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P6

  ..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名號具有不同的功德而(分別)頂禮。僅因報身與化身的差別,以及(身體所放的)光芒無邊而稱爲無量光佛,又因其壽量無邊而稱爲無量壽佛,只是名號不同而已,千萬不要認爲有多種不同的本體。

  總之,我們不應認爲求破瓦傳承(往生法)、誦極樂願文是老年人的修法;求長壽灌頂、誦長壽儀軌是年青人的修法,而應把所有這些法作爲人人必修之法。若求得破瓦法傳承,也就獲得了極樂願文傳承及長壽灌頂;如果求極樂願文傳承後讀誦,那麼也就獲得了長壽灌頂與破瓦法傳承。因此,所有的男女老幼都應祈禱阿彌陀佛,無有比此更殊勝的了。

  庚二、(思維持名號功德而頂禮):

  無數廣大叁千界,遍滿珍寶作布施。

  不如聽聞極樂刹,阿彌陀佛名號後,

  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禮無量光。

  僅以一碗青稞作供施也會獲得無量福德。但此處並非僅此而已,即使是不計其數、廣大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刹土中遍滿七寶,以此上供叁寶、下施衆生(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但若某人耳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極樂世界的功德後,體現內心具有誠信而外表僅以單手作禮,佛在經中說由此所産生的善根福德勝過前者百千倍。如雲:"極微塵數刹,何者粉爲塵,多于此刹中,滿寶作布施,此福亦不及,聞阿彌陀佛,極樂刹勝德,歡喜合掌福,故聞當遣疑。"因而叁門極大恭敬頂禮怙主阿彌陀佛您。此比喻中是指將盡此大地上所有微塵數的世間刹粉碎成極細微塵,比這(極細微塵)更多數量的世間界。

  如今獲得暇滿人身的此時,因具有眼根而得見阿彌陀佛像,因具耳根而得聞佛法,因具雙手而得合掌,這完全是往昔所作善業之果才使得諸根具足。我們可以見到那些因往昔造惡業而成爲聾、盲、斷臂等的殘疾人,他們甚至僅此利益也無法成辦。今後我們聽聞《極樂願文》等正法,稍微了知一點兒業因果之理後,大家在求法或聽受佛陀每一功德時,應該生起希有、歡喜之心而作一次合掌或(單手作禮),僅此也使人生變得有意義了。

  其實,我們這些凡夫人因罪業深、疑心重,雖然聽聞了千佛的功德、百刹的贊頌,但甚至連動身、微笑的希有、歡喜之心也沒有,仍然面無表情、神志恍惚地坐在那裏;而當聽到某處發放了廣大財施,或者一個歹徒製造了多起人亡馬翻的事件,或者某戶擁有許許多多的財富、牲畜時,不但認爲這是確實可信、無可懷疑的,而且甚感希有,于是便以手捂口、雙手拍膝、張開嘴巴、睜大雙眼(現出種種表情、動作),這種人即是所謂的"即使佛在空中飛行也不生信心"之輩。

  修持解脫之唯一入門,以信心祈禱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其名號,則與長期修持的長壽食子無有差別。

  誰聞阿彌陀佛號,表裏如一自深心,

  僅生一次誠信心,彼不退轉菩提道,

  頂禮怙主無量光。

  此外,何人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後,並非僅裝模作樣、口是心非,而是表裏如一,從心坎深處或者骨髓之中,不用說數數生起,甚至如果僅僅一次生起誠摯的信心,他自此便獲得了證悟菩提的種子並將逐漸趨入不退轉大菩提的聖道。僅以聽聞名號,便可獲得如此廣大的利益,因此,我們應從心坎深處頂禮怙主無量光佛。裏表一致、誠心祈禱、生起堅信十分重要。如大成就者珠巴上師說:"上師傳法賜灌頂,心中無有無實義,弟子閉目並合掌,心中無有無實義。"空口虛談無有任何實義。這裏所說的僅以聽聞名號便進入不退轉菩提道,是指:若是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入道菩薩,則此詞義可直接理解;如果是可往生極樂世界的未入道者,則義爲已獲得了將來趨入不退究竟菩提的種子。這也是阿彌陀佛往昔的發願力以及聽聞諸佛名號的功德所致。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掌握本義。如《彌陀經》中說:"任何衆生聞阿彌陀佛名號後乃至一發心誠心生信、歡喜,彼等皆可獲得不退轉無上真實圓滿菩提。"

  聞佛阿彌陀名號,乃至未獲菩提間,

  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

  頂禮善逝無量光。

  無論男子或女人,如果聽到一次阿彌陀佛名號並受持,則自此直至未獲究竟佛果之前,永遠不會轉生爲低劣的女人身體。如今的所有女人,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則現在的這個身體是最後的女身了,來世不需再轉爲女子,這也是阿彌陀佛往昔的發願力。

  一般來說,女人煩惱粗重、地位卑下,無有修法的自由,若出家則對教法有害等(有許多過患)。如邬金蓮師(邬金林巴的伏藏品中)說:"無戒沈迷之僧人,無誓言之愚咒士,無信心之惡女人,此叁無處不生也。"有些蠻橫無理、無有信心、不知羞恥的女人是一切罪過的根源,也是損害佛教的唯一怨敵。雖以罪惡引業感招而投爲女身,然而對于善心滿業而感的有些具信、知慚、明曉善惡之女子,則正如所謂的"身體低劣境界高。"一百個壞男人也無法與之相比。

  雖然未轉生爲女人,但若生于低層的屠夫、賣酒、閹割、獵人、天葬等惡劣卑賤種姓中的人也是同樣,若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後受持,則永遠不會再投生在那些卑劣種姓中,而轉生于法王、大臣、婆羅門、上師、父輩修法等那些上層高貴的種族中。

  如今的五濁惡世中,(幾乎)無有護持種姓的人,如有國王行持正法、而太子卻胡作非爲,父親修持佛法、兒子作惡多端。

  因此,對于佛教來說,種姓、門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修持正法。而且修行的身體最好是出家身份,這是一切身體之王,所有的種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等)叁寶種姓。所以說,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後受持,則生生世世中會獲得受持戒律如意寶的殊勝出家身。若成爲破戒者也無有實義,因此,要獲得持梵淨行、不染細微過患、內外均清淨猶如蓮花般的具淨戒之身體。是故,頂禮善逝怙主阿彌陀佛您。

  我們應當再叁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如果僅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便可獲得如此善妙的身體,那麼,欲求出家後護持清淨別解脫戒的那些人專心致志地祈禱阿彌陀佛是十分重要的。所有菩薩在未得聖地之前,也是害怕在家的過患而唯一發願出家。如《普賢行願品》中說:"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入行論》雲:"未登極喜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如果現在祈禱阿彌陀佛,將來也不會生于出家障礙最大王室般過于富貴的種族,也不轉生于無有順緣資具如乞丐那樣過于貧窮的家中,轉生于這兩種家族中都是出家的違緣。

  從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國王生了一個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那位太子目睹父王非法治國後,暗想:父王死後,我也將以非法執掌國政,這樣,來世必將墮入地獄。于是向父王請求出家,卻未獲許可。一次,他看到一位拄著手杖、拿著破碗乞討的窮人。太子對他說:"喂,我因爲生于國王這樣富足的家族中不得出家,你爲什麼不出家呢?"乞丐說:"我沒有缽盂等資具。"太子爲那個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一切資具,讓他到一位仙人前出家,並說:"你若獲得了少許殊勝功德,也要講給我聽。"乞丐應允後獨自前往仙人那裏,出家後精進修持,最後獲得了緣覺阿羅漢果位。他猶如鵝王般地從空中飛到太子面前顯示神變。太子知曉後頂禮其足,並說:"你獲得了如此功德啊!""是,我已獲得了。"太子心想:此人從前未得出家是因爲淪爲乞丐;我未能出家則是由于生爲富貴的太子。此次,我以令此人出家並供養資具、恭敬承侍的善根回向發願。他說:"不生過富家,不轉貧窮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當時的那位太子即是舍利子尊者。

  同樣,在家男女以上發願得以成功也是依靠祈禱阿彌陀佛,行持斷除殺生等每一善法都應發願生生世世得以出家。如果見到一位僧人,不應當象狗看到青草一樣(無動于衷),而應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也獲得這樣的身相。

  往昔,印度的國王、施主們到了白發蒼蒼的時候便會說:"現在已出現死相了。"于是舍俗出家。世尊曾說:"老時具戒得安樂。"

  如今的在家男女們在未死之前,也不要緊抓著狗窩般的家室至死不放,在子孫後代長大成人能夠自立之時,自己最好出家爲僧,受持戒律。即使不能出家,也應守持一分居士戒,如此今生後世皆得安樂,並且將來至尊彌勒佛出世時轉生爲他的眷屬而獲得解脫。如世尊曾說:"諸在家衆如住于火坑,諸出家衆如住于涼室。"又說:"縱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衆,生活無貧窮。"

  觀察在家人的過患與出家人的安樂後應當深入思維,這樣就定樂意出家。從前,印度舍衛城一位名叫得洛的婆羅門有一個好似魔女般的惡劣妻子,膝下無子卻有七個女兒,她們都已嫁人。每當她們與丈夫回到家中時,婆羅門的妻子總是粗言惡語怒罵他們,他們也是損惱父母,並且妻子對他也是生嗔、折磨。到了耕地時節,因家境十分貧窮,無有牦牛,便向鄰居借了一頭牦牛,老婆羅門前去田中(耕地),結果不幸將牦牛丟失了。他十分沮喪,心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今生遭受如此果報)?現在如果回家,定受妻子折磨,女兒、女婿們也不讓住,又把鄰居的牦牛丟了。現在該怎麼辦呢?老婆羅門悲傷地坐在那裏。這時,他看到身著僧衣的世尊寂靜調柔地安住在遠處的一棵樹下。于是走過去,倚靠著手杖不停地觀察,暗想:這個沙門實在安樂,他既沒有惡劣妻子的嗔惱,也沒有壞女兒、壞女婿的折磨,到了耕地時又不需要借牦牛,此人真是無憂無慮呀!世尊知曉(他在想什麼),便說道:"婆羅門,正如你所想的那樣,我的確無有任何煩惱。如果沒有惡劣的妻子,怎麼會遭受她的損害呢?也不會有七個女兒、女婿的損惱,又無有要耕的田,也就不會有丟失牦牛的憂愁。婆羅門,你願意出家嗎?"老婆羅門說:"我現在把家看作屍陀林一樣,妻子、女兒看成怨敵一樣,那麼,我還有什麼舍不得的…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