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叁▪P3

  ..續本文上一頁都做真實的正法想,並把它恭敬在頂間,放于淨處,恭恭敬敬地把它安置在幹淨的地方,這樣是對法的尊重;第叁個支分,皈依僧之後呢,自己應該尊重僧寶,哪怕在路上或路邊,揀到紅黃的布片,你要想這是僧寶的袈裟或者是他的衣服,這樣想的時候,生起恭敬之心,頂間頂戴或放于淨處,這是對僧寶的恭敬。

  叁種應斷的,叁種應修的,這六種已經講完了。

  現在講叁種相順的,第一個,由我們已經皈依叁寶的緣故,而叁寶具有如此功德的緣故,所以對自己的善知識上師從身口意各個方面都要非常地恭敬,這樣才行。恭敬之門當中還有很多的規矩,比如說上師的影子不能跨越,上師的坐墊不能坐,無論何時何地,對上師都要非常尊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續經上是這樣說的:如果有人跨越上師影子,就象已經開過光的佛塔被他摧毀一樣,會有這樣的過失;跨越師影的過失都是如此不可思議,要是我們對上師的身體不恭敬的話,那罪業一定是無邊的!所以要尊敬上師之身。當自己見到上師的時候,比如從上師的門外走過來的時候,輕輕扣門,而不能非常的粗魯;見到上師後要輕聲慢語向上師講,比如說您休息得好嗎?您的身體好嗎?身體健康嗎?需要幫助嗎?慢慢地來請示,而不是大聲粗語向上師叫喊,否則,就是對上師的不恭敬了。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是針對上師的話語、上師的語言所說,你對上師生起信心的時候,你要知道上師一切的語言,全部都是正法的加持。這時,你要想上師的話語和經續論所講的一切都是毫不相違的,只言片語都絕不會違逆的,不會懷疑,不會多做臆想,只是依教奉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對上師的恭敬上來說,要以叁種方式來承侍上師:上等的承侍,對上師所講的法,如理地思維,如理地修習,這是第一種最好地供養;中等的是以自己的身體來爲上師做一些服務,比如說爲上師打掃一下房間,爲上師建造房屋等等,這一切都是外的一種供養,稱之爲第二等、中等的承侍;最下等的、比較輕的,是把自己受用的福報,比如說金銀財寶等等供養上師令上師歡喜。這是叁種承侍,供養依止上師的叁種方式。當然了,最主要的是以修行來供養上師。上師所講的一切都要作意這是真正的正法,而且自己真正從內心深處絲毫不起邪見,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以上是第二個部分。

  對待上師和他的眷屬,他的弟子,做真正僧寶觀想,而且對他們非常恭敬,不做惱害,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是對上師身語意的恭敬,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些的話,就是相順分的學處了。

  如果自己沒有做到的,甚至做的一些事情使上師心中不歡喜的話,過失是非常巨大的,自己要從內心深處生起忏悔心,並且在上師面前努力做一些令上師歡喜的事情,比如說承侍、修法、供養等等方式令上師歡喜,如果這樣的話,可以使自己的罪業得到清除。

  在平常的時候,自己要生起這樣的想法:在非常炎熱的時候,一絲涼風都是上師叁寶的加持。因爲上師是叁寶的總集,密法與其他是不一樣的,密法當中上師的身是僧寶的表法;上師的語,是法寶的表法;上師的心,是佛寶的表法。這樣一來,上師就是叁寶的總集。因此說,一切加持的來源是上師。你要堅信一切善業的顯現,全部是上師給你自己的加持。如果能産生這樣信心的話,是相順分當中應該安住的律儀。所有善業和功德的顯現,全部都是叁寶加持的緣故。自己心中産生確信,而且不管任何一個時候,外界的一切顯現,都要視爲叁寶的加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把一切的顯現轉成道用,轉成對叁寶的信心的話,那麼這種加持必然能趨入。

  就比如說我們的走路,早晨起來走路的時候,觀想這是金剛薩垛對自己的加持;晚上走路的時候,觀想這是阿彌陀佛對自己的加持;往東方走想的是金剛薩垛佛在加持;往南方走,有寶生佛加持;往西方走,有阿彌陀佛加持;往北方走,有不空成就佛加持;當中有毗盧遮那佛加持等。這樣想,不論何時何地,都充滿了叁寶的加持和他對你的護佑。如果你有這樣信心的話,那麼你所想的任何事情都能任運成辦。這是對叁寶信心安置的方便。然後,在自己平素的時候要對叁寶這樣修行來增加信心:在自己行走的時候,上師在右肩上安住下來;坐時在頂間等等。觀想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把叁寶的總集,自己的根本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心間,這是很重要的。在吃飯的時候,想的是上師在自己的喉間,所吃的一切,第一口首先是要供養上師叁寶的;然後你睡覺的時候,把上師觀想在心間等等。這一切的觀想,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在平素的時候,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師叁寶對自己的加被的話,你一定能得到上師的加持。

  還有自己可以經常做一些供養,這樣做能聚集廣大福德資糧。供養的方式,除了剛才所說吃的以外,比如在平素的時候,眼睛看到的一切,覺得非常好的東西,全部都可以供養:在自己的家裏或任何一個衆人聚集的地方,有好吃的、好用的,當然可以做供養的觀想;但是如果沒有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用自己心中的觀想來供養叁寶,這也能得到廣大的福德。這是通過皈依對叁寶産生信心之後,應該修行的支分。自己要對叁寶恒時生起恭敬,經常要身恭敬做頂禮,語恭敬做祈禱,意恭敬做觀修,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于皈依,如果真正産生了堅定的皈依,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樣,如果從內心産生永不放棄叁寶的信心的話,就可以稱爲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了。

  在平素的時候,心中要這樣想,即便是碰到生命違緣的時候,也不會舍棄叁寶。要有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如果有這樣堅定信念,你皈依的戒律會非常的清淨。所以說在皈依叁寶之後,于佛産生一種敬信心,然後經常恭敬于叁寶,這是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平素見到了佛像或者類似的表法的時候,要生起信心祈禱;面對經函的時候,當想佛語的化現是經函,那麼這個時候也要産生真佛的信心。正如《涅槃經》中說的:我現在不住世,未來以文字的相狀住世。所以對文字要生起真實的恭敬,見到了經函,也要生起真佛一樣的信心。

  平素行爲當中,比如到了一個寺廟,看到了佛像,或者看到畫的佛像時說,佛像眼睛怎樣,鼻子怎樣,嘴怎樣,這不好,那不好,如果這樣想,會産生很大過失。還有對于經書,也是這個樣子,把經書放到地上,放到低處,或用手隨便亂放啊,或者用手指頭蘸唾沫翻經書等等,統統是對經書法寶不恭敬的表現,都能産生很大過失。

  因此,我們皈依叁寶之後,從內心深處要恭敬叁寶,對佛像、經書、還有僧衆一切都要生起淨相,這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一切全部都是叁寶的加持,見到一切都産生淨相、持予供養並且有恭敬之心,這是自己應該做到的皈依的學處。

  下面就是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的支分:

  自己真實皈依叁寶之後,從那個時候開始,一切的戒律就開始産生了。因爲,一切戒律的基礎是皈依。如果沒有皈依,一切戒律都不可能得到的。所以說不論你希求暫時世間的安樂也好,究竟出離輪回的安樂也好,這些的基礎絕對都是皈依。得到了皈依的戒律的時候,居士的戒律、沙彌的戒律、比丘的戒律等等,所有的戒律就都有了基礎。就象建房子,有了地基一樣。所以說我們在皈依之後,就有了戒律的功德。這種功德的産生,可以使自己于解脫道中獲得把握。

  自己從産生皈依的戒律開始,就應該經常祈禱叁寶,並且經常這樣地修行,這樣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生起很多很多的證德,還有功德的相順支分。在平素的時候,我們見到任何佛像的時候,稍微結一些緣分,都會得到加持,更何況自己能夠真實的皈依呢!

  過去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生命吧,它自己被水沖走的時候,右繞著佛塔轉了七圈,然後轉完了七圈後給淹沒了。就是因爲繞了佛塔轉了七圈的緣故,它自己都沒有想到任何事情,但是在未來終究種下了解脫的因緣。像我們現在,能夠見到了身語意的所依,並且在身語意的所依面前,真正産生淨信去祈禱的話,當然能夠産生更大的功德。這是不需要懷疑的。平素,自己要知道皈依之後,要堅住于清淨的律儀,並且經常有一個清淨的發心,來認持自己的心境。這個是大家恒時要知道的事情。

  在皈依之後,單憑皈依的力量,有漏的世間善業和無漏的出世間善業,都有了基礎。有漏的世間善業,即便是沒有刻意地追求也能得到。所以說不論是暫時和究竟的安樂,都緣于皈依的緣故,所以說皈依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是皈依功德當中的一部分。

  過去有這麼一個故事,經書上也提到過這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人,他因爲發心非常清淨的緣故,做了一個小泥塔,小泥塔當然有佛像,他把塔放到了路邊。有一天,在下雨的時候,有一個過路人,他看到小泥塔沒有任何遮擋,怕雨把塔全部澆毀了,他拿了一只鞋子扣在小泥塔上,想著千萬別讓雨淋濕了佛塔。後面又過來一個人,覺得真是罪過,怎麼在泥塔上扣一只鞋子呢?然後就把這只鞋子給甩掉了。這叁個人,因爲他們都發了一個清淨心的緣故,最終都能究竟成佛。

  就是因爲發心清淨的緣故,所以一切善行當中,最根本的就是發一個清淨心。如果是發一個清淨心的話,一切的功德自然能夠産生。

  所以說在自己平素的時候,要經常有一個清淨的發心和意樂,這是很重要的。恭敬叁寶也好,或者是自己修行法也好,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有一個清淨的發心。如果具足清淨發心,一切功德自然會聚積,一切過失自然會消融,只要單憑皈依的力量,自己過去世所積造的一切惡業都能減少或消除,一切解脫還有出世間的功德全部都能夠得到。

  以上是皈依、皈依的差別以及皈依的學處、利益。

  前行部分已全部圓滿講訖。

  叁士道

  正行叁士道的修法分:一、下士道;二、中士道;叁、上士道。

  現在講的是:一、下士道的修法:

  極…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