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論▪P3

  ..續本文上一頁二執諸苦”等等。寂天菩薩雲:“整個輪回衆生,如同瘋狂一般迷糊。”是故衆生不知不覺已到了如此昏迷的狀況。

  何故要爲衆生發菩提心呢?因爲衆生無始以來沒有修習善法,所以無始無終地沈溺在生死輪回的大苦海中一直感受難忍之痛苦。彼等于無邊無際之叁有大海中生而複死,死而複生,如此無始無終地旋轉,不得自在。

  龍猛菩薩雲:“每個衆生無始流轉輪回中,其生于地獄中所飲過的鐵水,若能積聚者,較四大海洋還要多,其複生于微小傍生,如螞蟻等之身肢,若能積聚者,則較須彌山還高。”《入行論》亦雲:“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余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彼諸道理,若具宿命通者乃一目了然、現量能見之事。

  何故說每個衆生曾經都作過自己的父母呢?于佛經聖教中具有很多教證之理由證明,如是了知則可。《寶鬘論》中雲:“是故諸衆生,流轉生死海,如同旋火輪,無始亦無終。”如是經常被苦苦、行苦、變苦叁根本大苦所迫害。麥彭仁波切于《智者入門》中雲:“叁界輪回中,皆有叁大苦,衆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當念已淪陷在如此境地之衆生等,曾經在作我父母之時,對我恩惠極大、格外慈愍,好衣好食,首先予我,對我情深難量;而今他們沈淪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難忍的痛苦,如今我不救度他們,誰來救度他們呢?對我有如此無限大恩的父母有情,我不能置之不理。以如是情狀于心續中反複思維已後,爲救度諸父母衆生超出叁有苦海,而于自續中發起大慈悲心和殊勝的大乘菩提心。于《佛子行》中亦如是說也。

  以上第二個主要道論述終。

  乙叁、(正見)分四:一、需證正見之理由;二、認識正見者補特伽羅;叁、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四、余述觀察究竟之見量。

  丙一、(需證正見之理由):

  頌曰: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前面已敘述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出離心是大小乘中之共同法門,菩提心即是大乘中不共同之最勝法門,亦是修證佛果之捷徑要道,再加上無二慧,這叁者是佛教中最基礎的基礎,華智仁波切于《大圓滿前行》中雲:學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論,則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樓,冰一融化,樓房即刻倒塌,如是出離心不具足,學佛亦無意義。于出離心的基礎上若不具足菩提心和無二慧,非但修學大乘無義,且于煩惱之根本亦無法斷除,因此成就佛果,必須依靠這叁種根本主因。所以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個正見,即是所謂的無二智慧。以彼理由而敘述:不論修顯教或密教,若不具足通達無我空性之實相智慧,彼者雖然修習了殊勝的出離心和菩提心,但不能斷除叁有輪回的根本。因爲欲除輪回之根,必須要斷除煩惱障;欲斷此障者,必須要通達人無我的空性智慧。若欲成就圓滿佛果者,不僅須斷除煩惱障,且于所知障亦必須同樣斷除,所以必須要證悟人我和法我的緣起空性智慧。煩惱障主要是對解脫生死輪回作障礙,障礙成就佛果之主因是所知障。因此小乘阿羅漢僅爲自己超脫生死輪回,亦需百萬精勤地修持後,方能證悟人我空性的智慧,斷除煩惱障,最後獲得阿羅漢果;何況是修行大乘者,不僅欲超脫生死輪回,而且還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則更須通達人我和法我之圓滿空性智慧,徹盡二障,方能圓成正覺果位。是故不論修顯或修密,證悟緣起性空的正見智慧特別的重要。麥彭仁波切雲:“若具足正見者,不論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會直接獲得驗相等。若不具正見者,于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心咒等,亦不會有感應,顯教中看何經論亦不得真正效益。”是故不論是顯教或密教,抉擇正見、證悟正見極爲重要。但如是所許,亦並非否定平時念佛等功德,然于證悟見的層次不同,仍有功德高下之分。因此于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依靠各種方法,應當精勤不懈地通達緣起性空的根本法要。《緣起贊》雲:“何法待緣起,彼即自性空,較此語奇妙,善說規何有?”所謂緣起者,亦即因緣;名言中顯現有,勝義中皆空,亦謂緣起。但此處所謂緣起,是指通達證悟空性而言,《入根本慧論》中所說超離四邊或八邊戲論爲是真正緣起。若具足如是智慧、出離心和菩提心,即能獲得無勤大功德而直趣佛果。所以宗大師說,雖具出離菩提心仍不足夠,還需要緣起空性的正見智慧,方能斷除輪回之根,以至直趣佛陀正等覺位。顯教依中觀正理觀察抉擇,可通達如是正見智慧。密宗則依根本上師之竅訣與加持,而通達空性正見智慧。但其中證悟見最保險最穩固無有錯處的,就是依據顯宗所闡述的教理,依次第而聞思修習,一步一步的穩行,不違空性正見。首先依正理觀察內外諸法後,抉擇爲現而無有自性等。具足如是聞思智慧,于抉擇正見過程中自己遣除懷疑,印證境界等亦很易便。密宗依靠金剛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開悟成就迅速,然修行者須具上等信根方能如是。有者不具聞思智慧,不精通教義正理,開悟亦太突然,故于修證過程中自己遣除疑難、印證境界等就會有困難,還有如是突然開悟的境界,受外境違緣的影響,容易退失等,所以應當按次第如法穩行,乃甚爲重要也。麥彭仁波切雲:“若未引上善觀察,怎能生起勝定解?若未生起勝定解,怎能滅除惡增益?若未滅除惡增益,怎能禁止惡業風?若未禁止惡業風,怎能斷除惡輪回?若未斷除惡輪回,怎能滅盡惡痛苦?”諸中下根行人,于此應深思。

  丙二、(認識正見者補特伽羅):

  頌曰: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此說佛陀所喜悅贊稱之道,即證悟緣起空性道,于佛經中經常贊稱的,亦是證悟如是道之補特伽羅,彼者乃謂真正大乘菩薩之故。設使補特伽羅于學道修行過程中,已經現見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諸法皆是緣起,通達了輪涅所攝諸法的本來無實之空性。彼亦從名言角度而言,各種不同之因,産生各種不同之果,造善業因,得生善業果,造惡業因,得生惡業果,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絲毫不昧,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善惡因果于汝仍然是有利有害,均皆毫許不虛。然從真實谛勝義而言,所執所見之一切諸境,其本體本來無者,都是大空離戲之法界,于名言中不觀察的基礎上,雖覺諸法似有,但于勝義中入根本定的角度而言,現有輪涅諸法,都是大空離戲,諸境相皆融入法界無別體性。麥彭仁波切于《定解寶燈論》中雲:“完全通達實空後,現空現于緣起性,現空何者亦不執。”如是所說,諸法本體雖然空性,但于名言中依靠緣起亦可顯現。在不觀察的基礎上,名言中因果等諸法皆有,即破無邊,于勝義中諸法無自性本空,即破有邊。未證悟空性正見之補特伽羅面前諸法皆有,于通達勝義谛之究竟智慧者面前,諸法不僅皆空,且超離一切戲論。獲得如是境界之補特伽羅,已得真法。是故若有通達名言諸法如夢如幻,無自性之有,勝義中根本皆無,此二亦是緣起性空的道理,如是通達之殊勝補特伽羅,已經入于佛陀真正所喜悅贊稱之殊勝大道。欲證悟空性者,敬順佛陀的教證,隨行往昔諸高僧大德們的理證是極爲重要。總之,佛陀所喜之勝道,即是輪涅所攝諸法,于世俗名言中現而無實有之幻相,不空;于勝義谛中諸法不僅皆空,且離一切戲論;此乃真實緣起性空之理。如是境界從根本上現前者,宗喀巴大師說彼人已趣入了佛陀之根本大道也。

  丙叁、(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分二:一、說未究竟之見量;二、說已究竟之見量。

  丁一、(說未究竟之見量):

  頌曰: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對此處觀察究竟與不究竟見之問題上,各大宗派有很大的辯論。其中最主要辯論的是甯瑪派、薩迦派于嘎單派的辯論。甯瑪派于嘎單派如是說:汝等嘎單派所許之無遮空性等觀點,並非宗喀巴大師自宗最究竟的見解,因爲宗大師爲了方便引證某些衆生的根器,而說無遮空性,是暫時建立一個不究竟的宗派,故並非宗師最究自宗觀點。如是所說,于《定解寶燈論》中有很多辯駁,薩迦派果仁巴大師亦于彼宗說了很多。由于宗大師所立暫時不究竟觀點,而引起了各大宗派如是互爲辯駁後,有些人就片面地認爲,是不是宗大師真正的自宗觀點不究竟,或宗師見解真有如是過失等懷疑。其實並非宗師自宗見解不究竟,這是根本不必的懷疑,因爲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根本不可能有這些過失,其表述最究竟見解的論著亦有很多,如《金鬘疏》和給仁達瓦的信,以及《叁主要道論》等,都是宗大師最究竟的見解。此等究竟見解實際上與甯瑪巴所許之見解等無差別,吾等甯瑪巴對宗大師少許亦不會懷疑,一刹那亦不會想其未通達中觀之見等。宗大師的一些後期著作中,雖有僅許無遮空性,但這是他爲了漸次引證衆生根器,暫時所立的一種方便道。但隨行宗大師的很多後學弟子,將宗師的暫時觀點,誤認爲是宗師自宗最究竟的見解,並著重如是的解釋,所以甯瑪巴等宗派要駁斥這些後學者的主張,而並非駁斥宗大師。應當如是理解,切莫于宗大師有何邪見等。若從宗大師最究竟的自宗見解,與甯瑪巴所許無別。當然以宗師所建立的暫時觀點,有些顯現與自宗互爲矛盾,是故應當分析清楚,暫時與究竟觀點的鑒別爲要。

  于世俗谛中,一切現相依靠緣起而成之諸法,于名言中是真實不會虛妄的。但于勝義中真實性空而言,即是超離一切所許之見。世俗中緣起現相不空與勝義中本性離許,此二正見者于何時仍見爲相違矛盾,爾時此者補特伽羅尚未通達佛陀的真實密意。有些人認爲,說因果等有,又說諸法皆空,空性中有…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