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9

  ..续本文上一页中应该有银库。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人非但没有宝库反而是负债累累,债台高筑。正如所谓的"无功德者之信财,罪犯骗子之受用,得时虽有积时无,积财无有实义也"。而且,猎杀众多野兽之人的家中也是一无所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奶牛无有酥油、牛奶,食品无有精华营养,人们无精打采……这是因为:野兽是非人的家畜(非人是指饿鬼),杀了这些牲畜,饿鬼们会跟随猎人而来,窃取、夺去他们家的福寿。

  所以,富者应从直至象马以下,贫者当以乃至针线以上的财物进行供施,从而获得各自财力所积累的福德。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饮料解渴,以空肠作腰带忍饥,辛辛苦苦地劳作不如在如此的极乐法会期间,一日中片刻作顶礼、转绕、皈依。观想怙主阿弥陀佛,即使仅仅向空中撒一粒米供养,其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因往昔未曾积累福德而致,如今虽然无有广大的供品,但鲜花、净水等这些无主物是清净真实的供品,若以此供养阿弥陀佛,也有很大利益,仅此也不能供养者那显然是永无福德的人了。如寂天菩萨说:"我无福极贫,无余可供财,利他慈怙主,为吾利纳受。"

  具有清净的意乐哪怕是供养土石都可以。往昔,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去化缘,到途中时,路旁有两位小孩正在玩耍,他们用土粉建造房屋等,并说:"这是住房,这是仓库,这是如意宝。"这时看见了佛陀,他们无比欢喜。一个小孩捧了一捧说是如意宝的土粉来到世尊面前准备供养,可是他的个子太矮了,够不到,他便对另一个小孩说:"你向下弯腰我站在你的身上将”如意宝”供养在佛的钵盂里。"那个小孩照他说的去做了。他爬到同伴的肩膀上,站起来。这时世尊也将钵盂拿低来接受(他的供品)。于是小孩把一捧土粉倒在了佛陀的钵里。世尊将那些土粉交给阿难,并说:"将这些土粉和成泥涂在经堂的墙壁上。"并授记:"此孩童以供养一捧土粉的福德,于我涅槃百年后转生为南瞻部洲的阿育王,另一个孩童变成他的大臣,他(阿育王)将于南瞻部洲瞬间内建成八万四千佛塔。"(《无量寿经》中说:"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又如经中云:"佛陀无涅槃,佛法无隐没。")

  一生辛勤劳作也无法获得的财物具有福德者一天便可获得。从前,王舍城的一对婆罗门夫妻无论如何勤劳始终连充饥之食也无有,只能沦为乞丐。他们听说供养僧众斋食可变得富足,便将作乞丐、当雇工得来的所有食品供养僧众,并且婆罗门女也受了居士戒。当时,胜光国王到城外消遣,返回途中遇到一名被绑在树上濒临死亡的囚犯。囚犯向国王索要食物。国王答应了,但回到王舍城后就忘记了,午夜时才想起。因为王舍城外半夜三更到处是魔鬼罗刹,所以谁也不敢去送食物。国王下令:"在我的国境内,如果有人能于此时送饭给那个囚犯,将奖赏黄金一千两。"其他人谁也不敢前往。那位婆罗门女心想:我今天已受了八关斋戒,所以一定不会遭到鬼神加害。于是她从国王那里取了饮食,就在这半夜三更里,毫不犹豫地向王舍城外走去。路上,碰到一个当天生下了五百个孩子的罗刹女,那个罗刹女非常饥饿准备前来吃她。此时她心中正忆念着斋戒。罗刹女知晓后,惊恐不已,请求道:"优婆夷,你把所带的饮食施给我一点儿吧!"于是婆罗女施给它少许,以居士戒的加持力这少量的食物变成了许许多多,使罗刹女以及它的孩子都得到了满足。罗刹女十分高兴地告诉她:"我住的这个地方,有一个金瓶,供养给您,请带走吧!"她得到一个金瓶。此后,她又饶益了许多其它鬼神,那些鬼神非但未损害她,而且又向她供养了三个金瓶。(到达目的地)她将饮食交给犯人后便返回王舍城。胜光王将一千两黄金也赏给她了。从此以后,夫妻俩生活得非常富裕,他们也知道这是因供养僧众得来的福报,所以也就更多地供养僧众斋食,结果变得越来越富有。后来那位婆罗门成了胜光王的大臣。所以说,若仅以乞讨来的饮食作供施以及在一天当中受持一分居士戒,则即生也成熟顺现受业 的果报,那何况说后世呢?

  然而,人们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因辛勤劳作所获得的成果,或以所积资粮而拥有财产时,无有舍心(布施心),有舍心时无有财物,二者很难同时具备。虽有心力,但若无有财力,则也无法作供施。大家应当以余下的财产乃至空器以上的财物积累资粮。

  很久以前,有一对富裕的夫妻,在财产装满仓库富足的时候,未能上供下施,最后沦为乞丐。他们担心今后世世代代会成为乞丐,便在昔日所有的那些空空的库房里仔细寻觅,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币。于是他们将金币放在装满净水的瓶子里供养僧众。僧众用这瓶净水来洗脚并将金币用来买花,享用了(他们的供品)。以此福德,这对夫妻无论转生于何处,刚一出生时,家中便会出现一个八肘高的沐浴池,在池中装有许许多多的金币。

  从前,印度的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个相貌端庄、身著珍宝白衣的具相之女,与生具有的妙衣也伴随她一起长大,因此取名为白母。她唯一虔信佛法,后来出家时,衣服也变成了法衣,最后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尼)。(诸比丘)请问世尊:"此白母比丘尼往昔造了什么业而成为如此的?"世尊说:"从前,有一对以乞讨为生的夫妻,他们除了一件衣服以外无有任何可穿之物。谁出去乞讨时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个人就躺在土堆里。一次,妻子说:”我们俩因往昔未积累福德而成为这种惨状,现在将这仅有的一件衣服供养佛陀以积福德吧。”可丈夫却不以为然。一天,妻子看见一位化缘(比丘),便委托他将衣服供养圆满正等觉佛陀。她自己躺在树叶下面。那位比丘代她将衣服供养了佛陀。佛陀也作了回向。当地的王妃听说了此事后诚心随喜,并将身上的一套衣服及所有的装饰全部给了那位贫女。她即生也成了富裕之人,而且在许多世中都获得妙衣。这位贫女即是现在的白母比丘尼。"

  律藏中也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华智仁波切也曾在举行极乐法会时,让那些乞丐去乞讨,要求他们将讨来的饮食供养他。他老人家并非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那些乞丐积累资粮才如此做的。

  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应该看现在的这个身体。如今这些富人的财产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往昔积累福德所致;现今的这些穷人们也不是因为别人掠夺而成为贫穷的,而是由于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的。如今在场成千上万的出家僧人、在家男女中,他们的福德有大有小、各不相同,这也是宿业不同的缘故。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有好有坏,两户在同一田地里同时播撒种子收成也有好有坏……观察这些(现量所见)之事,很容易了知无欺业因果的道理。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现世造什么业自然便会知晓。因此,甚至乞丐们也应从乞袋、乞碗中取出饮食来上供下施。

  若以善心供养,供品无有大小之别。此类公案如下: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四处流浪、仅靠乞食维生的贫女名叫年嘎母。她看到国王、大施主等富裕的人们宴请佛陀及其眷属并供有许多酥油灯后,心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而转为劣种的呢?现在虽然已幸遇三宝这样殊胜的福田,却无有可积累福德的财食。想到这里,她十分沮丧。一天,她到处乞讨结果得到了一枚铜钱,她用那枚铜钱买了一点儿酥油。尔后,兴高采烈地去经堂里做了一盏酥油灯供养于佛前,并发愿说:"今为乞丐的我将这盏小小的酥油灯供养佛陀,以此福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之后便离开了。当时,大目犍连尊者去经堂收灯器,发现其余的大油灯全部已燃尽了,只有年嘎母的那盏小小酥油灯如刚点燃般地燃着。他想:白天点灯很浪费,应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于是他便去熄灭那盏酥油灯,结果用了种种办法也未能熄灭。世尊看见后说:"目犍连,停下来吧!身为声闻的您是无法熄灭那盏灯的,因为这盏灯是以利益诸多众生的广大发心供养的。"并授记:年嘎母于未来时成佛,佛号灯光如来。如是她也获得了成佛授记。

  此外,舍卫城的一位施主生了一个具相之子,刚出生时空中花雨纷纷,长大后出家,最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是他往昔成为身无分文的贫女时,见到一片遍满鲜花的草原以信心(意念)供养三宝的果报。此后,于九十一世中转生于富贵之家,并且每次刚出生时都是天降花雨。

  另有一位老贫民,去耕地时带了一罐稀粥。他看到当地的人们供养佛陀而积累福德后,想到自己因造恶业而落到这种地步,便一筹莫展。世尊知晓后来到他面前接受他的稀粥。老人欢喜地将一罐稀粥献在佛的钵盂里。佛陀作了加持后稀饭变成了许许多多,佛陀及其眷属全部享用了,并作回向后离去。当时老人所拥有的那一块大田地里便长满了金穗。胜光王(知道后)夺为己有,给了那位老人一些青稞穗田,结果这些青稞穗都变成了金穗,而胜光王抢去的金穗却变成了青稞穗。如此仅以供养一罐稀粥的福德,便彻底断除了那老人即生的贫穷之苦。

  又从前,在一边远山村举行的节日宴会上,许多大施主的妻子各个身著盛装,附佩饰品,在尽情嬉戏。一位乞女见此情景后不禁为自己的贫困而忧伤。当时一位独觉比丘来到此处,那位乞女生起信心,暗想:我是因为往昔未曾对如此之人作过供养,而如今成为乞丐的,如果这位比丘接受,那么,我乞袋里的这少量乞食,自己吃了也无有用处,不如供养这位比丘。这时,那位比丘手捧钵盂前来接受,她以信心、欢喜心供养了食物,并发愿说:"愿我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贫穷)之苦。"因此,她许多世中都转为富贵之人。最后于释迦牟尼佛时,转生为一位富裕婆罗门的妻子,净除了所有的业,于恰嘎尊者前闻法获得解脱。

  对于殊胜的对境,供养小小的物品也会获得广大之果。昔日,圆满正等觉佛陀的衣服…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