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札记第三辑
圆因法师著述
1.念佛即是戒定慧
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
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
4.老老实实念佛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7.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8.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9.善恶祸福、身自当之
10.念佛发愿往生诸佛护行者
11.念佛是大心菩萨之行也
12.“无所住”乃放下一切
13.金刚经浅显的意义
14.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16.十地菩萨不离念佛
17.等觉菩萨尚须求生西方
18.普劝往生
19.契机之法
20.念佛就是定
21.学佛需身体力行
22.华严海众咸求往生
23.华藏就是极乐
24.佛号是阿伽陀药
25.念佛消业障之力极大
26.出地狱苦、惟忏悔一门
27.忏悔与净土法门
28.勤忏消罪
29.忏悔须及时
30.诵经、礼忏
31.护生放生施食得长寿报
32.杀生与放生
33.放生启人之善心
34.杀生断佛种性
35.戒杀放生必九品莲台
36.戒杀放生念佛必随愿往生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业障
38.放生功德记
39.佛性自同、杀念自空
40.施食功德
41.梦幻泡影
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离道则神索
44.苦空无常
45.心清意定
46.淡泊明志
47.人性动昏、静彻
48.心不诚不明
49.心志要苦
50.心平气和
51.澄心
52.心如止水、学如流水
53.大肚容物
54.待人应事
55.虚心受善
56.眼阔度宏
57.去欲胸净
58.寡欲则宽、闲
59.果决与因循
60.知足
61.不思
62.厚德
63.毋忘恩
64.待小人宜宽
65.不愧我心
66.论人论己
67.自反
68.好事惹劳
69.占先好胜人非之
70.让步即便宜
71.培福
72.人伦忍中全
73.责己寡过
74.改过与安心
75.检过要细心
76.乐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79.祸福于人
80.茹素好生
81.暴殄天物则祸生
82.知足与忍辱
83.知足知止
84.自重自畏
85.危于多言
86.言人之非招祸
87.说是非乃是非人
88.静与默
89.守口防心
90.怒是猛虎
91.欲不遏则滔天
92.嗔为功德贼
93.人侮不动色
94.不争止怨
95.重廉耻
96.处世以退为尚
97.修身、养福
98.纵欲戕身
99.万恶淫为首
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
101.忠信笃敬
102.勤能补拙
103.从宽及学厚
104.财大祸子孙
105.治家
106.积善为传家宝
107.莫以小善而不为
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
109.积阴德
110.隐行则显名
111.心术言行正
112.行善防恶
113.惜福积德
114.善言为良药
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
116.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
118.不可护短矜长
119.求理与谈理
120.不知以为知大愚
121.大才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123.聪明者之正邪
124.道德守之以谦
125.心忌满
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
127.性安和省除烦恼
128.临喜临怒看涵养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130.敬与慎
131.无欲之谓圣
132.圣贤学问之功夫
133.学圣贤克己工夫
134.至诚无妄
135.进德修业要有恒
136.不怕千万事
137.命生于和畅
138.圣贤之道
139.看破放下
140.富贵福寿之本源
141.自责与相责
142.养德远害之道
143.普贤菩萨警策
144.唯有业随身
145.明日歌
146.信为道元功德母
147.守志不二勿杂修
148.念佛治杂念
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151.记数之法
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153.境缘从心
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
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
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
157.真心
158.观心法门
159.观心
160.观身
161.宁可著有
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
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164.力修净业除重业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166.心空业空
167.业由己作
168.出生死关
169.信佛是求觉悟
170.佛法贵行
171.以德者为师
172.供佛像
173.塑佛像印经流通
174.智者通达一切
175.亲近善知识
176.受戒须护戒
177.以戒为师
178.菩萨大戒
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
181.教于始
182.开光
183.圆满菩提
184.大智度论
185.普贤菩萨行愿品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187.勿造恶因
188.黄梁一梦
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
190.无生心
191.多求成烦恼
192.佛性无遮
193.法性本同
194.净土不外求
195.真修
196.心心返照
197.观自在
198.妙性圆明
199.以真除妄
200.幻景
201.心不外求
202.今生虚度
203.佛性本同
204.动心忍性
205.心如明镜
206.正君之福
207.般舟三昧
208.持名念佛
序
《累我化生八千次》
《为汝说法四九载》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世尊出兴于世来来回回八千次,殷勤说法度众生,就是为了让众生,入佛知见,离苦得乐,广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使众生入如来藏,惠以真实之利,实说唯说弥陀本愿大海,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契机契理,随类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杂修杂学,人云亦云,以多为满,脚踏两条船,而不知一门深入,专一入道,自可大开图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往往待幽冥使者到来,还在以手指月,终不得月,大集经:末法时修行,惟依念佛法门,才可以得度,了生脱死,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学,何需质疑。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要人们以中道常道,专一修道,孔子为至圣先师,他一生修学求道亦常如是之,才得以成就圣人之德,子口:“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距。”夫子志于学,就是立定志向学古圣先贤之道,专一决不因为困境而有所改变,天命即知因果关系,耳顺乃六根都通达无碍,七十见性,世法如此,佛法修学亦当如此入道,圣人都是如此进德修业,开发本性,更何况我们博具凡夫,怎可不专一入道呢?
上圆下因法师,一生专宗净土,掩关清修卅十余载,以年届九十高龄,弘法利土至今已十年有余,始终都以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老实念佛,不论来者是老少尊卑贫富,不换题目,更以持素,放生,拜八十八佛为助行,师父他老人家,为了让学佛人,在三藏十二部中直接对症下药,将经中与净土有关及一生修学精华,全部提纲挈领,写成札记,使学人不致瞎子摸象,不知所措,或人以为都是老生常谈,不入法味,那知“禅悦为食”之意境呢?一句弥陀圣号,包含三藏十二部,没有功夫那能意会,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云:“温故而知新。”
师父一生行止,不谈玄说妙,教导众生都依据经典,及古来大德所言,“述而不作。”茅蓬札记一、二、三集可为现今修学者之明灯,茅蓬有句对联,“以戒为师,老实念佛。”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能有几人能依教奉行,终身不渝,值得学佛人深深去体会,佛法难闻,中国难生,今何其有幸,已闻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让幻化外境所转,“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迫不忧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佛菩萨拥护行者。
常常有人遇到逆境,到茅蓬请示师父。师父常问来者,持净素了没,花素不够圆满,发起慈悲之心,才能消灾免难、加上放生,常常都可以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大陆四川有一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闻此句怎不令人心悲,天地以德泽来函养包容人与万物,而入即从未去体会天地之德,终其一生都在杀取天地万物乃至相残,人常叹老天待我不分,那天地又同谁诉说不公?法华:“三界犹如火宅。”无量寿经:“可怜愍者。”欲离六道,唯有持名念佛一途,万修万人去。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1.念佛即是戒定慧
莲池大师曰: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
灵峰大师云:
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十七百部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满一切功德。
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
雪庐老人言:
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不了生死,将三藏十二部倒著念,会背,也没有用。
4.老老实实念佛
奉劝诸位,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印祖法语》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古德云:
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与净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
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
《茅蓬札记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