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胝而已。因爲諸佛以及大菩薩們的行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可化現爲善知識、國王乃至旁生以上的各種形象。
爲了調化所有女性者,阿彌陀佛左手發出綠光化現爲聖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
爲了降伏以寂靜方式無法調伏的凶神惡煞以及在邊地藏土弘揚顯密圓融之教法,阿彌陀佛心間發出五彩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蓮花花蕊而化現出邬金蓮花生大士,蓮師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蓮花生大士。因此,我以叁門極爲恭敬地頂禮諸如此等一切化身之根本法身阿彌陀佛。
如此上師善知識大多數是觀音菩薩等的化身,化身與化身根本之本體無有差別,所以我們絕不能生起上師本尊諸佛菩薩本體有差別的惡分別念。若能思維阿彌陀佛一本體中已完全包括了所有上師本尊佛菩薩,唯對阿彌陀佛作頂禮供養等,是自己獲得上師叁寶一切加持之方便法。譬如,一百個河谷的水,我們要全部一一飲用是極爲困難的,但若飲了百川彙于一處的水,則與飲用所有的水是一樣的。也就是所謂的"印度人修一本尊得成就,西藏人修百本尊皆無成。"意思是說此藏地的人們疑心重、分別念多,所以修持一百位本尊卻不能成就一個;印度人思想單一,因此具有修一本尊成就一切本尊的善巧方便(各本尊的本體觀爲一性)。所以,若觀想阿彌陀佛是一切皈依境的總集而進行修持,則必定能成就。如頌雲:"修成一佛,未修皆成。"
佛于晝夜六時中,慈眸恒視諸有情,
諸衆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別皆明知,
諸衆口中所言語,永無混雜一一聞,
頂禮遍知無量光。
阿彌陀佛白日叁次、夜晚叁次即于六時中以極爲慈悲、無有障垢的慧眼恒時關注叁界一切有情,何者衰敗、何者興盛,何者從惡趣中轉生到善趣、何者由善趣墮入惡趣……。恒時不懈怠,乃至細微蝼蟻以上一切衆生的所有情況都了如指掌,毫無混雜地照見。這裏的晝夜六時是日日夜夜恒時注視之義,而並非是除六時以外其它的時候不注視。不僅如此,而且佛的智慧恒時清楚、明確地知曉一切衆生心中所生起的善、不善、無記乃至細微以上的任何分別念。大大小小一切衆生口中言說的善不善等所有話語,佛也是以天耳恒時毫不混雜地一一盡聞。譬如,一個房間裏的所有巨細物體都可互不混雜地同時現于一個鏡子中。同樣,佛陀可同時互不混雜地了知叁世一切所知,因此我頂禮遍知無量光即阿彌陀佛。如是思維後理應頂禮。所以,甚至單手立于胸前作禮、生起刹那信心、作一次祈禱以上都應觀想阿彌陀佛已見、已知、已聞此事。無有邪見、深信不疑至關重要。
除造舍法無間罪,諸誠信您發願者,
如願往生極樂刹,佛臨中陰引彼刹,
頂禮導師無量光。
暫時有兩種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無間罪者。然而,並非是佛根本不慈悲攝受他們,最終這兩種人也能如願以償(往生極樂世界)。但因其惡業深重,暫時無有成就所願的機會。因此,《佛說大阿彌陀經》中也宣說了此二者不得往生極樂刹土。
何爲舍法(誹謗正法)呢?有些稍微知道求學的人根本未懂得了義不了義、所化衆生根基差別的密要,而認爲所有教法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將顯密宗派上下全部混爲一談而宣說,認爲一者存在一切都需要存在、一者無有一切都不需要……將正法轉爲非法而宣講,爲貪執自造宗派之觀點所染汙而將非法說爲正法,令他人也造舍法罪。如律藏中說:"劣慧宣邪道,稱爲邪法師,彼法若正法,非法將如何?"如此之人都是謗法者(舍法者)。
此外,自稱只學密宗的那些人以此爲借口說別解脫學處是聲聞乘,視其爲低劣的法門而舍棄,認爲有些是賢妙之法等等(都屬于謗法)。如月稱論師所說:"貪執己見嗔他見,此等皆爲邪分別。"贊歎自宗、诋毀他宗,或者試探別人後妄加評價說這是智者,這是愚者。即使是極爲愚癡之人,若他僅了知一句法義也是教法。所以,他直接誹謗某人而間接诋毀了正法,也成爲舍法者。本來,只有智者才了知智者愚者的差別,自己愚昧無知,怎麼能辨別他人是智者還是愚者呢?
又如,給別人講法、聞法等造違緣,是舍教法;對于他人受出家戒等製造障礙,或者,若有人受持過午不食、不飲酒等少分學處,則譏諷他說:你是假裝的,勝過你的高僧大德們也不受持這些學處,所以你應當舍棄!而唆使別人舍戒,以及對修法者製造違緣,這都是舍證法,也是毀壞法身。如果爲(講聞)一句一義之法製造違緣不是舍法,那麼對(講聞)衆多正法造違緣也同樣不是舍法了。
如今處于內教佛法衰敗、大多數人以口滅盡福德之時,舍法罪業十分嚴重,因此我們應當小心謹慎。如《寶性論》雲:"嗔恨正法者,彼豈能解脫?"造舍法罪之人甚至連獲得人身的希望也沒有,何況說獲得解脫呢?(如《涅槃經》中說:"法爲佛母,佛從法生,叁世諸佛,皆供養法。")
五無間罪,即殺父親;殺母親;殺羅漢;破壞僧衆和合,如挑撥佛及其眷屬之間的關系;惡心出佛身血,如懷惡心以石擊佛等使其身出血。雖然如今不能直接犯後叁種罪,但可造與其類似的罪業,下文于此也有宣說。
造如此惡業之人,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逐漸可遠離輪回最終往生。雖然他們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但因業障而于數年中不得聽聞佛語、面見佛顔。因此說極樂世界也有此類凡夫衆生。無論造舍法罪還是五無間罪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除此之處,對阿彌陀佛您深信不疑誠心發願的一切衆生,臨終或中陰界必得往生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已現前成就了一切宿願。
阿彌陀佛是如何發願的呢?《彌陀經》雲:"設我作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聞我名號,生大信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又如頌雲:"何者聞我名,願恒詣我刹,我願妙圓故,衆刹有情至。"如此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悲心力與自己的信心、意樂(等因緣)全部聚合,即可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如果是今生修持積累資糧等的上等者,則臨終顯現各種隱沒次第境現時(憶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淨土);若是罪孽深重之人,則由罪業自相顯現見到閻羅王等種種境現,那時雖然不能夠祈禱阿彌陀佛,但僅能憶念也可往生。如律藏中說:"縱然大海有,離開波濤時,佛陀卻恒時,不離所化衆。"此時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來到他面前,此人因面見佛陀而清淨轉生惡趣的業障,不經中陰直接被接引到極樂世界。即與《普賢行願品》中"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所說之義相同。如是若臨終未能解脫,則死後立即(瞬間)便會出現四恐怖聲 、叁險地 等不可思議的中陰境現,這時應當憶念阿彌陀佛。例如,現在突然出現天降霹雳、大地震動等恐怖現象即能憶念叁寶者。此時是處于驚慌失措無可奈何的地步而憶念的,倘若這時能憶念,則由于中陰意識已脫離了肉體,所以猶如水面的皮筏一般極易轉變,(因此輕而易舉便可往生)。釋迦牟尼佛在許多經續中說:阿彌陀佛及其眷屬降臨到中陰界刹那便將彼者接引到極樂世界。
因此,如果從現在起將阿彌陀佛的身色標志等觀修熟練,那麼到那時就會象相遇熟悉之士一般認出。若現在修持積資淨障之法,並經常發願,則盡管到那時既未憶念也未認出,但(阿彌陀佛)定會降臨到中陰來接引你。因此說頂禮導師阿彌陀佛。
您之壽量無數劫,不趣涅槃現住世,
一心恭敬祈禱您,除非異熟業果外,
壽盡亦可享百歲,遣除一切諸橫死,
頂禮怙主無量壽。
怙主阿彌陀佛您的壽量有無數劫,真是不可思議。不趣入涅槃,如今仍于極樂世界住世。觀想時如果憶念許多其它瑣事則是叁心二意,不應如是觀想。而應意念:無論是苦是樂、上升還是下墮,我無有其余的皈依處、指望處。若如此祈禱可獲得加持。如邬金蓮師曾說:"具誠信者得加持,遠離疑惑成所願。"半信半疑猶如兩尖針一樣將一無所成。所以,倘若非半信半疑,而是一心一意以恭敬心祈禱阿彌陀佛您,除了叁盡異熟果以外都可延續壽命。叁盡即:往昔殺生過多之異熟果而壽盡,或因往昔所積福德耗盡而壽盡及引業猶如盡力之箭(自然落地)般地窮盡而壽命完結。(這種壽命完結的人誰也無法使其延壽),正如所謂的"藥師佛雖親降臨,無法延續壽盡命"。否則,(只要祈禱阿彌陀佛)由于暫時的違緣導致的生命危在旦夕也可活到一百歲。經中說(念佛)可遣除暫時的天降霹雳、被水沖走、兵器所害、吊死等違緣,以及因福德失損而遭到鬼神竊壽、詛咒等損毀靈魂、壽命等十八種橫死。頂禮能賜如此無死壽命悉地的怙主無量壽佛。
總的來說(業壽已盡與否有四種),業盡壽未盡:如上半生享受安樂下半生感受痛苦;壽盡業未盡:如從此地獄轉生到彼地獄,從人間死後又轉生爲人;業盡壽亦盡:如從人間死後墮入地獄;業壽皆未盡:如終生享受安樂。如今已值人壽百歲之末期(壽命最長可活到百歲),很難活到一百歲。然而,此處指的是通過念佛斷除暫時壽障、圓滿自己宿業感招的壽量之義。一位具有能力的上師以咒力攝集器情之福壽融入具業緣的弟子體內從而延長其壽命,這是很難以做到的。而僅以信心祈禱,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便可獲得如此效益。
在如今人壽短暫、違緣衆多之惡世中,若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祈禱一次等同于得一次長壽灌頂。若得以延壽,則有空閑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因。如果是一個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因的人,那麼長壽很好,哪怕住世一天也可積累嚴重的資糧。如《四百論》雲:"具戒久存活,能積大福德。"行持惡趣之因的罪孽深重者,其壽命越短越好,哪怕是一刹那留住于世,他也會積累嚴重的罪業。如寂天菩薩說:"我今甯可死,不應邪命活,唯行罪惡者,活著有何義?"
這以上是觀想…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