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P2

  ..續本文上一頁"。"叁反""五反"以後,一毛錢沒有,自己怎麼幹上來的?"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好可憐啊!所以像有人說要叫誰來幫忙我啊,都不要,我們都"自得天機自長成"啊!要是人家不要我們長成就算了,做枯草爛草算了嘛,這是菩薩發心。第二首:

   自少齊埋于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幹 直待淩雲始道高

   這兩句詩對于現代的社會、文化、教育、人生,是很悲觀的。人貴自立,要很努力自己站起來。"自少齊埋于小草",他說一個大樹根苗,跟小草一起生長。"而今漸卻出蓬蒿",從小看不出來,現在慢慢長大了。"時人不識淩雲幹",時人,當時的人,看它是個小草嘛,理都不理。"直待淩雲始道高",一直等到這棵樹長得沖向雲霄了,大家就說好偉大的樹啊!所以任何偉大都是從平凡中來的。

   現在我不是講哪一個人,我來禅堂以前還在跟沙彌研究建築。這裏建築還沒有完成,是剛開始的初步;還有很多要做的,真做一個大學堂,科學、哲學研究室,宿舍,什麼都還不夠。她說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兩個一老一少在講,走一步算一步吧!"時人不識淩雲幹",世界上的人看現成的,不看你前面怎麼努力。修行也是一樣,出世法,入世法,做人做事都是一樣。

   所以這兩首詩我們從小背來,我一輩子都當作自己的鞭策,做事情不求人知,只問自己該做不該做。所以儒家的道理就是"理所當爲",應該做的就做了,不管一切。也就是昨天引用禅宗祖師講的"龍銜海珠,遊魚不顧"。這些是是非非,同那些障礙聽都不聽,那是空話,沒有用的,作出來才是真的。這是剛才聽到念佛一路有的感想。你看人的思想那麼轉,轉了一大圈又轉回來。

   這兩首詩也是偈子,你們每個人可以拿來安慰自己,勉勵自己。譬如講廟港這塊土地,我平常講,我平生最後悔的是廟港的事,不應該動念頭建這個地方,動了以後,自己搞得很痛苦,我最對不起的就是這一件事。中間大家這樣那樣,我一聽都是笑話空話,不理。

   這地方如果等到完全弄好,還要等一兩年以後。這一次突然一念,翻開日曆一看,今年又去了半年了,陰曆六月初六,陽曆七月一日,會計年度剛開始,所以幾天以前告訴他們發出通知,就硬來測驗一下,不硬上就上不了。但是這裏什麼管理都沒有,後來忽然想到有一位女士,打個電話她就趕來了,一切就這樣匆匆逼出來的。當中宋君還找來管理的人幫忙,這都是講世法的事。大家五六天下來一看還可以,初步的試驗不錯,真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對社會作貢獻,還遠呢!前途萬裏才剛剛踏出第一腳。

  

   第二堂

   繼續昨天講安那般那的修法,用這個方法修禅定,即生成就可以證果。其實講實話,我還真怕講了白講。但是另外一個觀念,還不一定給你們講,還有很多衆生在聽,很多比你們高明的需要聽。關于"十六特勝",現在先說這個佛學的名稱,是釋迦牟尼佛以後這些大弟子們、大阿羅漢們,綜合修持的經驗,是很重要的法門。修氣、修脈、修安那般那,是由風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後再證入到阿羅漢的果位。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知是什麼

   首先昨天講到五個重點,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這包括了大小乘佛法,修四禅八定,也包括了現在修密宗的紅教、花教、白教、黃教。我是照次序來講,這是整個修氣脈,即生成就的方法。因爲內容太多了,先了解知息入這個"知性"。

   這一次我告訴大家的題目,你們還記得嗎?這次的題目"禅與生命科學的認知",很嚴重哦。我也笑自己這個牛吹大了,這不只是一個題目,是多少個題目綜合在一起的!認知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是生命科學,禅是禅,禅又包括了禅定與禅宗、見地與工夫,這裏頭內容太多了。給你們諸位這些老油條講,所謂老油條,就是老參菩薩,永遠在那裏參。叢林下那些老修行,當有人說你這個老參菩薩,聽起來恭維得很,其實就是老油條的意思,參也參不通的。

   佛學上說,不要起分別心啊!普通說學佛不要打妄想啊!一般學佛的人,都認爲得定好像是坐在那裏,一萬年都不動才算了不起似的。我說我前面這一條石頭牛,不是坐了多少年都不動嗎?它還是牛啊!當年我學佛時,大家都叫我大師兄,你們問問題時,袁先生就笑,叫他們問我。他們問怎麼叫做無妄想?怎麼叫做不起分別心?這裏大問題。我說不起妄想,不起分別,請問成佛了以後,佛有沒有起妄想?起不起分別?當然起!他開口一說法,都是分別。

   知性這一知,並非最後的究竟哦!見聞覺知有四個作用。見,不是用眼睛哦,要搞清楚。我們閉著眼睛有沒有看?也在看。看到什麼?看到一個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你還是在看,這也是看哦。聞,就是聽,你聽到完全沒有聲音的時候,乃至睡著了,什麼都沒有聽,實際還在聽,聽那個沒有聲音、聽不見的聲音。覺,感覺,你睡著了有沒有感覺呢?有啊!你醒來才知道剛才睡得好舒服啊!事後方知和當時有些差別而已。知,知道的知,有一個知道不知道的知,知不知是知之至也,到了極點。知道那個不知之地,跟你們講,那是屬于般若了,太高了。

   再提醒你們學佛的,這個知性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知沒有分別哦,因知而起了許多的分別,這是個大科學、大哲學、大邏輯。所以這一知比什麼都厲害,到般若境界,直到無知之地。所以鸠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寫了《肇論》,影響了幾千年,有一篇叫《般若無知論》,知不知是謂知也。佛說過,孔子、老子也說過,都從"一知"的知性入手。

   現在大家當場要體會,譬如我講話你們聽話,誰在聽啊?知性在聽。先不講科學,先不講腦的反應,就講普通的吧!你一邊聽我講話,一邊還在思想,第六意識還在裏頭分別--老師講這一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也會記錄,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啊!不是你那個知性。但是"知"道你自己坐在這裏,也知道氣候舒服不舒服,身體流不流汗,同時也知道自己在分別,這一知包括很多了,這是唯識所講的五遍行。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作用無所不在,跟知性也有關。換句話說,作意也是知,知也有作意在內。這叫五遍行,隨時都在,過去現在未來,甚至你死後都在,做夢也在,變成靈魂也在。怎麼了這個五遍行?就是怎麼轉過來這個知。換句話說,知是什麼呢?知是意,意識思想。現在才跟你們漏一點點認知科學,那都在佛學裏。平常也跟你們提過,有些同學聽我講萬遍了,耳朵都生繭了,懶得聽了,可是自己沒有體驗。

   佛告訴我們,這麼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我們一呼一吸一刹那之間意識有多少轉呢?九百六十個轉動。一晝夜之間我們的思想轉了十叁億轉,就是中國十叁億人口那麼多。這個是行陰。譬如現在我講話你聽話,你還在做筆記,你同時還知道外面的事,作用那麼多,就因爲你這個意在轉動。這個作用的功能就有那麼厲害。

   不要聽了這個到外面吹牛,說自己懂得很多,你自己真懂進去再說。這一知有這樣厲害。當你呼吸也好,或做任何事,你那個知,就在那個事上面;可是同時也在這個事上面的,像火花一樣放開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我們拿一支蠟燭來點,你這個蠟燭點了,就只看到一點亮,這一點亮在轉,旁邊所有東西你都看到了,這是科學。它的光是輻射、放射的。現在講量子力學,是波粒在轉動,這個波粒的轉動快得不得了。

   修行叫你先了解這個知。知息入,你以爲只是知道這個息入嗎?你這裏知息入,那裏同時還知別的呢!你們要弄清楚,這個頭腦很厲害,佛告訴你先利用這個鼻子呼吸入手,知息入,知息出。風與息還有這個氣是在科學,跟宇宙相連的哦。我們呼吸一進一出,有個什麼東西在進出呢?沒有啊,它是空的啊,它不過是個生滅法,來往、往來。像你這個拳頭揮動來往,有個拳頭往來嗎?沒有啊!中間沒有個拳頭啊,只是一個空的形相。你說沒有嗎?它有啊!所以很難懂得。

   學佛是需要大科學、大邏輯、大智能。所以叫你用鼻子修安那般那,入氣、出氣。我不是用剛生下來的嬰兒比喻嗎?嘴開口"啊",他不是有意叫的,因爲十個月在裏面悶住,沒有呼吸。那麼有氣沒有?有氣啊,是悶住的,氣在裏頭一樣在變化,一出娘胎接觸外面,就是觸受了。所以嬰兒生下來就膨脹開來,生下來那麼小,一下就長大不少。佛說那個一出娘胎的感受,就等于十萬根針插進全身毛孔裏頭那樣,難受極了。

  

   吐故納新

   所以這個"啊"是自然的發音,是開口音,然後鼻子氣進去。道家有句話形容得很好,吐故納新,碳氣呼出去是吐故,氧氣吸進來是納新。所以我昨天爲什麼跟你們講哼哈二將,就是因爲鼻子"哼"氣,嘴巴"哈"氣。戴老板在日本買來了兩個哼哈二將的頭,塑得很好。譬如我們難過時,就歎口氣"唉"!嘴裏是出氣,這是阿部的音,歎出了心肝脾肺腎五髒六腑的氣。心肝脾肺腎本身在呼吸,每個細胞也在呼吸。至于呼吸來往的氣,是通督脈、任脈等等的。黃醫師講胚胎細胞的變化,像開花一樣,生命是行陰來的,行是動。所以開口以後氣進來了,開始後天的呼吸。

   但是我們呼吸完全靠鼻子行嗎?不行的哦!有時候我們難過時,"哎喲,我的媽啊!"這個氣郁在裏頭,那時鼻子的氣不能表達了。所以韓愈也說:"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我們小時候背的古文。一個人倒黴到極點,環境困難到極點的時候喊什麼?"我的天啊!"外國人說上帝啊!怎麼辦啊!我們痛苦時,身體難過極了,喊一聲"我的媽啊"是自然的。

   呼天也好,呼父母也好,都是呼吸喊叫,這個喊是吐氣哦!吐故,吐五髒…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