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要善防自己的心念。
就像《正法念住經》,還有寂天菩薩等很多都是這麼說的。比如說碰到一頭瘋象的時候,人們覺得很可怕,但是佛說:瘋象並不可怕,因爲它大不了把你的肉身殺死,但是殺死你的肉身是否會使你墮入輪回的惡趣呢?這個是不一定的;可是你碰到惡友伴的話,比瘋象更可怕。爲什麼呢?它除了把你的身體殺死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你的心沾染上貪嗔癡的各種邪見和造下惡業,這樣會使你墮入輪回的深淵中。瘋象殺你的身體和惡友伴斷你的法身慧命,這兩者相比較惡友伴更爲可怕。所以,在這些上面大家要慎重考慮。
還有像寂天菩薩所講的,與凡夫相伴自亦凡夫。一般來說,那些凡夫俗子,往往把自己的妄想和分別強加在一些事情上。他自己沒有見到諸法的真實,按照自己的想法跟人亂說;你也跟著他的話亂講,那麼自然你也成爲凡夫俗子了。這是很正常的的結果。
還有比如說,像小孩的一些行爲一樣。你給他一塊金子,說金子好的時候,小孩湊到一起,腦袋對著腦袋說:哎,這塊金子真不錯,怎麼怎麼的;如果過一會,你給他塊石頭,說金子一點也不值錢,還是這塊石頭好,小孩就說:哎,這塊石頭也不錯。高高興興地就誇贊起石頭來了。小孩就是這樣的:他們看到什麼,別人說這個好,他也覺得這個好;別人說那個好,他又覺得那個好。那麼,咱們學習佛法不要像小孩一樣盲目地聽信別人,自心一定要充滿了正見,能夠以正知正見攝持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修行一定要善自抉擇善法和惡法,區分善友惡友。惡友伴真是很可怕!因爲他說的都是你順心的話,順耳的話。你如果聽,就很容易導致你的功德喪失。比如說,你如果站在山下面,往山上扔石頭,很費勁;但從山上往下轱辘石頭,卻很省勁。也就是說,你修行善法,希求解脫的時候,需要付出非常堅定不移的努力,非常大的苦行,這樣才能獲得一些收益。
哪怕是一瞬間的修行佛法也是有收益的。我們的無比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住于有學道的時候,曾經爲求得四句偈,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應該有這樣的意樂才行。
修行正法就一定要付出艱辛,如果你要墮落輪回道,卻很容易。正像惡友伴們所說的那樣,修行佛法的時候,會把你的性命丟掉,而且又是這麼苦惱,什麼也得不到,你看不修行佛法的人卻是那麼的安逸、那麼快樂,爲什麼不去走快樂的道路,非得搞得那麼苦呢?別那麼苦、那麼累了,還是舍棄這些,尋求一些快樂的事吧!這樣聽起來多麼讓人心裏舒暢!可是這就像從山上往下滾石頭一樣,墮入輪回深淵是非常迅速的!因此,惡友伴是你們警惕當中最應該警惕的!這一點希望大家牢記在心上。
正像上面所說,惡友伴的確應該警惕。但是如果你想遠離惡友伴,並不是說開始的時候不注意,等以後注意到了再舍棄他,而是任何一件事情開始就注意。當你接觸一個人的時候,接觸一件事的時候,最初首先就應該慎重觀察一下,是不是與你自己所想的事情相違。如果真的具足惡友伴、惡知識特征的話,那麼就應該舍棄他,否則,往後不容易舍棄了。
阿底峽尊者在藏地跟他的弟子仲敦巴有一個師徒問道錄。其中就是這樣說的: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在一切的敵人當中哪個敵人最可怕?阿底峽尊者說:最可怕的是惡知識!因爲惡知識可以把你的一切善根全部摧毀,所以這是最可怕的。然後阿底峽尊者問仲敦巴:你認爲對于戒律最能摧毀的是什麼?仲敦巴回答:上師,我認爲最能摧毀比丘戒律的是女人。
他們就是這樣說的。當然,這當中所說的都是最初就要做觀察的。就拿一個比丘來講,比丘本來是出離家裏,然後是要持承于佛法的,如果起初不好好護持戒律,沒有注意到一些微細的情況的話,周圍的環境很可能給你帶來破壞戒律和毀壞律儀的這種嫌疑。就比如說,當初的時候,與女人相伴,往哪兒走,走到哪兒待著,說話做事等等都在一塊,久而久之,那種煩惱習氣就會滋生出來,當煩惱不可遏製的時候,自己就會造成讓自己很後悔的業。
正像過去祖師說的:當你見到狗的時候,那麼你離傷口不遠了。
所以說我們到狗多的地方,就需要東看西看,小心狗咬;那麼,像這樣碰到惡知識或者碰到任何違緣的時候,都是應該先做觀察的;如果不觀察,等你自己已經遭受不觀察的惡報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因爲那已經是結果了。所以說作爲出家人來講,慎重異性是非常重要的;作爲學佛的人來講,慎重惡友伴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比丘、比丘尼,本身要出離輪回的一定要護持戒律。比如說那兒有異性就不往那兒去,不和異性一起走路,如果在一個地方,也不往一塊湊、一塊兒待著,離遠一點,只要有可能會讓自己産生貪心、煩惱的環境,你都馬上斷棄。能夠這樣做到的話,就保證你不會出任何問題了。並不是說比丘、比丘尼遇到異性就是遇到惡友伴,除了異性之外,就沒有任何可以稱爲惡知識,只是對于出家人的戒律而言,就好象對于我們修行當中的惡友伴是一樣的、同義的。因此,大家都需要非常慎重才可以。
就像過去祖師們都一再強調的,如果遇到惡友伴的情況下,自己要慎重做觀察。就像見到狗一樣,離狗太近,不慎重的話,很可能被狗咬一口。離狗越近,傷口越近。所以說我們要離惡友伴遠一些,這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些戒經、大師們,都這樣介紹說:如果碰到惡友伴的時候,一定要使自己盡力躲避他;躲避他要用各種方便:首先要觀察惡知識,然後用方便離他遠一些。
就像仲敦巴,他是這樣說的:即便是碰到惡知識,你知道他是惡知識的時候,要以方便而斷棄之。
以方便斷棄,是因爲我們是學習菩薩道的人,是住于大乘道的人,所以不能看到一個人,發現他是惡知識,然後張口就說:你是惡知識,我不需要你,然後把他攆的遠遠的。如果這樣,令衆生煩惱,令衆生不愉快,都是破壞你的菩薩行徑的。因此,都要以方便善巧躲棄他。你嘴上不說,你心裏知道了,他所說的一些話,所作的一些事與法相違,我不應該聽他的話。這樣方便躲避就可以了。那麼現在我們在座的各位呢?大家一聽說今天講到惡知識了,然後下去之後,互相見了面說一、兩句話,就說你是惡知識吧,你才是惡知識,彼此之間都這樣說,這樣就不好了!
千萬要記住,在觀察惡知識這個事情上,必須以上師的教言,以自己根本上師的教言,還有依靠佛經論典當中的正法所說的來衡量,不是以自他的感覺來衡量的。
現在聽了遠離惡知識的必要有這麼多,就像過去布朵瓦格西一再講的離開惡友伴的功德。碰到惡友伴沒有真實遠離的話,給自己造成的傷害將是沒有辦法來補償的。
大家要注意,假如你在大街上看見一個人,說了兩句話沒對頭,就說這是惡知識,然後再見到一個人也說這是惡知識,搞的好象惡知識滿天下一樣。如果這樣,自己所有修行的功德都會退失,這也是沒有慈悲的標志。
釋迦牟尼佛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勿擾他心。
不惱害衆生的心才是佛子的行爲。因此,即便是碰到了惡知識,也要用方便、善巧來躲避他,不要讓他們産生煩惱。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大家了解惡知識之後,雖然說要謹慎,要非常小心,但是自己一定還要知道自己要不違于學處,用方便、善巧的方法遠離惡友伴。遠離的方式是,發現之後嘴上不說,用非常平和的方式,漸漸遠離就行了,不要去傷害別人。這個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關于遠離惡知識的講授,希望大家把這些牢牢地記在心裏,善護自己的功德。
正像以前所講的那樣,依止具信者,信心自然增;依止具悲者,悲心自然增;依止貪嗔者,貪嗔自然增。所以說,你接觸惡知識偏多的話,你的煩惱也會增長。因此,遠離惡知識是一切遠離當中最極究竟的遠離!所以,好好修行這樣的法,思維這樣的法,讓自己從內心深處遠離惡知識,並且懂得如何護持自己功德的方法。這是對大家的希望。要斷棄和惡知識的來往,視惡知識如殺父的仇人一樣遠離,而且視惡知識就像傳染病的病源一樣,自己非常慎重並且遠離,擔心惡知識的過失傳染到自己的身上。在遠離的過程中要注意善巧方便,具足悲心。如此慎重地來防護自己,這就是防護惡知識支分。
六、依止善知識支分
現在要講的是如何依止善知識、善友伴的支分。
頌詞說:
依止誰人罪咎能永盡 猶如上弦之月功德增
將此正士知識比自身 猶加愛重是爲佛子行
那麼,這裏說的依止誰人是誰呢?前一部分講的是惡知識,現在講的是沒有過患的善知識、善友伴。要依止的就是沒有過患的善知識善友伴。因爲和他們交往的緣故,善念、善行、還有律儀等等一切的善法都能逐漸增長,而且像自己聞思修的功德,各個方面的修行如皈依發心、大悲心等等,全部增長,就像上弦的月亮一樣,漸漸趨向圓滿。這樣的知識稱爲善知識,是我們的善友伴。比如說,自己金剛道友,就可以稱爲善友伴。比如說,依止自己的上師,就可以稱爲依止善知識。
那麼,依止上師善友伴的時候,最主要的功德是什麼呢?像惡友伴當中是具足能夠讓你增長貪嗔癡煩惱的,而善知識是具足讓你增長各方面聞思修的功德的,是使你的煩惱逐漸輕微並且産生解脫的功德。
這樣一來,顯而易見,善知識是我們當依的,惡知識是當舍的。應當這樣區分的。
善知識的區分,還有很多,像許多的經續當中所講的,如何出生這種善的功德呢
就像《樹嚴經》等經書上一再提到的,依止善知識的時候,自己一定要非常如理如法。《樹嚴經》上是這樣講的:如果遇到善知識的時候,不要遠離善知識,要親近依止。何以故呢?因爲善知識極難出生故,極難面見故。所以,我們一旦遇見善知識,一定要親近他,而不是見見而已。
善知識的支分是有很多的。雖然說向善的方面引導,有善的功德都可以稱爲善知識…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