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劄記第叁輯
圓因法師著述
1.念佛即是戒定慧
2.持名念佛是大總持
3.學佛最要緊是了生死
4.老老實實念佛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7.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
8.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10.念佛發願往生諸佛護行者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13.金剛經淺顯的意義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18.普勸往生
19.契機之法
20.念佛就是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22.華嚴海衆鹹求往生
23.華藏就是極樂
24.佛號是阿伽陀藥
25.念佛消業障之力極大
26.出地獄苦、惟忏悔一門
27.忏悔與淨土法門
28.勤忏消罪
29.忏悔須及時
30.誦經、禮忏
31.護生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32.殺生與放生
33.放生啓人之善心
34.殺生斷佛種性
35.戒殺放生必九品蓮臺
36.戒殺放生念佛必隨願往生
37.放生念佛可消叁世業障
38.放生功德記
39.佛性自同、殺念自空
40.施食功德
41.夢幻泡影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離道則神索
44.苦空無常
45.心清意定
46.淡泊明志
47.人性動昏、靜徹
48.心不誠不明
49.心志要苦
50.心平氣和
51.澄心
52.心如止水、學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54.待人應事
55.虛心受善
56.眼闊度宏
57.去欲胸淨
58.寡欲則寬、閑
59.果決與因循
60.知足
61.不思
62.厚德
63.毋忘恩
64.待小人宜寬
65.不愧我心
66.論人論己
67.自反
68.好事惹勞
69.占先好勝人非之
70.讓步即便宜
71.培福
72.人倫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75.檢過要細心
76.樂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79.禍福于人
80.茹素好生
81.暴殄天物則禍生
82.知足與忍辱
83.知足知止
84.自重自畏
85.危于多言
86.言人之非招禍
87.說是非乃是非人
88.靜與默
89.守口防心
90.怒是猛虎
91.欲不遏則滔天
92.嗔爲功德賊
93.人侮不動色
94.不爭止怨
95.重廉恥
96.處世以退爲尚
97.修身、養福
98.縱欲戕身
99.萬惡淫爲首
100.百善儉約百惡侈肆
101.忠信笃敬
102.勤能補拙
103.從寬及學厚
104.財大禍子孫
105.治家
106.積善爲傳家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爲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109.積陰德
110.隱行則顯名
111.心術言行正
112.行善防惡
113.惜福積德
114.善言爲良藥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116.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118.不可護短矜長
119.求理與談理
120.不知以爲知大愚
121.大才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123.聰明者之正邪
124.道德守之以謙
125.心忌滿
126.保身處世待人養心之法
127.性安和省除煩惱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130.敬與慎
131.無欲之謂聖
132.聖賢學問之功夫
133.學聖賢克己工夫
134.至誠無妄
135.進德修業要有恒
136.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于和暢
138.聖賢之道
139.看破放下
140.富貴福壽之本源
141.自責與相責
142.養德遠害之道
143.普賢菩薩警策
144.唯有業隨身
145.明日歌
146.信爲道元功德母
147.守志不二勿雜修
148.念佛治雜念
149.攝歸正念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151.記數之法
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153.境緣從心
154.不斷見思煩惱難逃六道
155.非上上根人宜專修淨土
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157.真心
158.觀心法門
159.觀心
160.觀身
161.甯可著有
162.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
163.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164.力修淨業除重業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166.心空業空
167.業由己作
168.出生死關
169.信佛是求覺悟
170.佛法貴行
171.以德者爲師
172.供佛像
173.塑佛像印經流通
174.智者通達一切
175.親近善知識
176.受戒須護戒
177.以戒爲師
178.菩薩大戒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181.教于始
182.開光
183.圓滿菩提
184.大智度論
185.普賢菩薩行願品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187.勿造惡因
188.黃梁一夢
189.清淨光明藏于一念興
190.無生心
191.多求成煩惱
192.佛性無遮
193.法性本同
194.淨土不外求
195.真修
196.心心返照
197.觀自在
198.妙性圓明
199.以真除妄
200.幻景
201.心不外求
202.今生虛度
203.佛性本同
204.動心忍性
205.心如明鏡
206.正君之福
207.般舟叁昧
208.持名念佛
序
《累我化生八千次》
《爲汝說法四九載》
大慈大悲憫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世尊出興于世來來回回八千次,殷勤說法度衆生,就是爲了讓衆生,入佛知見,離苦得樂,廣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使衆生入如來藏,惠以真實之利,實說唯說彌陀本願大海,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契機契理,隨類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雜修雜學,人雲亦雲,以多爲滿,腳踏兩條船,而不知一門深入,專一入道,自可大開圖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往往待幽冥使者到來,還在以手指月,終不得月,大集經:末法時修行,惟依念佛法門,才可以得度,了生脫死,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學,何需質疑。
尚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要人們以中道常道,專一修道,孔子爲至聖先師,他一生修學求道亦常如是之,才得以成就聖人之德,子口:“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距。”夫子志于學,就是立定志向學古聖先賢之道,專一決不因爲困境而有所改變,天命即知因果關系,耳順乃六根都通達無礙,七十見性,世法如此,佛法修學亦當如此入道,聖人都是如此進德修業,開發本性,更何況我們博具凡夫,怎可不專一入道呢?
上圓下因法師,一生專宗淨土,掩關清修卅十余載,以年屆九十高齡,弘法利土至今已十年有余,始終都以一句“阿彌陀佛”,教人老實念佛,不論來者是老少尊卑貧富,不換題目,更以持素,放生,拜八十八佛爲助行,師父他老人家,爲了讓學佛人,在叁藏十二部中直接對症下藥,將經中與淨土有關及一生修學精華,全部提綱挈領,寫成劄記,使學人不致瞎子摸象,不知所措,或人以爲都是老生常談,不入法味,那知“禅悅爲食”之意境呢?一句彌陀聖號,包含叁藏十二部,沒有功夫那能意會,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雲:“溫故而知新。”
師父一生行止,不談玄說妙,教導衆生都依據經典,及古來大德所言,“述而不作。”茅蓬劄記一、二、叁集可爲現今修學者之明燈,茅蓬有句對聯,“以戒爲師,老實念佛。”八個字看似簡單,但能有幾人能依教奉行,終身不渝,值得學佛人深深去體會,佛法難聞,中國難生,今何其有幸,已聞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讓幻化外境所轉,“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迫不憂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諸佛菩薩擁護行者。
常常有人遇到逆境,到茅蓬請示師父。師父常問來者,持淨素了沒,花素不夠圓滿,發起慈悲之心,才能消災免難、加上放生,常常都可以得到不可思議之功德,大陸四川有一殺碑:“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聞此句怎不令人心悲,天地以德澤來函養包容人與萬物,而入即從未去體會天地之德,終其一生都在殺取天地萬物乃至相殘,人常歎老天待我不分,那天地又同誰訴說不公?法華:“叁界猶如火宅。”無量壽經:“可憐愍者。”欲離六道,唯有持名念佛一途,萬修萬人去。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1.念佛即是戒定慧
蓮池大師曰:
大藏經所诠者,不過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淨業爲急務。
2.持名念佛是大總持
靈峰大師雲:
一句佛號念熟則叁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裏許;十七百部公案,向上機關,都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又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禅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滿一切功德。
3.學佛最要緊是了生死
雪廬老人言:
學佛最要緊是了生死,不了生死,將叁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有用。
4.老老實實念佛
奉勸諸位,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
《印祖法語》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古德雲:
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觀佛叁昧經雲:
“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于諸法中稱爲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爲方便究竟,故稱爲徑…
《茅蓬劄記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