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應該有銀庫。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些人非但沒有寶庫反而是負債累累,債臺高築。正如所謂的"無功德者之信財,罪犯騙子之受用,得時雖有積時無,積財無有實義也"。而且,獵殺衆多野獸之人的家中也是一無所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奶牛無有酥油、牛奶,食品無有精華營養,人們無精打采……這是因爲:野獸是非人的家畜(非人是指餓鬼),殺了這些牲畜,餓鬼們會跟隨獵人而來,竊取、奪去他們家的福壽。
所以,富者應從直至象馬以下,貧者當以乃至針線以上的財物進行供施,從而獲得各自財力所積累的福德。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飲料解渴,以空腸作腰帶忍饑,辛辛苦苦地勞作不如在如此的極樂法會期間,一日中片刻作頂禮、轉繞、皈依。觀想怙主阿彌陀佛,即使僅僅向空中撒一粒米供養,其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因往昔未曾積累福德而致,如今雖然無有廣大的供品,但鮮花、淨水等這些無主物是清淨真實的供品,若以此供養阿彌陀佛,也有很大利益,僅此也不能供養者那顯然是永無福德的人了。如寂天菩薩說:"我無福極貧,無余可供財,利他慈怙主,爲吾利納受。"
具有清淨的意樂哪怕是供養土石都可以。往昔,釋迦牟尼佛與阿難尊者去化緣,到途中時,路旁有兩位小孩正在玩耍,他們用土粉建造房屋等,並說:"這是住房,這是倉庫,這是如意寶。"這時看見了佛陀,他們無比歡喜。一個小孩捧了一捧說是如意寶的土粉來到世尊面前准備供養,可是他的個子太矮了,夠不到,他便對另一個小孩說:"你向下彎腰我站在你的身上將”如意寶”供養在佛的缽盂裏。"那個小孩照他說的去做了。他爬到同伴的肩膀上,站起來。這時世尊也將缽盂拿低來接受(他的供品)。于是小孩把一捧土粉倒在了佛陀的缽裏。世尊將那些土粉交給阿難,並說:"將這些土粉和成泥塗在經堂的牆壁上。"並授記:"此孩童以供養一捧土粉的福德,于我涅槃百年後轉生爲南瞻部洲的阿育王,另一個孩童變成他的大臣,他(阿育王)將于南瞻部洲瞬間內建成八萬四千佛塔。"(《無量壽經》中說:"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又如經中雲:"佛陀無涅槃,佛法無隱沒。")
一生辛勤勞作也無法獲得的財物具有福德者一天便可獲得。從前,王舍城的一對婆羅門夫妻無論如何勤勞始終連充饑之食也無有,只能淪爲乞丐。他們聽說供養僧衆齋食可變得富足,便將作乞丐、當雇工得來的所有食品供養僧衆,並且婆羅門女也受了居士戒。當時,勝光國王到城外消遣,返回途中遇到一名被綁在樹上瀕臨死亡的囚犯。囚犯向國王索要食物。國王答應了,但回到王舍城後就忘記了,午夜時才想起。因爲王舍城外半夜叁更到處是魔鬼羅刹,所以誰也不敢去送食物。國王下令:"在我的國境內,如果有人能于此時送飯給那個囚犯,將獎賞黃金一千兩。"其他人誰也不敢前往。那位婆羅門女心想:我今天已受了八關齋戒,所以一定不會遭到鬼神加害。于是她從國王那裏取了飲食,就在這半夜叁更裏,毫不猶豫地向王舍城外走去。路上,碰到一個當天生下了五百個孩子的羅刹女,那個羅刹女非常饑餓准備前來吃她。此時她心中正憶念著齋戒。羅刹女知曉後,驚恐不已,請求道:"優婆夷,你把所帶的飲食施給我一點兒吧!"于是婆羅女施給它少許,以居士戒的加持力這少量的食物變成了許許多多,使羅刹女以及它的孩子都得到了滿足。羅刹女十分高興地告訴她:"我住的這個地方,有一個金瓶,供養給您,請帶走吧!"她得到一個金瓶。此後,她又饒益了許多其它鬼神,那些鬼神非但未損害她,而且又向她供養了叁個金瓶。(到達目的地)她將飲食交給犯人後便返回王舍城。勝光王將一千兩黃金也賞給她了。從此以後,夫妻倆生活得非常富裕,他們也知道這是因供養僧衆得來的福報,所以也就更多地供養僧衆齋食,結果變得越來越富有。後來那位婆羅門成了勝光王的大臣。所以說,若僅以乞討來的飲食作供施以及在一天當中受持一分居士戒,則即生也成熟順現受業 的果報,那何況說後世呢?
然而,人們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因辛勤勞作所獲得的成果,或以所積資糧而擁有財産時,無有舍心(布施心),有舍心時無有財物,二者很難同時具備。雖有心力,但若無有財力,則也無法作供施。大家應當以余下的財産乃至空器以上的財物積累資糧。
很久以前,有一對富裕的夫妻,在財産裝滿倉庫富足的時候,未能上供下施,最後淪爲乞丐。他們擔心今後世世代代會成爲乞丐,便在昔日所有的那些空空的庫房裏仔細尋覓,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于是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淨水的瓶子裏供養僧衆。僧衆用這瓶淨水來洗腳並將金幣用來買花,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于何處,剛一出生時,家中便會出現一個八肘高的沐浴池,在池中裝有許許多多的金幣。
從前,印度的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個相貌端莊、身著珍寶白衣的具相之女,與生具有的妙衣也伴隨她一起長大,因此取名爲白母。她唯一虔信佛法,後來出家時,衣服也變成了法衣,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尼)。(諸比丘)請問世尊:"此白母比丘尼往昔造了什麼業而成爲如此的?"世尊說:"從前,有一對以乞討爲生的夫妻,他們除了一件衣服以外無有任何可穿之物。誰出去乞討時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個人就躺在土堆裏。一次,妻子說:”我們倆因往昔未積累福德而成爲這種慘狀,現在將這僅有的一件衣服供養佛陀以積福德吧。”可丈夫卻不以爲然。一天,妻子看見一位化緣(比丘),便委托他將衣服供養圓滿正等覺佛陀。她自己躺在樹葉下面。那位比丘代她將衣服供養了佛陀。佛陀也作了回向。當地的王妃聽說了此事後誠心隨喜,並將身上的一套衣服及所有的裝飾全部給了那位貧女。她即生也成了富裕之人,而且在許多世中都獲得妙衣。這位貧女即是現在的白母比丘尼。"
律藏中也說:"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智者漸積累,可圓勝福德。"華智仁波切也曾在舉行極樂法會時,讓那些乞丐去乞討,要求他們將討來的飲食供養他。他老人家並非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爲了讓那些乞丐積累資糧才如此做的。
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麼業,應該看現在的這個身體。如今這些富人的財産並非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往昔積累福德所致;現今的這些窮人們也不是因爲別人掠奪而成爲貧窮的,而是由于往昔未曾積累資糧以及造惡業所導致的。如今在場成千上萬的出家僧人、在家男女中,他們的福德有大有小、各不相同,這也是宿業不同的緣故。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有好有壞,兩戶在同一田地裏同時播撒種子收成也有好有壞……觀察這些(現量所見)之事,很容易了知無欺業因果的道理。後世將轉生于何處,看現世造什麼業自然便會知曉。因此,甚至乞丐們也應從乞袋、乞碗中取出飲食來上供下施。
若以善心供養,供品無有大小之別。此類公案如下: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四處流浪、僅靠乞食維生的貧女名叫年嘎母。她看到國王、大施主等富裕的人們宴請佛陀及其眷屬並供有許多酥油燈後,心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而轉爲劣種的呢?現在雖然已幸遇叁寶這樣殊勝的福田,卻無有可積累福德的財食。想到這裏,她十分沮喪。一天,她到處乞討結果得到了一枚銅錢,她用那枚銅錢買了一點兒酥油。爾後,興高采烈地去經堂裏做了一盞酥油燈供養于佛前,並發願說:"今爲乞丐的我將這盞小小的酥油燈供養佛陀,以此福德願我將來具有智慧燈並遣除一切衆生的無明黑暗。"之後便離開了。當時,大目犍連尊者去經堂收燈器,發現其余的大油燈全部已燃盡了,只有年嘎母的那盞小小酥油燈如剛點燃般地燃著。他想:白天點燈很浪費,應在晚上佛陀傳法時再點。于是他便去熄滅那盞酥油燈,結果用了種種辦法也未能熄滅。世尊看見後說:"目犍連,停下來吧!身爲聲聞的您是無法熄滅那盞燈的,因爲這盞燈是以利益諸多衆生的廣大發心供養的。"並授記:年嘎母于未來時成佛,佛號燈光如來。如是她也獲得了成佛授記。
此外,舍衛城的一位施主生了一個具相之子,剛出生時空中花雨紛紛,長大後出家,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是他往昔成爲身無分文的貧女時,見到一片遍滿鮮花的草原以信心(意念)供養叁寶的果報。此後,于九十一世中轉生于富貴之家,並且每次剛出生時都是天降花雨。
另有一位老貧民,去耕地時帶了一罐稀粥。他看到當地的人們供養佛陀而積累福德後,想到自己因造惡業而落到這種地步,便一籌莫展。世尊知曉後來到他面前接受他的稀粥。老人歡喜地將一罐稀粥獻在佛的缽盂裏。佛陀作了加持後稀飯變成了許許多多,佛陀及其眷屬全部享用了,並作回向後離去。當時老人所擁有的那一塊大田地裏便長滿了金穗。勝光王(知道後)奪爲己有,給了那位老人一些青稞穗田,結果這些青稞穗都變成了金穗,而勝光王搶去的金穗卻變成了青稞穗。如此僅以供養一罐稀粥的福德,便徹底斷除了那老人即生的貧窮之苦。
又從前,在一邊遠山村舉行的節日宴會上,許多大施主的妻子各個身著盛裝,附佩飾品,在盡情嬉戲。一位乞女見此情景後不禁爲自己的貧困而憂傷。當時一位獨覺比丘來到此處,那位乞女生起信心,暗想:我是因爲往昔未曾對如此之人作過供養,而如今成爲乞丐的,如果這位比丘接受,那麼,我乞袋裏的這少量乞食,自己吃了也無有用處,不如供養這位比丘。這時,那位比丘手捧缽盂前來接受,她以信心、歡喜心供養了食物,並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貧窮)之苦。"因此,她許多世中都轉爲富貴之人。最後于釋迦牟尼佛時,轉生爲一位富裕婆羅門的妻子,淨除了所有的業,于恰嘎尊者前聞法獲得解脫。
對于殊勝的對境,供養小小的物品也會獲得廣大之果。昔日,圓滿正等覺佛陀的衣服…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