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這些所依的時候,自己生起歡喜心:真的是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當你産生這樣的歡喜心,並且由産生歡喜心所帶來信心的時候,稱爲清淨信;

  對于惡業要斷棄,對于違緣要清除,對于功德要聚集,而且對于佛的解脫功德要證悟,爲了得到證悟的緣故而生起的信心稱爲在法上的一種欲樂信。

  堅信是在修行法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信心。這種信心是這樣來的,比如已經知道輪回當中的各種苦,而且知道能逃出輪回的道路,就是自己所認識的殊勝的叁寶,對叁寶産生極大的信心,像佛寶、法寶、僧寶他們具足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你的心中對這種功德産生信賴,這種信賴是即便自己苦樂生死,任何一個環境當中,都有堅定的信念,決不退失依止叁寶,面對生和死的時候,全部以叁寶作爲自己究竟的所依和皈處的話,産生這樣的信心,就稱爲堅信或勝解信。

  具備信心的話,一切的加持都能得到;如果你不是叁心二意的話,你所做的事情都能成辦。所以說在學習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有真正的信心。信心是自己趨于善法之門。就如同想走路時需要腳,想拿東西需要手一樣,信心就是這樣的重要。

  我們在法上講到聖者七法財,這七法財當中,首先是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我們必須具足信心。信心就象珍寶一樣,如果生起這種信心的話,一切加持都能趣入,所以說信心非常重要。

  信心也有上中下叁等。加持力的大小也因爲自己的信心的等次而有了區分:有上等信心,得到上等的加持;中等信心得到中等的加持;如果你是下等的信心,只能得到下等的加持;倘若你一點信心沒有,就不可能得到加持。所以說信心是趨入加持之門,這是一切的根本。所以說如果沒有信心的話,那麼一切的加持都沒有。比如說釋迦牟尼佛面前的善星比丘,他雖然跟佛那麼多年,但是因爲他心中對佛沒有任何信心的緣故,所以根本沒有得到見了佛的那種加持。我們也是如此。如果你真正具足信心,那麼一切功德自然滋生;如果沒有信心的話,所有的善法自然會漸漸地泯滅。所以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信心的話,一切的加持都能趣入,這是不需要懷疑的。就比如說,我們在修習本尊法的時候,只要你有信心,觀想在面前虛空當中有自己的本尊或者是任何身語意的所依,只要你有信心在祈禱,那麼叁寶的加持一定能夠趣入的;如果沒有信心,即便是真正見到佛也沒有任何加持。所以說信心非常重要。

  有一個狗牙變出舍利的故事:過去在藏地有一個老太太,她兒子經商要到印度去。老太太跟她兒子說,你要到印度去,據說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希望給我帶來供養的所依。兒子答應後就到印度去了,但是卻把他老媽交代的事情全部忘掉了。他經商回來的時候,回到門口,突然想起這檔子事,覺得非常害怕,因爲老媽說過,如果你不給我捎來讓我供養的所依的話,我就死給你看。他怕他老媽出事兒,這可怎麼辦?突然間,看見旁邊有一個狗頭,靈機一動,就很迅速地把狗牙掰下了一顆,然後用哈達裏叁層外叁層裹起來,恭恭敬敬地拿給老媽說:這是佛牙,您供起來吧。老媽一看非常高興,雙手接過來供到佛堂裏。因爲她信心非常堅定和真實的緣故,最後從狗牙當中真的生出很多舍利!最終據說老太太也化光身而去。僅憑信心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功德,所以,哪能讓自己沒有信心呢

  好好産生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信心之皈依,根據發心的不同,也分成叁種:

  因爲自己擔心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當中的痛苦,爲了解脫這些痛苦,爲了讓自己獲得安樂或者生于有漏的善趣的緣故而發心皈依叁寶的話,稱爲下士道發心,也是下士的皈依。這是爲了得到自己暫時的安樂。

  如果有人特別怖畏整個輪回的苦,想到了輪回當中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的痛苦,天道當中有墮落之苦,阿修羅道中有鬥爭之苦,人當中有生老病死之苦,這些苦難是無量無邊的。想到在輪回當中任何一個地方,沒有自己留身的地方,于是對于廣大輪回産生出離心,因爲這種出離心而發起來的信心,皈依叁寶,稱爲中士道的皈依發心。

  如果要是爲了叁界六道當中所有的衆生,比如說無始無量劫輪回以來所有的衆生、以今生自己父母爲主的一切衆生都能出離難忍的輪回的緣故,那麼,我們現在發心皈依叁寶,從而願一切衆生和自己都能究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的發心是上士道的發心。

  這是發心的叁種差別。如果不是爲了一切衆生而發心,只是爲了自己,拿下士道來講,爲了自己得到暫時的安樂而發心皈依的話,即便是暫時得到了安樂,還是在輪回當中,畢竟沒有窮盡,沒有出離整個輪回之苦,等你的善果享受盡了之後,還繼續墮落到惡趣當中。因此,真正要依靠下士道想獲得究竟安樂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生起廣大的發心,不是指望自己得到解脫就滿足了,得到了聲聞、緣覺之果就覺得安逸了,解脫了,涅槃了。你想一想,一切的父母衆生都在輪回當中漂流著,如果你不去利益他們,不讓衆生究竟成佛,能夠忍心任由如母有情在苦趣中掙紮煎熬嗎?沒有這樣的發心,你也不能究竟圓成無上究竟智慧。因此,生起大乘道的發心,爲了一切等空的衆生都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緣故,發心來皈依叁寶,這種發心既是上士道的發心,也是我們應該生起的發心。正象《寶蔓論》所說,衆生有多麼多的數量,你的發心就有多麼多的數量;如果你自己的發心,窮盡這個數量的話,那麼你的智慧也就等同虛空一般。因此,發心和自己的信心應該如是地安立。

  皈依的共同的講法,就是以佛爲導師,以法爲道路,以僧伽爲助伴。自己在無欺的叁寶面前,要生起這樣的信心:從今天開始直至未來解脫之間,一切衆生皈依叁寶之前,不論産生任何生死苦樂,所有的一切,全部不指望其他地方,全部都寄望于您;不論是上生善趣,還是下墮惡趣,不論是我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除了叁寶別無寄望之處。願叁寶能攝受于我,能夠引導于我,願我能于叁寶面前得到加被,因爲叁寶加持的緣故,我能趨入解脫的彼岸。如是作意,如果這種信心堅定地生起的話,就是一般通規當中的皈依之相。

  密宗不共的皈依方法,就是叁寶的總集是上師,因此,上師也稱爲第四寶。對于上師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平素的時候,在自己行走時,要把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右肩上;自己坐下來時,觀想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受用食物時,把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喉間,把所有吃的東西化成甘露的相狀供養上師;在自己睡覺時,把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心間,這樣有認持夢幻光明的必要。自己在行住坐臥,任何一個時候,都把上師的心和自己的心相合在一起,經常來祈禱上師,這樣來修行,這是皈依弟子所應生起的信心,也是修行與上師相應的一種方法。

  現在講的支分是:皈依的學處。這當中有叁種應斷的,叁種應修的,叁種相順的。

  先說叁種應斷的:自從我們皈依叁寶之後,因爲皈依佛寶的緣故,所以不皈依一切世間神祗,比如大梵天、遍入天等等。爲什麼不皈依他們呢?因爲他們憑自己的力量還不能出離輪回。如果要想出離輪回,希望他們救度你,引導你,加持你的話,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地如願以償的結果的。所以,自己的心中一定要知道只有皈依了無欺的真實叁寶才能真正獲得解脫。所以對世間的神祗,應該是不去禮拜,不去皈依。即便是有些人暫時的皈依了神祗之後,得到了一點點的利益如飲食、衣物、財寶等,但是終究會沈溺于無邊的輪回痛苦中,因爲這是能使你産生更大的執著的緣故。所以說,只有皈依叁寶才能究竟的解脫。正象上師所講的那樣,世間的神祗連自己都困于牢獄當中,他能救誰呢?所以說,真正于無有欺诳的叁寶面前做真實的皈依,這才是應該做的事情。所以說,大家應該知道,所謂皈依就是自己舍棄一切世間神祗,去皈依佛寶。剛才講的是皈依了佛之後,不皈依外道神祗。

  現在講的是皈依法之後,不做任何惱害衆生的行爲。爲什麼呢?因爲皈依了法,是爲了讓自己希求解脫的緣故,是爲了希求安樂的緣故,而衆生都是在輪回的痛苦當中漂流不已的,這些可憐的衆生,如果自己在皈依了法之後,還繼續做惱害衆生的事,這是于學處當中相違的。因此,皈依了法之後,應該自己心中生起大悲的意樂,爲一切衆生都能獲得永久的安樂,發起殊勝的慈悲心,斷棄一切對衆生的惱害,是皈依法當中的學處。

  第叁個支分,皈依僧寶之後,不與一切外道邪衆相伴。外道邪衆,指的是與佛法不相順的這類人。比如他們說上師不真實,佛不真實,法不真實,僧寶不真實,認爲佛法是騙人的,這些人既便不是真正的外道,只要是不承認叁寶的人都會引導你拉大與叁寶的距離。因此,所有不承認叁寶真實的人,都應該遠離。有人講的是無神論,他的無神論當中說沒有佛、沒有法、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胡說的,不存在這種事情。那麼他抱著這樣的信念的時候,至少你心中是應該知道的。既然不承認叁寶,至少我們知道不應該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取舍自己修行的問題。所以說修行上應該相信佛的真實。法的真實,還有僧寶的真實。那麼,對于叁寶不承認的就應該舍離,這是皈依叁寶之後應該斷棄的一些學處。現在講的是叁種應斷的。自從我們皈依佛之後,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之後,永遠不惱害衆生有情;皈依了僧寶之後不與外道邪衆爲伴,包括作無神說不承認叁寶者,這是應斷的幾種學處。

  下面是應修的叁種學處。自從皈依佛之後,因爲對叁寶充滿了信心的緣故,哪怕是見到了零星的佛像碎片,都應該非常恭敬地把他放到自己的頂間,心中這樣想,這是佛寶,具足無量的加持。要有這樣虔誠的信心,如果能生起這樣的信心,乃至于佛像的碎片都非常恭敬的話,那麼這就是叁種應修的第一個支分;第二個支分,自從皈依法之後,對哪怕是文字的碎片…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