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論▪P2

  ..續本文上一頁、(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

  頌曰: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現在宣說應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實出離心。在此宗喀巴大師爲吾等宣說了一個竅訣,即是共同四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一切佛法諸法之真實基礎。無垢光尊者之《心性休息》頌詞中已廣爲宣說,華智仁波切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亦宣說很廣。總之,若欲生起出離心者,則必須要斷除今生和來世之一切貪欲。依什麼方法才能斷除呢?

  首先應當思維具足八閑暇和十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如盲龜值轭;亦如于光滑牆壁上灑豆,難留一粒。從它的因緣、比喻、本體等各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極爲難得。

  第二思維壽命無常。于內外器情世間,甚至天主聖尊等衆之壽命均皆無常,我等諸衆生之壽命亦複如是,都是無常的本性。

  如是思維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而懇切修習後,就能生起斷除此生中一切貪欲之功德。因爲我等衆生于世間諸法,總是貪戀不棄,因此要了知諸法無常,人生非常難得可貴而再再思維修習,如是則于世間諸法自然能看破而無有興趣,並生起厭煩之心,從而徹底舍棄世間法,生大出離心。昔有弟子請問上師阿底峽尊者言:師圓寂後,我當行觀想法耶?上師答曰:觀修雖爲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徒覺師答非悅心滿意,又于師問言:則我當行講經耶?所答如前。複于師問:我當行何法爲勝?師曰:汝當依止仲敦巴善知識而行舍棄世法。于西藏貢地方,昔有一位行者在轉經繞塔,仲敦巴見彼告言:汝轉經雖有功德,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爲妙。其念道,轉經繞塔可能功德不太大,念經功德可能很大,則趣余處誦經,尊者又于彼告言:誦經雖極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太大,則當坐禅可能極妙,故趣余處坐禅,尊者又複于彼告言如前。彼行者實感無奈,遂請問仲敦巴尊者,我到底當依行何法爲勝?答曰:應修舍棄此世事法,乃最勝妙法也。是故于人生難得和壽命無常思維修習後,能斷除于叁界輪回中之一切貪欲,不僅看破人道,且于此叁界輪回悉皆看破而厭棄爲要。有人厭棄人生,欲求天界諸樂,如此等根本不究竟,並有極大過患,故當發究竟出離心爲妙。

  複次思維業果不虛者,不論是善業或惡業,凡于未受業報之前,乃至多劫亦不會空耗消盡,總有一日諸等因緣成熟時,定會感受果報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乃世尊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也。《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廣說了業的分類、本體、如何不空等教義,詳細了知則可。但總而言之,應依佛陀之教證爲主。因爲業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奧密之事,于凡夫而言,微妙不可思議,所以佛陀之經教中,對于業果的宣說也較多,如《百業經》。是故于業果當深信不疑。倘若深信因果者,則于善惡諸業自然會有取舍之念,從此會逐漸斷盡黑業之過,增上白業之德,如是所行極爲殊勝。

  複次思維輪回痛苦者:諸輪回苦海如同火宅,無少許安樂。如六道中,較好之人道,亦皆充滿了痛苦之本性。一切衆生皆被業惱束縛,受叁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著,而于輪回苦海中感受難忍極大的痛苦,如熱鍋中的螞蟻,如熱沙中魚,輾轉不息。

  如是以業果不虛和輪回痛苦等而行思維修習後,則能生起斷除貪欲後世叁界輪回等諸樂之功德。此處引上世尊之弟難陀的公案來說明亦可,因爲難陀亦爲貪著後世欲享天界諸樂而行守戒等,于世尊方便引導下,方知叁界輪回均充滿了苦性,後乃發起真實出離心,嚴持戒律修行。

  總而言之,此處說生出離心時,于叁界中何處不論今生後世,都不能貪著,是極爲殊勝。以上講了生起出離心之方便法,即是思維觀修四前行也。

  丙叁、(生出離心之量):

  頌曰: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宣說出離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維修習已後,則於叁界輪回中一切興盛之世間事法,自己心裏不會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貪戀、羨慕等,並且晝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尋求解脫生死輪回之心,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希求解脫之心念時,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實無僞的出離心。如嘎單派格西朗日塘巴,修行一生只笑過一次,彼者時時刻刻不放逸思維人生難得,輪回皆苦等,已至日間不懈,夜間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學佛者時常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否真正具足出離心很重要。

  以上第一個主要道述終。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發彼菩提心。

  丙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

  頌曰: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現在宣說于出離心的基礎上,還必須要具足菩提心,此極爲殊勝。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原因是前述之出離心,假若無有菩提心來攝持的話(即希求自己于叁界輪回中解脫,而無度化一切衆生解脫輪回的大願),如是所持執的小乘發心,雖能獲得聲聞獨覺羅漢果而解脫生死輪回,然此不能成就無上圓滿大菩提果,因爲不具最圓滿究竟殊勝安樂之根本起因故。《佛子行》中雲:最勝真實成就佛果之因,就是菩提心。若不僅願自己解脫,且願整個叁界輪回之一切衆生都能解脫生死苦海,今生或來世悉皆安樂,此乃具有殊勝菩提心之出離心,極爲善妙。華智仁波切竅訣中雲:具有菩提心者,就已具有了成就佛果之唯一根本因;若無菩提心者,則一切大乘法行俱失,雖具各種神通神變或天天面見本尊等亦無意義,或許是邪魔所引上的境相;若具菩提心者,雖未見本尊,但實際上已經具足了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之因。是故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殊勝法器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是極爲重要。《入菩薩行》中雲:“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叁界者,應善堅持菩提心,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又雲:最殊勝的無死甘露,就是菩提心。以菩提心所攝持的一切善根,都將是究竟安樂佛果之因,是故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學道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大竅訣,否則即爲人天小乘之因,非究竟也。故于聞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勝菩提心來攝持極爲重要。當作是念:我爲一切衆生解脫生死輪回而行聞思修等,若僅具如是念頭,實際上亦皆變成了無上佛果之因。按宗喀巴大師的指示:凡學佛者,首要具足出離心;于出離心所攝的基礎上,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于菩提心所攝的基礎上,要具足無二慧。這是在成就佛果之前,不可缺少的叁大根本途徑,最殊勝之竅訣。于衆生當如何修發心耶?答曰:目睹輪回衆生之一切痛苦,而生起無量的慈悲心,願彼諸衆生解脫于生死輪回等一切痛苦,是願菩提心;在願力的推動下,而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爲而救度衆生是行菩提心。一般于菩提心之首,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菩提心之前行;此前行修好後,則無僞菩提心就能隨行生起,當如理而行爲要。

  丙二、(如何發彼菩提心):

  頌曰:

  思爲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叁有中,不斷感受叁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整個叁界六道中的一切衆生,由于無明習氣導至無始以來沈溺于生死輪回之大苦海中,感受無量難忍之痛苦,彼諸衆生于此苦海中時常被四大瀑流(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沖擊。因爲每個衆生皆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必經成、住、壞、空四種過程,此四大痛苦,喻如瀑流之苦水沖擊猛勵,水生動物不得自在而受難忍痛苦;如是輪回苦海中,彼諸衆生亦複被四大瀑流之苦水波浪卷結沖激,無少許自在,受無量痛苦,亦難得解脫機會,非常可憐。

  四大瀑流還有一種解釋法,即無明瀑流、見瀑流、欲瀑流、有瀑流四種。所謂無明瀑流者:即整個叁界六道輪回中一切衆生都有俱生無明,如瀑流水不斷。見瀑流者:于末法時期,彼諸衆生充滿了斷見、常見、邪見等很多惡劣之見。欲瀑流者:彼諸衆生皆充滿欲望,貪財貪譽等等,這種貪欲喻如瀑流相續不斷。有瀑流者:彼諸衆生沈溺于叁有輪回中,以十二因緣作聯結,如同旋火輪,無始無終的旋輪流轉于生死輪回叁有的苦海中。

  不論如何解釋,總而言之,彼諸衆生都在叁有輪回中倍受苦海瀑流沖擊而無停頓之時,彼等已被難以製止的業和煩惱之繩索緊縛,並被投入于人我執、法我執的鐵網孔中(輪回的監獄裏)。

  衆生由于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無明串習所引,不僅受四大瀑流之苦,且有業力感受等苦,極爲深重的業障一現前時,是難以製止的。衆生的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以及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喻如堅硬的鐵網,難以穿破,並非短期修行能斷開,需要很長時期的精勤聞思修行積資忏罪方能斷除。亦可解釋爲:諸衆生從無始以來沈溺在生死苦海中一直隨著波浪而旋轉,感受無自在難忍之諸苦,最後由業和煩惱之繩將衆生緊密地捆縛,投進我法二執的鐵網監獄裏關閉起來,不得解脫。衆生無始無明喻如大黑暗,若從智慧方面而言,既沒有智慧之日光,亦沒有信心之月光,二光皆無,整個天空和世間都非常黑暗。如是諸衆生既無智慧,亦無信心,雖然《金剛經》及《華嚴經》皆雲“衆生皆有佛性”,余經中亦雲“衆生之迷,佛陀即覺”,其本性等無差別。然佛陀是已覺醒者,衆生是陷于迷惑者,故唯有被無明的大黑暗所蒙蔽,無法明見心之本性,猶如太陽被濃厚的烏雲遮蔽了一樣,無法現見太陽。宗喀巴大師雲:“衆生極可憐,既有生死老病等諸苦,亦有業力感受諸苦,還有無明煩惱等痛苦及我法…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