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之徑。
7.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
印光大師說: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法門。
8.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疏鈔雲:“齊諸聖于片言,越叁祇于一念。”極圓極頓至簡至易,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爲無量壽經之綱宗,實亦爲一大藏之指歸也。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無量壽經雲: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念佛發願往生諸佛護行者
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衆生者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憨山大師雲: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轉貪嗔,以柔和而化強暴,以謙光而折我慢,如此則是大悲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倘欲抽減念佛以習定,則更是大錯。
《谷響集》
13.金剛經淺顯的意義
金剛經淺顯的意義~
金剛經,是指導我們要做到叁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執、法執,而又不著空的境界,同時還要我們能夠運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廣修六度萬行。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雲:“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衆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衆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印光大師法語~
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爲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華嚴經雲:“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惟有真實的智慧才選擇此法門。
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等覺菩薩,欲求圓滿佛果,尚須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
《印祖法語》
18.普勸往生
諸大菩薩普勸往生~
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贊導,普勸往生。
19.契機之法
善導大師說:“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當難出離。”所謂契機之法,自然無過于求生淨土。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這只是“依人解義,叁世佛冤。”
22.華嚴海衆鹹求往生
華嚴一經,王于叁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嚴海衆,悉證法身,鹹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嘉言錄》
23.華藏就是極樂
淨修捷要說:
“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毗盧就是彌陀,華藏就是極樂。
24.佛號是阿伽陀藥
佛號是一帖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念佛若叁心二意不肯相信服用,最高明的神醫大國手,也無可奈何。
《摘自明倫》
25.念佛消業障之力極大
念佛法門,雖爲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業障之力,極其钜大。
《印祖法語》
26.出地獄苦、惟忏悔一門
地獄衆生以苦逼,一稱佛名,得生淨土,何況現前禮敬諸佛,以同體大悲感應加庇,故其出苦之要,無越忏悔一門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1053頁》
27.忏悔與淨土法門
忏悔與淨土法門~
發露忏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忏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忏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印光大師全集》
28.勤忏消罪
勤忏消罪~
人身易失,定業難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彌天之惡,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張之際,懊悔甯有濟于事耶。
《感應篇》
29.忏悔須及時
忏悔須及時~
善根在者轉生,惡貫盈者墮獄,忏悔須及未死時,死後無著力處矣。
《草堂警句》
30.誦經、禮忏
誦經、禮忏~
誦經要體佛心,禮忏要明己過。佛心者,大慈悲是;己過者,殺業是。不行慈悲,不斷殺業,經忏雖多,功德亦少。
《雲棲法彙》
31.護生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大藏經曰:
人不殺生,愛護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長壽報。
32.殺生與放生
殺生與放生~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叁昧,是恒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靈峰宗論卷六之叁953頁》
33.放生啓人之善心
印祖雲:
放生一事,原爲啓發現未來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吃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爲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
34.殺生斷佛種性
節自憨山老人夢遊集
放生文~
生自生矣,何以放爲,又何以放生爲佛事耶。斐休有言曰: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故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以性即佛故,殺者,即爲殺佛;非曰殺佛,謂殺生者,無慈悲心,即爲斷佛種性矣。
35.戒殺放生必九品蓮臺
淨業叁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即放其生,又以法濟,令生淨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臺高步無疑矣。
《淨業良導》
36.戒殺放生念佛必隨願往生
蓮池大師曰:
我今哀告世人,普勸戒殺。更能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回,功德無量。
37.放生念佛可消叁世業障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
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聖號,或持咒,並代衆生發願,則能消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障,來世可轉生爲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38.放生功德記
放生功德記~
佛說法身非身,以衆生爲生,菩薩妙行,以度生爲行,故總萬行以六度,而首之以檀(布施)。然住相布施,如來所呵,以其物我未忘,不能平等一視,所作之功,多成有漏,如仰箭射空。固其所以,惟其離相之行,體合真空,即種種莊嚴,無踰放生功德爲最。何也,以彼胎卵濕化,蠢動蛸翹,一以佛性視之,愍其沈淪苦道,而必拯之刀砧火镬,捐靡焦腐之地。一旦出其籠系,置之飛空潛淵,優遊極樂之鄉,慈出無緣,悲非愛見,同體等觀,了無一念望報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猶如虛空,不可思議,豈非最上殊勝妙行者乎。
39.佛性自同、殺念自空
因果報應,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業有多種,以殺爲先,好生惡死,彼此皆然,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念自空。
《憨山者人夢遊集卷叁六1955 頁》
40.施食功德
施食功德~
佛說像決疑經雲:
若人于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
41.夢幻泡影
夢幻泡影,露電陽焰;
鏡像水月,幹城芭蕉。
此十種喻,爲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憨山大師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離道則神索
魚離水則身枯,心離道則神索。
44.苦空無常
欲知世味,須嘗膽;
不識人性,且看花。
45.心清意定
心清,水月現,
意定,天無雲。
46.淡泊明志
淡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
47.人性動昏、靜徹
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鑒物。
人性亦然
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徹。
48.心不誠不明
心不誠不明,性不靜不定。
精不聚不完,神不凝不逸。
《憨山大師》
49.心志要苦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
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0.心平氣和
意粗心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骈集。
51.澄心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
52.心如止水、學如流水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勿肋勿忘,爲學當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54.待人應事
青天白日以應事,霁月光風以待人。
55.虛心受善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56.眼闊度宏
眼界要闊,度量要宏。
57.去欲胸淨
觀雲天,則眼界寬;
去嗜欲,則胸懷淨。
58.寡欲則寬、閑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59.果決與因循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
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忙。
60.知足
要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閑不得閑,偷閑即閑。
61.不思
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
話休不思…
《茅蓬劄記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