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的,尤其是爲別人除去愚癡而製造智慧。
注:一般人總是希望別人愚笨,耽心自己智慧不夠。但是身爲人天師的出家人,秉持佛陀之教,希望與衆人分享智慧之法,終生努力于爲別人去愚癡,增智慧;如同白雲老禅師,他以自己數十年的修養心得,不曾歇息地爲他人化解問題,培養智慧,殷切地期待衆生都能圓具智慧。
如果,你有時間與精神爲那些毀謗,侮辱,邪惡的事而傷心,而憤怒;那麼,你爲什麼沒有時間與精神去注入知識,充實自己!
注:毀謗,侮辱,令人不平氣憤,但是想一想:既知是莫須有的毀謗,惡意的侮辱,那麼傷心憤怒徒增對自己的傷害,耗費時間和精神,也改變不了什麼;既然惡意的傷害,不能改變它,那麼何不將時間和精神投入爲自己做些有幫助的事,好好充實自己?
白雲心語 白雲老禅師著作
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卻不是今天;把握了今天,擁有昨天,錯過了今天,失去明天;即使是現在,過去,未來,亦複如是。
注:現在的這一刻,蘊含了已成爲過去的那一刻所完成的軌迹;尚未完成的此時此刻,則使得未來的下一刻不可把握!所以,現在可以確定過去,未來如何則來自于現在的行爲,因此世俗或佛法中都強調:把握了現在,就把握了過去和未來;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昨天和明天。
布施不是憐憫的施舍,亦不是同情的給予,而是仁愛之心的擴大;進展爲人溺猶己溺,他苦若自苦,怨親平等的佛菩薩行爲。
注:布施,是普遍地給與;對于這個世界上種種際遇不同,有需要卻又缺乏的人們,不以高姿態去可憐別人,而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感同身受,給與自己能力所及的幫助,不分親疏地盡一份心,期願衆生皆能離苦得樂。
談空說妙,只是逞口舌之能。故弄玄虛只是魔者的手法;倘有行者,于其中討生活的話,不異自陷旋流,落個灰頭土臉。
注:談空說妙,盡在口舌上表現道行高深,究竟,于空有多少突破?于妙真正擁有多少?故弄玄虛,總是運用伎倆編造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境界,然而,神奇的背後迷誤了多少人?畢竟,這兩者都不是腳踏實地的行徑,更不是成就覺道的方法。
莫以爲表面的動亂是不安,凡事最詭詐的往往是風平浪靜的時刻;就像是漫天的大雪紛飛,不如溶冰化雪時來得寒冷是一樣的。
注:風雨飄搖,引發不安的心;風雨前的甯靜,過得安逸自信。明朗確定的危機好化解,最險惡的卻是蟄伏蘊釀中的變數,令人防不勝防;偏偏人既不具備洞察先機的本事,又疏于防範未然,所以最後總以一句「我怎麼知道會這樣」來收拾殘局!
鼓雨钹雷,灑下的是一堆交錯的音符:可惜,那含意頗邪的劃過,不是令人驚駭的閃電,而是一些令人防不勝防的陷阱!
注:風雨大作,雷電交加,組成一幅駭人景象。但是,真正讓人心生恐懼的不是風雨雷電的本身,而是那些把握不住的未知數;是如同風雨雷電般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對自己的下一步不知將如何的茫然不知所以,那才真正令人膽顫心驚。
揚眉瞬目,是一些暗示動作。舉手投足,是一些意識行爲;于其間,禅不藏身在眉目中,也不隱匿在手足裏。
注:眉目中,手足裏,不一定有禅的蹤迹。禅的蹤迹,顯現于靜靜思考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突破的時刻。一揚眉一瞬目的暗示,引發千變萬化的思緒,當它相應于道,相關于生死的時刻,即使只是一剎那之間,禅就在那裏面。
長舌的人,要不是來自拔舌地獄,死了必亦投向拔舌地獄。
注:有些人平常習慣說些虛無不實或迷惑他人的話,並樂于四處打探消息,作爲搬弄是非的本錢;這究竟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業習所使,以致于積習難改?或是不在乎因果,所以盡情造作毫無畏懼?但是,不論如何,誰也不能否認自作須自受的道理,他的結果如何並不難以預料!
世間事,誰也無法下定論,一切的「對」與「否」,全都裁決于環境中的事實;絕對不是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個人的直覺感受!
注:論及「對」與「否」,一般人都認爲自己是「對」,別人是「否」;但是,評斷的過程中,究竟依據什麼而判斷?其標准爲何?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一味地斷論是非對錯,卻忽略了事實所呈現的利與害,那只不過是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的感受罷了。
寬恕、容忍、赤誠、真愛,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應該付出的;而且,那中間沒有任何的條件。
注: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對待,是以赤誠、真愛爲出發點,互相包容體解,彼此寬恕互諒,如同齒輪之間的互動,必須配合他人而進退,其中沒有任何的條件,不須稱斤論兩地考慮,更無法比較高下;這只是爲人應有的襟懷與本份,是那麼自然地存在人與人之間。
一個行于黑暗中的人,必然時刻甚而至分秒,都是在小心翼翼中度過,所以,那過程中並不發生能夠避免的危險!
注:黑暗中,充滿危險和詭異,必須時時提高警覺,小心翼翼地跨出每一個步履,以確定即將面臨的一刻是否安全無慮,才能避免不必要發生的危險;否則,莽撞大意之下,造成不應該發生的疏失,所謂大意失荊州,或者措手不及而喪身失命時,後悔已經來不及。
有光亮的地方用眼,陌生的地方用耳,黑暗的地方用心;但是,無論什麼地方,都應該運用你的思想,才能萬事如意,皆大歡喜!
注:光亮的地方,運用眼睛,看清眼前的一切;陌生的地方,運用耳朵,聽出端倪;黑暗的地方,運用心思,探索黑暗中的安全之道;不論是用眼,用耳或用心,更需要運用思想,才能有所判斷;唯有運用思想,才有機會展現智慧,置多險的人生于無憂之地。
大慈大悲,受苦受難;欲識菩薩,皈向苦難;欲成菩薩,承受苦難;自古至今,無有菩薩,不是于苦難中成就者!
注:走過苦難,才真正體會苦難中的滋味與痛楚;自苦難中出,所以具備超脫苦難的本錢;大慈大悲的菩薩,成就于苦難中,並衷心祈願受苦受難的有情衆生都能離苦難,得安樂,所以他感同身受地付出自己,引領他人走出苦難,拔苦給樂;爲他人分擔苦難而救苦救難。
一個喜歡搞人際關系的人,往往是最沒有人際關系的人;因爲,在他的情感深處,並沒有人際關系的份量!
注:人與人之間貴在無條件地赤誠相待,彼此間自然流露真愛,互動真情,形成善的人際關系;刻意營造人際關系的人,他周旋于人群間,特意地拉攏人們,他的用心構成一幅和諧景象,可惜他的情感深處少了一份由衷的真誠,在別人的心目中,他並不是真摯的朋友。
當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之時,産生了毅然的決定之後;縱使是錯了,也會不惜護短,而強調自己具有足夠的理由!
注:心念的起動,引發瞬間的權宜衡量,産生自我的決定;不論決定的內容是否合理,人總是堅持自我,即使事實顯示疏失,仍以無數個理由爲自己辯護,不會在心念起動之初審慎考慮,搜集他人豐富的知識經驗以爲參考;尤其是發現錯誤時,毅然改過而促使自己進步。
自我的情感(五蘊)表現,原本就是各種不同的分別意識;人,一直在分別意識中不斷的錯,不斷的悔!
注: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變化,經分別意識生起,思慮抉擇,而完成行爲結果,表現出人們理性與感性不同的自我情感;然而,各種分別意識生起時,舍了分別爲什麼?內涵爲何?人總在分別意識生起時不清不楚,思慮抉擇時糊裏糊塗,因而在莫名的分別意識中不斷錯了又悔,悔了又錯!
無論是咖啡,藥什麼的,吃的時候苦在嘴裏;可是,當你咽下了之後,想想:你會得到些什麼?而且,會有些什麼樣的感覺呢?
注: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功能傳遞酸甜苦辣冷暖溫寒的各種感受,但是,自己與這些現實中的藥或咖啡有何關系?自己究竟因它們而得到什麼?或只是樂于好的感受,厭惡自己所不喜歡的?人離不開聲色,因而必須具備智慧而判斷而抉擇,更爲了最終的饒益,去忍耐難受的過程。
神化了的事理,不是事理的本身,而是那些爲神化而造作的人;就像是月亮的故事,熱門的人物、音樂、服飾等等。
注:神話,究竟是怎麼來的?創造神話的人,其動機又是爲了什麼?人生許多心的奧秘並不難在這中間被發覺,而一旁的我們是願意盲從,或是深入探討後再決定自己的心的方向?人的世界裏,攝人耳目的很多,但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粒微塵,一個世界;一顆種子,一條生命;一句言語,一件事理;一絲意念,一種趣向;整個的宇宙人生,便是這些「一」的組合。
注:叁千大千世界是由種種的「一」集聚組合而來。每一個「一」的緣起之初,我們的行爲內涵左右它的結果,或許是善,也可能是不善;這許許多多的小環結又形成整個宇宙人生。所以每個現在值得善加思量與運作,生命的現象其實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傲慢如果做爲智者的臺基,最後必然地陷臺裂;謙虛如果做爲愚者的臺基,最後必然建起高樓大廈。
注:不論智商高低,人生曆程上,少不了的是不停地學習與提升。心態傲慢的人,自認高超、難以接納他人的指正,最後難逃失敗的結果;另一種人時時謙虛地面對人事物,放低姿態,累積成功的本錢,踏實地積沙…
《白雲小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