或者成爲爭論之因。如律藏中說:"倘若一鳥銜肉塊,余鳥見後隨圍繞,如是了知欲妙過,當如犀角獨自行。"如此,遭到強者掠奪、卑者盜竊或被鬼神、損耗鬼 所毀。鄙劣者(下等者)所積累的全部財産耗費在爭吵、打官司之事上;中等者所積財産全部耗盡在宴請親朋好友上;高尚者(上等者)則將所積財産全部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前兩種人(將財産)無義空耗,如果將其用于正法方面,則猶如商人放高利貸或在良田中播下種子一般,結果,今生來世的受用會成百倍地增長而不會耗盡。不僅如此,而且還有最初積累財産的痛苦、中間守護的痛苦、最後無常毀滅的痛苦,猶如夏季洪水泛濫一般。如《別解脫經》雲:"財富如流水。"雖然,有一些因各自往昔所積善業而在某一世中擁有無盡財産受用的人,但他們若未(用這些財富)作供施,則今後也將是一無所獲,往昔所積善業將在此生耗盡無余。如寂天菩薩說:"曆盡聚守苦,方知財多禍,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所以,我們思維財産乃痛苦之根源、無有任何實義後應當上供下施。
如今,藏地的國王(所執有的財産)也無法比擬往昔印度富裕的大施主(所擁有的財産),這是由于福德淺薄及正值日趨直下的劣緣惡世所造成,又因爲吝啬心重,不知因果而導致未能積累暫時的福德。擁有少許財食之人爲吝啬所縛,自己既不享用也舍不得上供下施,如同一條無牙的老狗守著幹癟的骨頭一樣。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藏地時說:"在你們藏地,甚至沒有一個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報的人,簡直成了餓鬼世界一樣。"的確如此。正如"微小種子生大果,少量種子産衆果"的比喻一樣,對于殊勝的對境(福田)哪怕只是供養一粒米,也會獲得廣大、衆多的果報。所以,如今在我們藏地共認爲是富翁的那些人也難有往昔僅僅供施一碗青稞之果報。
從前,我乳轉輪王所擁有的統治四大部洲以及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的廣大福德與權威,也是往昔供養德護如來七粒豌豆的果報。又如:從前,松西城市一位名樂的施主,其福德十分廣大,空空如也的倉庫僅看一眼便會盈盈充滿,他及妻子、兒子、兒媳、男仆、女仆六人都是僅以意念便如願以償,一點點飲食到了他們手中會成百成千倍地增長等等。他們這六位具有無比廣大福德之人,後來于世尊面前聞法而獲得了解脫。那麼,他們因什麼善業而成爲這樣的呢?往昔,在鹿野苑境內,梵施國王執政期間,發生了一場十二年之久的饑荒。當時,有位施主的倉庫全部空空蕩蕩了,在清掃倉庫時收集了微乎其微的一藏升糧食,隨即將米煮熟。這時,一位獨覺比丘來到他家(化緣)。那位施主想:現在我將自己分得的這一分微量米飯吃了也無濟于事,終究免不了餓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養這位比丘。隨後將想法告訴妻子,妻子也贊同此事。又對兒子、兒媳、男仆、女仆講了,他們全部贊成。于是將所有的米飯集中起來供養了那位比丘。因那位比丘是一位阿羅漢,所以顯示神變使他們生起無比信心而發了願。以此福德力瞬間使空空的倉庫全部充滿財寶,並且結束了整個國家的饑荒劫。從此以後,他們一家六口任何一世都轉生于富足之家,甚至連乞丐、饑荒之聲也未曾聽過,最後于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變成如此具廣大福德之人了。
所以說,以清淨的意樂雖然供養微不足道的物品,也會獲得廣大利益。正如所謂的"小小花朵也是供品"。思維此理後,看到那些雖擁有財富,卻仍然貪婪無厭地到處尋覓的人,真如《廣大遊舞經》中所說的"喜愛一切欲妙者,如飲鹽水無厭足"一樣。即使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産受用爲他一人所擁有,他也不會滿足。就象"人有財發瘋,畜有草發瘋"(世人越有財産越貪得無厭,牲畜草料越多越不好馴服)的比喻。內心未得知足之前,始終不會停止積累財産。真是無財不貧窮,有財反貧窮啊!
可以見到財富如山王的人,仍不知滿足,卻還要爲了芝麻許的利益奔波忙碌,最終自己的飲食也未用上而爲財産喪了命。從前,秋收時節,一個人挑著一擔豌豆行路,途中將其放在一棵樹下,他去解小便了。這時,一只猴子從那棵樹上下來抓了一把豌豆,在爬樹的過程中一顆豌豆落到了地上。老猴子扔下一把豌豆,去找那一顆豌豆。恰巧那人回來了,他抛出一塊大石頭(擊中了猴子),結果老猴子喪了命。那裏的一位天人說道:"舍棄一把豆、而尋一粒豆,曆經百般苦,此猴真愚癡!"
還有些富翁將優質的財物貯存起來自己使用下劣的。有這樣一則例子:在古代,一個獵人放毒箭,射中了一頭大象,大象也殺死了他。這二者都死了。不久,五百名盜賊來到此處,看到了大象的屍體。因當時正值饑荒年間,于是他們立即進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這些盜賊還有少量的贓物要分,因此煮肉的一部分人心懷鬼胎地想:我們盡量多吃象肉,將剩下的肉放上毒藥,那些挑水的人吃後便會死亡,這樣我們就可擁有所有的財物。商議後就這樣做了;而提水的人們也生起了同樣的惡念,首先他們把水喝得飽飽的,然後在剩余的水中放上毒藥提回來,結果所有的人全部命絕身亡。此時,一只饑餓的老狐狸也隨因緣而來到了這裏,看見所有的屍體,它生起了強烈的貪心,將全部屍體歸己所有。因爲吝啬者的本性是將好的貯存起來而使用不好的。老狐狸心想:我現在擁有了大批食物,這些應當逐漸地食用。首先它准備吃那些堅硬的弓弦,它將弓鞘放在嘴裏一拽,結果弓弦斷了,弓鞘觸進它的上腭,于是老狐狸也就一命嗚呼了。那裏的一位天人說道:"積累尚情可,不應過分貪,且看因貪積,盲狐(愚蠢的狐狸)死弓下。"
同樣,有些富裕之人爲吝啬所縛,箱子裏已塞滿金銀財寶、精美綢緞;倉庫裏已裝滿茶葉、酥油、肉、青稞;山坡草原上遍滿了馬牛羊群,仍然還希求積累(更多的財産),總是擔心所積財産會用完,並且穿的也是破破爛爛,顯出一副窮酸相;吃的也是清水加糌粑的粗茶淡飯(藏族的習慣,吃糌粑時必須放酥油除非極爲貧困無有酥油,萬不得已才不放酥油)可憐度日。這些人遇到違緣驟然暴死或者因爲財産而遭到怨敵盜賊殺害,就成爲那只老狐狸一樣了。思維此等道理後應該上供下施,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擁有的財産、受用。如古大德們說:"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
當今時代,富裕的人們有這種說法:"我們是憑著自己的本事、通過辛勤勞作積累這些財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只不過是他將自己往昔所積累微乎其微的善果誤認爲是現世暫時的辛勤努力而成爲這副境況而已。如果不需依靠絲毫福德僅憑勤奮就能夠積財的話,那麼,爲什麼如今到處可以看到:有些人盡管終生勤勤懇懇,卻一輩子曆盡苦難,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卻一貧如洗,雖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業業,但是死的時候竟然無有燒一次焦煙(藏民族超度亡人的習俗)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財亡財,經商、務農,以及盜竊、掠奪、欺詐,乃至爲人雇傭獲取工錢以上(千方百計獲得財産),簡直就象要"從石頭裏抽出血,從鳥兒體內吸出骨髓"般地精勤積累財物,盡管如此,他們卻只能勉強糊口而一無所剩;而有些人既不需要通過勞作聚集信財亡財,也不必以經商牟取利潤或以打獵偷盜積財等,一切財産都不勞而獲,無財也不需尋求,有財不會損耗,這都是自我感受往昔所積的福報。從諸如此類的現象來看,我們就會認識到是否需要往昔所積累的福德。譬如,若想有收成,則必須播種子,只是在荒蕪的田地裏辛勤耕耘,終將一無所獲。
當前,那些不懂業因果的人們企圖變成富翁,便從事經商、進行盜奪、獵殺野獸,這是所想與所行背道而馳。若想成爲富裕之人必須進行上供下施,除此之外,任何佛陀也未曾說過依靠經商牟利等可變爲富人。佛在經中說:"強取暴奪者需要以貧窮還債。"假如以自己的宿業而從事經商等雖然今生獲得了少量財食,而爲此事造的不善業之果報,必將在後世感受。既然如此,那麼僅爲了現世的溫飽有何必要令此人身成爲惡趣的墜石呢?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必須以所積的福德得到的受用來維生。否則,若以造惡業苟活于世,則與鹞鷹、豺狼等旁生無有差別了。
尤其是,看看那些依靠獵殺鹿、獐子許多野獸獲取衆多銀幣的人,他們家中是否有銀庫呢?若按照他們所獲得的銀幣量看,其家…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