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同的功德而(分别)顶礼。仅因报身与化身的差别,以及(身体所放的)光芒无边而称为无量光佛,又因其寿量无边而称为无量寿佛,只是名号不同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有多种不同的本体。
总之,我们不应认为求破瓦传承(往生法)、诵极乐愿文是老年人的修法;求长寿灌顶、诵长寿仪轨是年青人的修法,而应把所有这些法作为人人必修之法。若求得破瓦法传承,也就获得了极乐愿文传承及长寿灌顶;如果求极乐愿文传承后读诵,那么也就获得了长寿灌顶与破瓦法传承。因此,所有的男女老幼都应祈祷阿弥陀佛,无有比此更殊胜的了。
庚二、(思维持名号功德而顶礼):
无数广大三千界,遍满珍宝作布施。
不如听闻极乐刹,阿弥陀佛名号后,
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礼无量光。
仅以一碗青稞作供施也会获得无量福德。但此处并非仅此而已,即使是不计其数、广大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刹土中遍满七宝,以此上供三宝、下施众生(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但若某人耳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极乐世界的功德后,体现内心具有诚信而外表仅以单手作礼,佛在经中说由此所产生的善根福德胜过前者百千倍。如云:"极微尘数刹,何者粉为尘,多于此刹中,满宝作布施,此福亦不及,闻阿弥陀佛,极乐刹胜德,欢喜合掌福,故闻当遣疑。"因而三门极大恭敬顶礼怙主阿弥陀佛您。此比喻中是指将尽此大地上所有微尘数的世间刹粉碎成极细微尘,比这(极细微尘)更多数量的世间界。
如今获得暇满人身的此时,因具有眼根而得见阿弥陀佛像,因具耳根而得闻佛法,因具双手而得合掌,这完全是往昔所作善业之果才使得诸根具足。我们可以见到那些因往昔造恶业而成为聋、盲、断臂等的残疾人,他们甚至仅此利益也无法成办。今后我们听闻《极乐愿文》等正法,稍微了知一点儿业因果之理后,大家在求法或听受佛陀每一功德时,应该生起希有、欢喜之心而作一次合掌或(单手作礼),仅此也使人生变得有意义了。
其实,我们这些凡夫人因罪业深、疑心重,虽然听闻了千佛的功德、百刹的赞颂,但甚至连动身、微笑的希有、欢喜之心也没有,仍然面无表情、神志恍惚地坐在那里;而当听到某处发放了广大财施,或者一个歹徒制造了多起人亡马翻的事件,或者某户拥有许许多多的财富、牲畜时,不但认为这是确实可信、无可怀疑的,而且甚感希有,于是便以手捂口、双手拍膝、张开嘴巴、睁大双眼(现出种种表情、动作),这种人即是所谓的"即使佛在空中飞行也不生信心"之辈。
修持解脱之唯一入门,以信心祈祷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其名号,则与长期修持的长寿食子无有差别。
谁闻阿弥陀佛号,表里如一自深心,
仅生一次诚信心,彼不退转菩提道,
顶礼怙主无量光。
此外,何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并非仅装模作样、口是心非,而是表里如一,从心坎深处或者骨髓之中,不用说数数生起,甚至如果仅仅一次生起诚挚的信心,他自此便获得了证悟菩提的种子并将逐渐趋入不退转大菩提的圣道。仅以听闻名号,便可获得如此广大的利益,因此,我们应从心坎深处顶礼怙主无量光佛。里表一致、诚心祈祷、生起坚信十分重要。如大成就者珠巴上师说:"上师传法赐灌顶,心中无有无实义,弟子闭目并合掌,心中无有无实义。"空口虚谈无有任何实义。这里所说的仅以听闻名号便进入不退转菩提道,是指:若是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入道菩萨,则此词义可直接理解;如果是可往生极乐世界的未入道者,则义为已获得了将来趋入不退究竟菩提的种子。这也是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力以及听闻诸佛名号的功德所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掌握本义。如《弥陀经》中说:"任何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后乃至一发心诚心生信、欢喜,彼等皆可获得不退转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
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
顶礼善逝无量光。
无论男子或女人,如果听到一次阿弥陀佛名号并受持,则自此直至未获究竟佛果之前,永远不会转生为低劣的女人身体。如今的所有女人,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则现在的这个身体是最后的女身了,来世不需再转为女子,这也是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力。
一般来说,女人烦恼粗重、地位卑下,无有修法的自由,若出家则对教法有害等(有许多过患)。如邬金莲师(邬金林巴的伏藏品中)说:"无戒沉迷之僧人,无誓言之愚咒士,无信心之恶女人,此三无处不生也。"有些蛮横无理、无有信心、不知羞耻的女人是一切罪过的根源,也是损害佛教的唯一怨敌。虽以罪恶引业感招而投为女身,然而对于善心满业而感的有些具信、知惭、明晓善恶之女子,则正如所谓的"身体低劣境界高。"一百个坏男人也无法与之相比。
虽然未转生为女人,但若生于低层的屠夫、卖酒、阉割、猎人、天葬等恶劣卑贱种姓中的人也是同样,若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后受持,则永远不会再投生在那些卑劣种姓中,而转生于法王、大臣、婆罗门、上师、父辈修法等那些上层高贵的种族中。
如今的五浊恶世中,(几乎)无有护持种姓的人,如有国王行持正法、而太子却胡作非为,父亲修持佛法、儿子作恶多端。
因此,对于佛教来说,种姓、门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持正法。而且修行的身体最好是出家身份,这是一切身体之王,所有的种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等)三宝种姓。所以说,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受持,则生生世世中会获得受持戒律如意宝的殊胜出家身。若成为破戒者也无有实义,因此,要获得持梵净行、不染细微过患、内外均清净犹如莲花般的具净戒之身体。是故,顶礼善逝怙主阿弥陀佛您。
我们应当再三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如果仅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便可获得如此善妙的身体,那么,欲求出家后护持清净别解脱戒的那些人专心致志地祈祷阿弥陀佛是十分重要的。所有菩萨在未得圣地之前,也是害怕在家的过患而唯一发愿出家。如《普贤行愿品》中说:"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入行论》云:"未登极喜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如果现在祈祷阿弥陀佛,将来也不会生于出家障碍最大王室般过于富贵的种族,也不转生于无有顺缘资具如乞丐那样过于贫穷的家中,转生于这两种家族中都是出家的违缘。
从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国王生了一个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那位太子目睹父王非法治国后,暗想:父王死后,我也将以非法执掌国政,这样,来世必将堕入地狱。于是向父王请求出家,却未获许可。一次,他看到一位拄着手杖、拿着破碗乞讨的穷人。太子对他说:"喂,我因为生于国王这样富足的家族中不得出家,你为什么不出家呢?"乞丐说:"我没有钵盂等资具。"太子为那个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一切资具,让他到一位仙人前出家,并说:"你若获得了少许殊胜功德,也要讲给我听。"乞丐应允后独自前往仙人那里,出家后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了缘觉阿罗汉果位。他犹如鹅王般地从空中飞到太子面前显示神变。太子知晓后顶礼其足,并说:"你获得了如此功德啊!""是,我已获得了。"太子心想:此人从前未得出家是因为沦为乞丐;我未能出家则是由于生为富贵的太子。此次,我以令此人出家并供养资具、恭敬承侍的善根回向发愿。他说:"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当时的那位太子即是舍利子尊者。
同样,在家男女以上发愿得以成功也是依靠祈祷阿弥陀佛,行持断除杀生等每一善法都应发愿生生世世得以出家。如果见到一位僧人,不应当象狗看到青草一样(无动于衷),而应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也获得这样的身相。
往昔,印度的国王、施主们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便会说:"现在已出现死相了。"于是舍俗出家。世尊曾说:"老时具戒得安乐。"
如今的在家男女们在未死之前,也不要紧抓着狗窝般的家室至死不放,在子孙后代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之时,自己最好出家为僧,受持戒律。即使不能出家,也应守持一分居士戒,如此今生后世皆得安乐,并且将来至尊弥勒佛出世时转生为他的眷属而获得解脱。如世尊曾说:"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又说:"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观察在家人的过患与出家人的安乐后应当深入思维,这样就定乐意出家。从前,印度舍卫城一位名叫得洛的婆罗门有一个好似魔女般的恶劣妻子,膝下无子却有七个女儿,她们都已嫁人。每当她们与丈夫回到家中时,婆罗门的妻子总是粗言恶语怒骂他们,他们也是损恼父母,并且妻子对他也是生嗔、折磨。到了耕地时节,因家境十分贫穷,无有牦牛,便向邻居借了一头牦牛,老婆罗门前去田中(耕地),结果不幸将牦牛丢失了。他十分沮丧,心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今生遭受如此果报)?现在如果回家,定受妻子折磨,女儿、女婿们也不让住,又把邻居的牦牛丢了。现在该怎么办呢?老婆罗门悲伤地坐在那里。这时,他看到身著僧衣的世尊寂静调柔地安住在远处的一棵树下。于是走过去,倚靠着手杖不停地观察,暗想:这个沙门实在安乐,他既没有恶劣妻子的嗔恼,也没有坏女儿、坏女婿的折磨,到了耕地时又不需要借牦牛,此人真是无忧无虑呀!世尊知晓(他在想什么),便说道:"婆罗门,正如你所想的那样,我的确无有任何烦恼。如果没有恶劣的妻子,怎么会遭受她的损害呢?也不会有七个女儿、女婿的损恼,又无有要耕的田,也就不会有丢失牦牛的忧愁。婆罗门,你愿意出家吗?"老婆罗门说:"我现在把家看作尸陀林一样,妻子、女儿看成怨敌一样,那么,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