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下)▪P10

  ..續本文上一頁見此等受用資具,皆從往昔布施的福德而生,故了知一切衆生意樂的世尊,于最初即宣說了布施的理論。

  寅貳(布施功德)分二:卯壹、行施能得輪回樂;卯貳、行施能得涅槃樂。

  卯壹、行施能得輪回樂:

  悲心下劣心粗犷,專求自利爲勝者,

  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

  此頌贊歎下劣布施的功德。凡夫行布施,並非象菩薩隨大悲轉、施不求報、專爲滿足求者的布施。因而悲心下劣、意樂粗犷、專求自己此生的異熟果報或來世的善趣利樂而布施。縱然如此,他們所希求的諸多受用以及能滅除饑渴等苦之因皆由布施所生。

  卯貳、行施能得涅槃樂:

  此複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

  于是永斷叁有流,當趣證于寂滅果。

  此頌講布施不但能獲暫時人天之樂,而且能獲得究竟出世涅槃之樂。因爲樂于布施,“善士常往施主家”故,能很快值遇聖者來應供,聖者應供後,爲其解說輪回過患和解脫功德,以及如何斷惡行善等,施主若能依教奉行,就能逐漸走上解脫聖道,從而永遠斷除了叁有輪回的生死流轉,當來必定趣證于寂滅涅槃之樂果。

  醜貳、贊菩薩布施:

  發誓利益衆生者,由施不久得歡喜。

  發誓利益衆生的菩薩,不同于小乘聖者或異生凡夫之自利心行施,因具足唯願衆生離苦得樂的強烈悲願,不求自利,唯求利他,以此廣大發心,故于滿足求者願望之時,便感受勝妙歡喜從而于一切時中皆歡喜布施。不久將能獲得最勝歡喜。

  醜叁、如是結贊: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爲要行。

  由前所述,以大悲心爲體性的布施與不具悲心的下劣布施,都將獲得一切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福德資糧,故一切修行者最爲首要的修行要道唯有布施。

  子貳(菩薩行施生歡喜)分二:醜壹、行施時如何生喜;醜貳、如是施身。

  醜壹、行施時如何生喜: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

  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

  初地菩薩恒時觀照衆生,一旦聽聞求施的聲音,即思維“此人是向我來尋求布施”,僅此思維之樂阿羅漢入寂滅涅槃之樂也無法比擬,更何況菩薩布施內外一切財物以滿足衆生,所生的妙樂較之寂滅涅槃之樂,更是無可言喻。

  醜貳、如是施身:

  由割自身布施苦,觀他地獄等衆苦,

  了知自苦極輕微,爲斷他苦勤精進。

  加行位的菩薩,在割身布施之時,雖有苦的感受,但他以自受的苦,進而觀想八寒、八熱地獄衆生恒時遭受粗猛難思的無量重苦逼迫,從而了知自己的所受的痛苦是極其輕微的,以自身所受之苦爲因,爲斷除衆生的地獄等苦而起大精進。

  癸叁、布施之分類: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

  由于叁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蜜多。

  在修行布施時,于施者、受者、施物之叁輪本體了悟爲空性,如此布施則名出世間波羅蜜多,倘若于施者、受者、施物之叁輪生起實有的執著,則名世間波羅蜜多,般若經中也如是宣說。

  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暗得尊勝。

  極喜地的功德猶如水晶月輪,居高尚之位,安住在彼地佛子的意空之中;此所依的虛空以能依的月輪之光明來嚴飾,顯得格外清朗端嚴;進而破除一切遍計執著的重暗,故得最爲尊勝之稱。

  庚貳、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一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第一勝義菩提心終

  

  第二勝義菩提心

  己貳(無垢地)分二:庚壹、真實無垢地;庚貳、結尾本品。庚壹(真實無垢地)分叁:辛壹、差別體地之釋詞;辛貳、地之差別;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辛壹、差別體地之釋詞:

  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身語意行鹹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

  二地菩薩的戒行功德悉皆清淨圓滿,不但醒覺位戒行清淨,且睡夢中亦遠離了毀犯戒行的一切垢染,身語意的一切行爲悉皆清淨,並于十善業道的一切功德皆能圓滿修集。

  辛貳(地之差別)分叁:壬壹、此地增勝淨戒度;壬貳、贊戒度;壬叁、戒度之分類。壬壹(此地增勝淨戒度)分二:癸壹、真實;癸貳、宣說清淨戒相。

  癸壹、真實: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如秋月恒清潔,寂靜光飾極端嚴。

  上述的十種善業道,乃諸乘行者共修之法,但唯二地菩薩于修持十善業道所增勝的功德最爲清淨,如同秋季的月輪恒時清潔光明,彼菩薩諸根寂靜,如同清朗的虛空被月光嚴飾而顯得格端嚴。

  癸貳、宣說清淨戒相: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

  故彼恒于叁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

  如果持戒者于別解脫戒持守最極清淨,但卻有自相實有的執著,那麼他所持守的戒律不能稱爲最極清淨,所以二地菩薩在斷除犯戒垢染的同時,對由誰能斷、于誰所斷、當斷何事之叁輪,恒時遠離有、無二邊的心行。

  壬貳(贊戒度)分二:癸壹、真實贊戒;癸貳、諸菩薩如是持戒住相。癸壹(真實贊戒)分二:子壹、劣體亦須具持戒;子貳、戒爲諸功德之依處。子壹(劣體亦須具持戒)分二:醜壹、離戒之過患;醜貳、具戒之利益。醜壹(離戒之過患)分四:寅壹、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寅貳、樂果一次受盡之過;寅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寅肆、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寅壹、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

  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在修布施的同時,若能具足淨戒,將于人天中感得最圓滿的福德。至于那些在惡趣中感受很多福德的衆生,如獨一地獄、龍、象等畜類,以及大力鬼等,都是以往修行布施而毀犯了清淨戒行的異熟果報。

  寅貳、樂果一次受盡之過:

  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

  雖然修行布施,卻沒有淨戒的功德,當來必然在惡趣中感受布施的果報,由于惡趣衆生愚昧不知取舍因果,不再行施,一旦將往昔布施的樂果和生物的總根(種子)完全受用盡了,其後的資財就不再得以生起,就象農夫把生物的總根(種子)播入田中,可收果實,但若收割後,連種子亦全部食用,則以後再不會産生果實了。

  寅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

  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在善趣中,身心自在,安住于修行的順處,具足衆多順緣,這時如果沒有用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而毀犯戒律,後世必定墮入惡趣深淵,全然隨著惡業的牽引力而轉,那將以什麼因緣從惡趣中解脫出來呢?

  寅肆、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屍羅教。

  由于破戒是墮落惡趣的種種過患之本,爲了讓修行者所修積的布施等善根不至于失壞,因此遍知勝者佛陀在宣說了布施度後,隨即宣說了能攝持布施功德之戒律度。

  醜貳、具戒之利益:

  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

  戒如良田,爲一切功德之所依,以持戒作爲基礎,而行持布施等諸多功德,則受用的果報與利樂都將輾轉增上,永無窮竭。

  子貳、戒爲諸功德之依處: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

  若欲求得人天善趣果、證得暫時有余涅槃羅漢果之佛語生(聲聞)、自證菩提的獨覺以及佛陀意子菩薩之果位,都必須持守清淨戒律,所以,無論是暫時的增上生之安樂,還是究竟的決定勝之解脫,不可或缺之因即是持戒,若沒有清淨戒律,世出世功德均無從生起。

  癸貳、諸菩薩如是持戒住相: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此頌以兩種比喻來說明二地菩薩亦不願與破戒者共住:很多清淨龍神居住的大海中,若有屍體出現,龍神即以神力掀起海浪,使屍體漂到岸邊,決不會與其共住;又如吉祥與不吉祥(黑耳),二者本性相違,不會同時存在。如是持戒清淨的諸大士夫,也不樂意與犯戒之人雜居共住。

  壬叁、戒度之分類:

  由誰于誰斷何事,若彼叁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蜜多,叁著皆空乃出世。

  若對于持戒者、持戒的對境以及須斷除何種惡業這叁輪有實有可得的執著,這種持戒稱爲世間戒波羅蜜多;若以無漏智慧攝持,了達叁輪皆爲空性,無有任何執著,如此乃是出世的戒波羅蜜多。

  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

  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

  二地菩薩于自性罪、佛製罪恒時不犯,如同秋月放出離垢的光明,能遣除衆生的熱惱,又此地菩薩非叁有所攝,但因悲願而回入娑婆,因彼圓具諸多功德,爲叁有中的吉祥,衆生見彼都將獲得清涼安樂,一切功德隨彼而轉,此菩薩以大願力作轉輪聖王,以佛法教化有情,行持十善饒益衆生。

  庚二、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二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第二勝義菩提心終

  

  第叁勝義菩提心

  己叁(發光地)分二:庚壹、真實;庚貳、結尾本品。庚壹(真實)分叁:辛壹、差別體地之釋詞;辛貳、地之差別法;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辛壹、差別體地之釋詞:

  火光盡焚所知薪,故此叁地名發光,

  入此地時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菩薩到達第叁地時,所發的智慧火光能焚盡一切如薪的所知障,故叁地名發光地。凡是趣入此地的善逝子,皆能放射出赤金色光芒,已由初地、二地的寂靜光明轉爲明利,如初出之日光。

  辛貳(地之差別法)分二:壬壹、宣說此地增勝忍度;壬貳、宣說此地生其它功德。壬壹分叁:癸壹、此地增勝忍辱;癸貳、忍辱之修法;癸叁、忍度之分類。

  癸壹、此地增勝忍辱:

  設有非處起嗔恚,將此身肉並骨節,

  分分割截經久時,于彼割者忍更增。

  有些煩惱特別粗重的…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