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白雲小語▪P4

  ..續本文上一頁成塔,最後建起高樓大廈!

  人爲盜賊,掠奪錢財;時間比盜賊更惡毒,它專門掠奪人的生命!因此,人生在世,必須把握時間。

  注:人總是這麼想:「等一下再說吧!」將生命的努力寄托于無常的下一刻;而不想想:無數個此時此刻串連成有限的生命,當不經意地失去每個現在,生命已經浪費,即使有朝一日猛然驚覺,失去的已無法挽回。不是生命太匆匆,而是應該自問:把握了沒有?又做了些什麼?

  愚癡的人到處尋找智慧,智慧的人到處搜集智慧;到處尋找的往往當面錯過;到處搜集的,結果智慧如海。

  注:佛法中說:智是一切的知識經驗,慧是將它發揮成爲有利益的力量。知識經驗,除了是自己所經曆過的,更可搜集他人的,由此發揮它強大的力量。可惜不明究理的人卻向往智慧,處處尋找智慧,不知智慧是從平常事物中來,結果只是空耗了時間。

  一滴雨,一滴露,可以滋養生命;一縷煙,一壇酒,可以喪身失命;可是,有幾人重視那一滴雨露?舍棄那一份煙酒?

  注:莫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小善或小惡,猶如滴水穿石,小小的水滴,恒遠的影響,亦如業習的滋長源自于小問題,道果的成就開始于小地方,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就是生命的內涵,曆經日積月累,小善或小惡所發揮的影響是既深且危險的!

  學佛如同吃飯,一頓不吃就會挨餓;因此,必須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爲止。

  注:吃飯,延續了人的血肉身軀;學佛,則延續人的精神慧命。只要人活著,就不可能不吃飯;如果你一心學習覺悟的道理方法,以佛陀的成就作爲標竿,那就必須日日月月搖動向前的槳,直到有一天,連這些幫助你走向覺悟的道理方法也是多余的爲止。

  如果說「道」像漫長的臺階,那麼「修行」將是耐心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工作。

  注:道,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漫長的臺階,它指引我們走向圓滿覺悟的那一端。走在這條道路上,不論看到或聽到什麼,都需要深入的認識了解;遇到了障礙,需要突破化解,如此不斷地往前,一層層的向上,直到盡頭、頂端,這就是修行的落實。

  求生,只是爭取生命的延續;奮鬥,纔是完美生命的道路;人,須要求生;卻也更須要奮鬥。

  注:人有別于花草木石,因爲人即使在極困難的環境中,仍可發揮求生的本能,克服惡劣的環境,爭取生命的延續;更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奮鬥經營出豐富璀璨且利人利己的生命內容,所以老禅師說:「生活的目的,在于發揮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在于饒益衆生的生命」。

  一個社會,一個團體,需要各形各色的組成分子;就像是一部機器,少不了每一部份或每一顆大小的螺絲釘一樣。

  注:一個角色、一種功用、一份力量,如果每一個角色都能善盡其職,那麼團體中許多不同的角色也就發揮了多重功能,並結合成難以言喻的力量;所以小人物有大潛力、小事物具大影響、小地方卻大有內涵,這並非不可思議的事。

  情緒不穩定,就像是多變的天氣,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情趣;同時,更會失去他人喜歡接近你的機會。

  注:當偶來陽光燦爛,突然又雷雨交加,那真是令人愁憂的一天,因爲誰也不願爲下一刻的突來變化而擔憂受怕;若不得已,就只好重重裝備以應付它。如果你像這樣多變的天氣,別人就只好武裝以迎接多變的你,這之間沒有歡喜,只有怨言。

  禅,簡單的說:是一種過程,于此過程中,所有的思想和表現,而完成智慧的結晶,圓滿徹然的覺悟。

  注:禅,是靜靜地思考,運用思想,結合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讓結果呈現圓融,減少缺失;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知識經驗累積,不斷配合思想的運用,深入地發覺探究,在這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缺失愈來愈少,最後呈現圓滿的覺悟、智慧的結晶。

  不是太陽遺棄地球而造成黑夜,而是地球躲著太陽編製黑夜。

  注:黑夜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是黑夜?而不是黃昏、不是晨曦、更不是燦爛的豔陽天?許多的爲什麼可曾好好的想過?還是怨天尤人,責怪太陽的不是呢?黑夜、白天之間有道理,行星、恒星之間有證明,只是我們的「我」是否願意去面對及認識!

  計算一下每天所說,有幾許是利己利人的?最喜歡發表的人,往往也是犯錯最多的人;所以,有德者說:沈默是金哩!

  注:說得出話不難,要會說話是一門學問,想說利人利己的話,靠的是修養的本錢;但意念才動,言語即出,一剎那間,能否運用思考的空間,作利人利己的言語?若不能,至少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這個時刻,保持緘默,想一想,反而于己于他都是好處呢!

  人,需要有希望,但更需要將希望變成爲事實;不然,那無異是躲在象牙塔裏做夢的人,永遠只是個希望而已!

  注:希望,可以爲我們勾畫出整個生命的藍圖,猶如偉大的建築出自于完美傑出的構圖,可是它令人期待的理想若沒有實際的工程施工,那不過是曾經做過的夢而已,畢竟它只是一張圖,不是實實在在的成果。

  充實的生命,是具有支付不盡的愛心的人;多少不安于祥和而充滿怨尤的人,他的生命中原本就是一片空虛!

  注:愛心滿懷的人,心中有自己也有別人,身處困頓的環境仍爲自己的生命奮鬥,也處處爲他人著想;但有人活在平安幸福中卻仍處處不滿于現狀,怨尤不斷,事實上他並不曾體會到平安、幸福的可貴,更不曾爲自己和別人真正著想過。

  人,可以爲知識和經驗而勞碌度日;卻不可以一生在什麼都是貧乏中而養尊處優!

  注:活到老,學到老,以一輩子的生命力累積豐富的知識經驗,如同用心在一塊地上,心血體力的付出可以造就一塊好地,種出豐碩的成果,養活自己和別人;但終日養尊處優的人,最後就像經年荒蕪、貧瘠衰竭的地,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道如逆水行舟,必須搖動精進的槳葉;不然舟倒退,道愈遠;可是,精進之訣,如細水常流,不能像山洪暴發。

  注:走在學習覺悟的道路上,像船逆著水前進,需要不間斷的步步往前,稍許停頓就會後退,所以需要「精進」;但這漫漫長路上,精進必須像細水常流,而不是山洪暴發,山洪暴發的力道雖猛,卻是短暫的,尤其是它的後遺症,往往不可收拾。

  摩天大廈,不是樓高的雄偉,而是樓基的結實;外行人往往表現于雄偉的贊歎,內行人卻從事于結實的分析。

  注:摩天大廈,創造它的人必須紮實地分析設立結構,才得以進行嚴謹空前的工程,最後完成令人仰首贊歎的結果;而欣賞結果的旁人則僅能表現歎爲觀止的喝釆,因爲從設計到完工的過程與內涵是他們難以了解的,人們的不凡成就正如同摩天大廈的創造者。

  人,是一種具有欲望而且沒有止境,長期中爲欲望而煩惱的動物。

  注:人,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就是五欲。人的欲望,永無止盡,也因爲難以達到滿足,所以感到煩惱、身心不安;既跳不出,又爲之所苦,因此佛法中告訴我們,訓練自己從多欲而少欲而清淨欲,漸漸遠離欲的藩籬,最後得以清淨自在。

  檢討自己而又誠心悔改的人,他的作爲是智者的表現;原諒自己而又處處放縱的人,他的作爲是愚者的表現。

  注:自古賢聖的成就,無非是在檢討悔改之中醞釀,讓好的更好,表現出智者的內涵,賢者的風範;但是一向不識己過、我行我素的人,則僅僅滿足了放任人生的快感;若想追求全方位的圓滿,檢討改過的工夫不只是一個基礎,也是本分!

  對一個經常擁有「自以爲是」的人,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所有的聽衆;那末,他的自以爲是也就跟著消失了!

  注:有人活在自己編織的幻境裏,陶醉于自己的好、自己的是、自己的了不起,尤其當有人願意傾聽時,這時候他更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神遊其中,仿佛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更加肯定自以爲是的一切;可是,當駐足的聽衆逐漸走遠時,夢醒了,歲月也已隨而遠去。

  蠟燭有燃亮自己,方便別人的德性;可是,有誰談及製造蠟燭的人,又有誰,想到那些爲蠟燭而助使發光的人

  注:爲別人犧牲奉獻者,總是受人歌頌,甚至名留青史;至于背後造就他的人,還有那幫助他發揮力量、利益別人的關鍵者,卻少被提及,更少有人學習。這叁者,如果少了任何一個,蠟燭就沒有發光的機會,但是我們往往忘了其中的兩個。

  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感到日子很難過,只爲自己從來不願好好過!

  注:在每一個日子裏,自己做了多少努力?尤其是在不順遂時,是否檢討自己?修正腳步?如果這一些都不曾去做,好日子是與自己無緣的;對自己所擁有的時刻不願意好好把握,心目中期待的日子即使再美好,也只是個夢!

  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比喻潔淨;卻不要忘記,蓮子的心偷偷告訴我們,欲超脫汙染,原本是很苦很苦的!

  注:愛蓮的人,欣賞它出汙泥而不染的潔淨,流露出向往清淨的心情;人不可能離開這片染汙的現實世界,想要出汙泥而不染,就得憑借修養,時時刻刻,歲歲月月,承受寸寸蛻變的苦,才能擁有超脫的自在。

  蓮藕,住汙泥而不著,比喻節操;卻不可忽視,蓮藕的…

《白雲小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思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