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茅蓬劄記第二輯▪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名號,疾得無上菩提。

  行策大師 

  46.慎勿造因

  人可欺,鬼神不可欺。佛言一切衆生,慎勿造因。

  47.貪婪最壞,布施第一

  天下最壞的事,莫過貪婪,明吞暗取純爲己。世上第一功德,首推布施,舍物散財在利他。

  48.死盡偷心活計

  死盡偷心活計,做成沒用生涯;

  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紫柏大師》 

  49.修道世外幽棲

  修道世外幽棲,始精神堅定,如往來城市,則嗜欲日生。

  《草堂集》 

  50.身從業生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51.智與識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識從生死,智會涅槃。

  52.大癡人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53.欲除重障當勤忏悔

  欲除重障,當勤忏悔,衆生累劫之重障,

  忏則能除,如何忏之?勤而已矣!

  54.莫待臨時抱佛腳

  莫待臨時抱佛腳,須知不棄好時光。

  55.忍字無價寶

  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

  這個波羅密,就是無價寶,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56.心不迷不墮生死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

  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

  57.一念無生

  遠法師雲: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塞煩惱之窟穴,截生之根株,但能內觀一念無生,則空華叁界,如風卷煙,幻影六塵,猶湯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矣。

  58.百代流光夢一場

  古德詩雲:

  大千世界空花影,百代流光夢一場,

  放下身心無人我,個中何事用思量。

  59.第叁世怨

  截流禅師雲: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爲第叁世怨。

  60.閉口不語

  閉口不語叁十年,此是上乘上上上。

  61.阿字觀

  東密“阿字觀”雲: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阿字王也。

  62.心定氣聚,心搖氣渙

  心定則氣聚而形固;心搖則氣渙而形萎。

  草堂集 

  63.真正偉大乃是平凡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64.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六道乘除不能盡測,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65.當生成就必修念佛法門

  衆生修行成佛,須經叁僧祇劫,而末法衆生,于五濁惡世,修學尤其困難,若求當生成就,必修念佛法門,先求往生西方,以期不退,始有成佛之望。

  《雪公法語》 

  66.無上法門

  “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澈底擔荷得去,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67.戒殺放生

  戒殺不結衆惡緣,再能放生惜物命,

  回此功德向法界,必登西方九品蓮。

  68.念佛消除業障之力極大

  念佛法門,雖爲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除業障之力,極其钜大。

  《淨土集》 

  69.存誠慎獨

  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

  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70.離幻即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71.受戒當奉持

  江味農老居士雲:

  受戒便當奉持,倘受而不持,招罪不小。必應細意審量,而後受之。

  72.叁界輪回淫爲本

  叁界輪回淫爲本,六道往返愛爲基。

  73.無相光中觀自在

  無相光中觀自在,回光返照見如來。

  74.有所不足

  今世之所享,皆前生之所積,日中必昃,月盈必虧,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75.請轉*輪

  請轉*輪~

  我代佛說法,即轉*輪也。諸大居士之請,即請轉*輪也。大衆當衆當深信無上清淨心,在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爲來日隨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請轉*輪,誠有無量之功德也。

  《谛閑大師語錄247頁》

  76.爲人不必苦貪財

  爲人不必苦貪財,物物都是命中該。

  貪得財來災禍到,心機用盡變成灰。

  77.自省

  朝也忍,暮也忍,

  辱也忍,苦也苦,

  方寸之間當自省。

  78.常住真心

  大佛頂經雲:

  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靈峰宗論卷二之叁10468頁

  79.生死大事

  生死大事,人皆有之。惟顛沛患難中曆過,倍應親切,乃有曆苦難而生死心仍未切者,虛妄我執,情計深厚,埋沒本有智光故也。

  靈峰宗論卷二之叁10483頁

  80.治心不亂

  古德雲:心爲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所以治心不亂,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妄想情慮成爲真心。

  81.災禍之來因

  印光大師說:

  若推究災禍之來因,多由殺生而起。欲止殺業,須從戒殺吃素,護惜物命,及買放物命。

  82.名與欲

  “名”爲招禍之本,

  “欲”乃散志之媒。

  83.傳家之寶 醒世歌

  傳家之寶 醒世歌~

  人生本是一場戲,凡事何需常生氣。

  夫妻子女緣相聚,爲鄰同事皆不易。

  不管順境或逆境,爲人終得活下去。

  大家歡天又喜地,一切何必太在意。

  包容體諒加和氣,快樂人生有意義。

  84.學道當明事理

  吾人學道,當明事理,如有一飯,擬供于佛,忽遇乞人,饑不得食,應即與之乞人,佛必加倍歡喜,衆生即佛之心故也。

  (雪廬老居士) 

  85.煩惱本來空寂

  衆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

  86.念佛爲正行

  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舍穢取淨,勿骛虛名,勿執空見,勿受高帽禅和口頭叁昧惑亂,勿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恒以念佛爲正行,勉修衆善爲助行。淨念相繼,願相資,自然千穩百當。

  《行策大師》 

  87.莫貪財

  億萬金銀無處理,

  須當戒,莫貪財,

  不如收拾禮金臺。

  88.淨心即佛

  《宗鏡錄236頁》

  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

  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戒律心,淨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

  89.勸世人念佛好

  勸世人,念佛好,持齋念佛終身寶,

  急回頭,莫說早,叁歲孩童容易老。

  無常到,莫大小,不分貴賤與王侯。

  年年多少埋荒草,看來名利總成空,

  不如回頭念佛好。

  90.色空如夢本同

  迷者將空作色,悟者以色爲空,

  迷兮悟兮如夢,色兮空兮本同。

  91.竭力放生

  圓瑛大師說:

  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92.不見有德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德天高。

  《印祖法語》 

  93.憨山大師念佛偈

  憨山大師念佛偈~

  佛土全攝一句中,是真如來異方便;

  當在了了分明時,更無再起差別見。

  94.錯認紅塵是家鄉

  錯認紅塵是家鄉,叁十年間夢一場;

  而今感悟皆空幻,袈娑和淚禮空王。

  95.此身須向今生度

  此身須向今生度,莫待來生與後生。

  96.息念返照

  怒氣易張,惟息念以觀理,則怒自平。

  浮情易起,惟返照以觀心,則浮自定。

  97.真空難解

  真空難解,應須妙得指歸,若空有之文,皆墮邪見。

  《宗鏡錄103頁》

  98.設身處地扪心想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99.清淨心

  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無爲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100.盲禅不可依從

  印光大師說:每有聰明人,涉獵禅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以爲通方高人,皆屬不知禅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如是知見,斷斷不可依從,依之則了脫生死,恐經塵點數劫,尚無望也。

  101.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02.因果分明

  專談道理失人情,顧了人情無理評;

  情理從來難兩顧,唯將因果論分明。

  103.念佛爲正功夫

  念佛是開顯本性,爲正功夫。諸位修此法門不成功,則可斷言修其余法門,皆不能成就。若離此法門,汝等能成就,吾即爲大妄語,即入地獄。

  《李老全集》 

  104.等覺猶忏

  忏即是忏悔,無論修學何法,不忏,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忏,遑論凡夫。

  105.造寺不如救命

  正念法經雲: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

  106.聰明不能敵業

  古德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念阿彌佛陀,能爲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107.淨宗之妙

  唐.海東大師雲:

  “四十八願先爲凡夫,兼爲叁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爲凡夫得度也。

  108.智者慎勿造因

  害人之術,適以自害,智者慎勿造因。

  《印光大師》 

  109.得意莫忘失意時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110.出世間大孝

  出世間大孝~

  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叁年,其不能者,或一周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竹窗隨筆》 

  11…

《茅蓬劄記第二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