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P20

  ..續本文上一頁,不論毛筆或鉛筆,寫的字依然正整秀麗。

  這樣惜福的人,其出身如何?是出生在富貴的官家子弟,住在華麗的大屋,在生活品質中享有錦衣美食又有下人服侍,兄弟倆都是父母中的寶貝(中國人重男輕女,尤以官宦之家更甚),如此惜福豈只是難能可貴,簡直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想法師也是效法世尊出家托缽,說法利生,放棄名利,以法的精神爲依止。

  其二、所有的手劄凡提到與佛有關的,一律空一格表示恭敬,這也是書中看不到的。若從那堆泛黃的日曆紙來說,在一般人眼中只是一堆垃圾,何況只是信手隨筆寫寫,又不是做文章,更沒有出書的念頭,何必如此認真,這些寫作只是對事有感而發隨便寫寫,但是法師不但照樣恭敬叁實,更以身、口、意來恭敬[113]。過去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也曾雲:「佛法在恭敬中求。」而此老和尚更是完全的呈現出來,宛如一本活辭典。

  參考資料

  (明)釋袾宏撰,《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臺北:法光,1998。

  (清)江永(慎齋)撰,《放生殺生現報錄》,臺北:佛教出版社,1976。

  丁敏,〈當代臺灣佛教僧侶傳記研究:意義、視角與方法之省思〉,《第叁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2002),頁53—71。

  ,

  于君方,〈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于生態問題的貢獻〉,《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1990),頁137—144。

  中元村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社,1993。

  方美玲,〈佛教現代化之刍議〉,圓覺文教,第二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992),頁177—189。

  王景琳著,《中國古代僧尼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王順民,〈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8(1995.07),頁315—342。

  王順民,〈還原宗教「人文主義」的面目〉,《當代》,85(1993),頁138—140。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臺中:明倫社,1999。

  印光法師,《印祖文鈔選讀》(上冊、下冊、續編兩冊),臺中:明倫社,1999。

  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

  江燦騰,〈站在臺灣佛教變遷點上的慈航法師(一)〉,《當代》,59(1993),頁46—57。

  江燦騰,〈從道安法師興建松山寺的動機看逃難僧人的教育理想與心理適應〉,《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臺北:新文豐,1990,頁173—192。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7。

  江燦騰,《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吳汝鈞,〈《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華岡佛學學報》,8(1985),頁237—256。

  吳汝鈞,梁萬如,〈《金剛經》研究〉,《圓光佛學學報》,1(1993),頁3—48。

  李欽賢,〈從太子、天皇到高僧、武將——日本肖像畫大觀〉,《美育》99(1998),頁39—48

  沈明進,《禅境普耀》,臺北:新文豐,1995。

  宗玉撰,〈《金光明經.空品》的探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朝成,〈佛教放生與生態保育〉,《般若》,1(1995),頁66—75。

  俞朝卿,〈淨土宗祖 靈岩高僧——印光佛學思想及其曆史地位初探(上)〉,《香港佛教》,448(1997),頁3—7。

  姚麗香,〈臺灣地區光複後佛教變遷初探〉,《輔仁學志》,20(1988),頁229—249。

  洪啓嵩,黃啓霖主編,《印光文集——淨土宗的一代祖師》,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

  香光莊嚴,〈放生與保育的省思〉,《香光莊嚴期刊》,39:2(1994),頁2—4。

  翁秀芳,〈隱元禅師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一品,〈古代高僧興建譯經館(續)〉,《香港佛教》,419(1995),頁20—23。

  張一品,〈古代高僧興建譯經館〉,《香港佛教》,418(1995),頁17—19。

  符芝瑛,《傳燈》,臺北:天下文化,1994。

  許建昆,〈曆史與小說之間的轉換——試評得高僧小說四書[林淑玟〈南山大律師——道宣律師〉、吳燈山〈大冒險家——法顯大師〉、馬景賢〈風雲—奇僧——虛雲老和尚〉、陳月文〈頓悟南蠻子——六祖惠能〉],《書評》,29(1997),頁12—15。

  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996),頁99—114。

  陳啓淦著,劉建志繪,《慈悲護衆生-蓮池大師》,臺北:法鼓文化,1998。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臺北:叁民書居局,1984。

  圓因編,《防癌手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

  圓因編,《放生問答》,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

  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1981),頁57—111。

  溫金柯,〈現代禅對臺灣佛教的影響及曆史意義—建立臺灣佛教的主體性〉《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臺北:現代禅出版社,1994。

  道安長老紀念委員會編《道安長老紀念集》,臺北:松山寺,1978。

  雷久南博士,《還我健康》,臺北:琉璃光出版社出版,1995。

  劉小如、齊如,〈臺北市民衆放生行爲研究報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年刊》,7:59—64(1998—1999),頁59—62。

  蓮子,《放生感應奇迹記》,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也有CD版)

  蓮子,《放生感應的故事》,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

  蔡念生撰,《護生百講選錄》,新竹縣: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1964。

  賴永海,《唐高僧傳》,臺北:佛光經典叢書,1998。

  賴永海、張華,《宋高僧傳》,臺北:佛光經典叢書,1998。

  瞿海源,《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叁住民志宗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簡豐文發行《放生儀軌戒殺放生嘉言合刊》,臺北:佛陀教育,1990。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頁71—80。

  釋玄空編,《印光大師戒殺放生文》,臺中:青蓮出版社,1973,

  釋南亭,《南亭和尚自傳》,臺北:華嚴蓮社,1994。

  釋惠空,〈臺灣佛教的曆史性與前瞻性〉,《第叁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2002),頁19—37。

  釋惠謙,〈臺灣佛教史的治史省思〉,《第叁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2002),頁37—53。

  釋慧嚴,〈臺灣佛教史前期〉,《中華佛學學報》,8(1995),頁273—314。

  釋慧嚴,〈佛教倫理與時代潮流〉,《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1990),頁l99—210。

  釋慧嚴,〈明末清初閩臺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9(1996),頁209—242。

  附件、圓因功德會的出版書籍

  (一)、圓因功德會成立于民國80年教師節,民國82年出版38種圖書(1—21):

  《了凡四訓》《十善業道經講話》《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遺教兩要》《因果與輪回》《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四十二章經》《李炳南居士全集(九)》《念佛法要》《放生的故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自話批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解》《菩薩學處》《認識佛教》《增編阿彌陀佛的說明》《廣公上人事迹續編》《慧明法師開示》《學佛是怎麼一回事》《臨終叁大要、人生之最後》《護生的故事》《聽經劄記》

  (二)、至民國83年叁月已出版有46種圖書,該年七月又出版至52種圖書(22—41):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中陰身自救法》《生命的重建》《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李炳南老居士演講記》《受八關齋戒儀軌(附注解)》《念佛感應見聞記》《爲什麼一定要素食》《科學時代的輪回錄》《真智慧之門》《素食生食與健康》《動物美譚》《現代學者論宗教》《博士界的論辯》《虛雲和尚方便開示》《蓮池大師放生圖解》《蔬食之益》《學佛手冊》

  (叁)、至民國84年已出版有63種圖書(42—62):

  《人爲什麼應該素食》《五福臨門》《幻影》《心經略說.金剛經一滴(合刊)》《月溪法師問答錄》《可許則許.保富法》《弘一大師演講錄》《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嘉言錄》《佛陀》《佛法知見》《佛學問答》《戒殺、放生、素食、聽佛說》《改變命運的寶典(了九四訓)》《防癌、養生、長壽的秘訣》《金剛經的研究》《無量壽經玄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釋迦牟尼佛及其所說超越宇宙時空觀》《護生畫集第一集~第六集》《驚奇集》

  (四)、至民國85年已出版有71種圖書,但到民國88年已出版有81種圖書,可見有興隆之相貌(63—81):

  《一個旅行者之體悟》《了凡四訓.可許則許(合刊)》《因果可轉變》《因果選集》《肉食之過》《佛法的基本要徑(合刊)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抗癌之道》《防癌手冊》《放生問答.放生文集》《放生問答》《金山活佛神異錄》《茅蓬劄記》(共有叁集)《修行精華》《您相信轉世嗎?》《淨土法門》《詩偈.法語.警策.選錄》(上下冊)《蓮公大士淨語》《蓮池警策》《觀世音菩薩傳》《佛法的基本要徑(合刊)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您相信轉世嗎?》《一個旅行者之體悟》…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