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礼的对境,因为经藏是诸大菩萨于佛前启请,佛陀慈悲诲谕善巧酬答而有之故。若译“律藏”则应以遍知释迦牟尼佛为译礼的对境,因为因果微细奥妙,持犯善恶之业果难测难辨,唯佛遍智能洞明鉴知,并正确无偏地加以宣说。若译“论藏”则应以曼殊师利童子为译礼的对境,以森罗万象之诸法体相千差万别,分类极多、微妙难测,唯依智慧方能如理破析、辨别了悟。而文殊菩萨乃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故为求得智慧的加持与悉地而如是称颂顶礼。因《入中论》属
于论藏中的论部所摄,故循王敕钦定译作的顶礼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的必要:主要是为了在译作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亦为明确该论属于三藏何类所摄以及遵循王敕钦定的必要。
甲叁(论义)分三:乙壹、造论分支;乙贰、所造论体;乙叁、造论究竟。乙壹(造论分支)分二:丙壹、总赞菩提三因;丙贰、分别礼赞大悲。
丙壹、总赞菩提三因: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小乘的声闻与中佛(独觉)皆从能王(佛陀)之语所生,而诸佛复是从菩萨所生,以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是佛陀意子(菩萨)的三种根本正因。
丙贰(分别礼赞大悲)分二:丁壹、总赞大悲;丁贰、分别赞大悲。
丁壹、总赞大悲: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心是菩提心与无二慧的根本,其与成就佛果之间的关系为:最初发菩提心时,是由大悲心为因,喻如种子;中间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历经三大阿僧衹劫的苦行后方成佛果,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易退失,喻种子在田中,若无阳光水土,必霉烂腐坏;最后成就佛果时,因大悲而不住涅槃,回入娑婆,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故知凡夫趣入大乘圣道至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如《王明菩萨经》云:“大悲心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母,乃诸佛菩萨之祖母。”因此我(月称)在这里首先赞礼了如此殊胜的大悲心。
丁贰(分别赞大悲)分二:戊壹、赞缘有情大悲;戊贰、缘法和无缘而赞。
戊壹、赞缘有情大悲: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由于无明业惑,把五蕴假合之身安立为我,而起我执,因执著有我而起我所执,以此颠倒执著世间苦乐诸法为实有,从而造诸恶业,流转生死。最初的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犹如水车循环不息,不得自在,若谁以众生为缘而兴起无伪大悲心,我(月称)也恭敬的向他顶礼。
戊贰、缘法与无缘而赞: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由于无明妄执诸法实有,造作诸业,被业风识浪推动,随所造业漂流于善恶趣中感受诸苦。犹如水中月影,本无实体,因缘聚合就会显现,为风所动刹那生灭,菩萨由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缘法大悲,观众生犹如水中月影,显现而无有自性,菩萨因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无缘大悲。
乙贰(所造论体)分二:丙壹、宣说暂时地;丙贰、宣说究竟地。丙壹(宣说暂时地)分二:丁壹、分别说十地;丁贰、说诸地之功德。丁壹(分别说十地)分三:戊壹、极喜地等五地;戊贰、现前地;戊叁、远行地等四地。
第一胜义菩提心
戊壹(极喜地等五地)分五:己壹、极喜地;己贰、无垢地;己叁、发光地;己肆、焰慧地;己伍、难胜地。己壹(极喜地)分二:庚壹、宣说一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宣说一地)分三:辛壹、略说本地;辛贰、广说功德;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略说本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此颂主讲大乘见道菩萨的本地。菩萨一大阿僧衹劫修行圆满,始登初地,入见道位,相续中已有无漏的智慧和大悲心,通达法无自性,为度化流转轮回的一切众生,时时随大悲心所转,将自己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皆依普贤行愿来善加回向。从此远离凡夫位而接近佛位,并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数数欢喜,安住于此极喜地者,名初地菩萨。
辛贰(广说功德)分三: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分三: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癸叁、灭尽恶趣功德。
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由于初地菩萨获得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为相应彼之功德唯以胜义菩萨之名而称呼。《大智度论》云:得智慧分,名为菩萨。”
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分五:子壹、种姓功德;子贰、所断功德;子叁、所证功德;子肆、能力功德;子伍、增上功德。
子壹、种姓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
初地菩萨有入定的甚深智慧和出定的广大悲心,相续中具有胜义菩提心,可自在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肩负如来家业,且无有退转,因此诸多功德而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成佛。
子贰、所断功德:
断除一切三种结。
显宗中大乘道次第断障法一览表
(宁玛派自宗)
表一
大乘种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二障烦恼
加行道:压制粗的二障烦恼
见 道:第一极喜地,断二障的遍计种子
表二
小乘无学道者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所知障
加行道:压制粗分所知障。
无学道:与表一所述相同
注一:小乘无学道中已经断除一切烦恼障并已遣除了部分的所知障。
注二:种子亦称为习气,但种子和习气二者同时出现时,种子是粗分,习气是细分。
初地菩萨现量见到法界本性的同时,就断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计种子,主要断除的障碍分别有三种结,即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此三结为烦恼障的种子、生死流转的根本。
子叁、所证功德:
此菩萨持胜欢喜。
初地菩萨由于已现见一真法界的本面,预示了具足永不退转果位之佛慧,具备诸多出世不共的功德,生起不同于凡夫的殊胜的诸多无漏欢喜心。
子肆、能力功德:
亦能震动百世界。
初地菩萨以其所证功德之妙力而具有在一刹那间震动百世界的能力。
子伍、增上功德:
从地登地善上进。
修行者从凡夫位至见道位需要很大的精进和勤作,一旦登地后,增上精进就任运自成,从一地到二地、以致于佛果等地道都欢喜进取。
癸叁(灭尽恶趣功德)分二:子壹、真实;子贰、比喻说明。
子壹、真实:
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
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戒体,知取舍之处,恒时不造恶业,故灭尽恶趣之道;又现证法界本性,彻底远离凡夫异生之随业流转生死位。但以悲愿力而于轮回中利益众生。如《现证庄严论》云:“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
子贰、比喻说明:
如第八圣此亦尔。
月称菩萨引用比喻来遣除小乘中还没有获得证悟的傲慢声闻对大乘佛法产生的疑惑及邪见,因为彼等根器卑劣,不用说了悟大乘法要,就是小乘自宗的真实见解亦尚未具足,从而对大乘中宣说的空性教义无法接受,而大肆妄加诽谤,为了清除彼等邪见疑惑,月称菩萨在这里例举了小乘自宗的道地分位来说明大乘法乃真实佛语:大乘与小乘的道地分位比较相近,大乘见道位类似于小乘自宗的第八圣位。
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别义。
癸壹、真实: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此初地菩萨安住于最初的胜义菩提心,以其广大发心和对众生的悲愿,在一刹那所生的功德福德力,比起百千劫中只求自己解脱而修行的声闻(佛语生)和独觉阿罗汉的功德还要超胜,如《弥勒解脱经》中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然未久,但由生如来法王家族,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超胜一切久修梵行的声缘罗汉。”
癸贰、别义:
彼至远行慧亦胜。
有问:初地菩萨以广大的福德力超胜声缘罗汉那么到哪一地智慧才超胜声缘?答曰:菩萨到达七地(远行地时),心相续中已彻底远离一切行相的执著,真实生起了本来无生的大般若智慧,具有刹那任运出入定的慧力,因而超胜声缘罗汉。如《十地经》云:“今此菩萨第七地中,于自所行安立智故,出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事业。”
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分三:癸壹、此地增胜施度;癸贰、赞布施;癸叁、布施之分类。
癸壹、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证得极喜地时,菩萨所修十度中,以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此布施乃成就无上菩提之第一因。经云:“初地中随施内身外物,不起少分违逆施度之悭贪。”故初地菩萨非但殷重布施外物,即便布施自己的身肉亦极殷重。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其他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而可比量推知。
癸贰(赞布施)分二: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分三:丑壹、赞下劣布施;丑贰、赞菩萨布施;丑叁、如是结赞。丑壹(赞下劣布施)分二:寅壹、真实;寅贰、布施功德。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这一颂讲不仅菩萨应行布施,凡夫亦应勤行布施。因为一切众生皆欲解除饥渴疾病寒热诸苦,而希求安乐,但若无饮食、医药、衣服、房舍等诸受用具,则所求之乐,必不得生。由于…
《菩萨戒律仪论(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