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偷偷告訴我們,欲活得自在,必須是強調價值的。
注:蓮花,仍需「出」汙泥而不染,但是蓮藕「住」于汙泥之中而不著。蓮藕在最難耐的環境中仍然自在十分,那是因爲它擁有能清淨的涵養,即使處于最差的環境,也不爲所染、不爲所苦,處處因清淨而自在,呈現出修爲的價值。
月亮仰仗太陽的光芒而展露自己,畢竟月亮的本身是貧乏的。
注:如果內容貧乏、腹中無物,卻又想要表現自己,就只有藉助外來的力量,如同月亮必須仰賴太陽的光芒一般;可是,您是否想過:內容貧乏的事物終究會被遺棄;內涵貧乏的人,若想仰仗他人以展露自己,又能依靠多久?
愛,不是挖空心思去奉承,而是在言行中如何發現感受的內涵,體會其間滋長情意的點點滴滴!
注: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愛,「愛人」也成了人類教育的重點。有人用一味迎合的方式來表示愛,這樣的結果,往往只是帶給對方傷害,不如在相處中默默去發現彼此感受的內涵,相互尊重包容,感受那份愛的滋長蔓延。
額心安珠,不是再來人,口中吐珠,不是真神龍;語意藏珠,才是大慈大悲的菩薩。
注:不論是再來人或是真神龍,如果他所表現的既不利人又不利己,就算他真的具有非常稀有殊勝的「樣子」,那又如何?反而,言語行爲中,處處幫助別人離開苦楚、擁有快樂,令人感懷于心的平凡人,才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
一片黃葉,毫不經意地飄落地面;一陣風雨,毫不經意的灑落人間;可是,那黃葉與風雨之間將發生些甚麼?唯有禅思!
注:禅,是靜靜地思慮,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禅,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當大自然的現象呈現眼前,或是不經意地一個動作,它意味著什麼?發現了什麼秘密?和自己有何關系?這時候,禅的思路,正綿綿密密地來回編織不離于道的成品!
思想不是機器,卻是任何機械的配件。
注:思想,找不出形態、量不出體積,但是人的正常運作卻少不了它。而且,因爲思想,人類發揮智慧,創造奇迹;因爲思想,我們看到個人的成就,也發現整個世界因而轉動不息;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的軌迹。
果樹林,不僅僅供人果實,更可以美化環境,也能供人歇涼避雨;到最後,砍伐了曬幹,還能熟食取暖!
注:佛法中談「功德叢林」,表示藉修養而成爲力量,而且這份修養之深、力量發揮之廣,期望能像叢林一般;這份功德的聚合,正如同果樹林,它給與別人多方面的幫助,並提供最迫切的需要,發揮出完全的效益。
晨起,莫要先想到一天中如何去享樂,應該小心地安排一天中于事業與前途的工作計劃;這樣,你的事業與前途才能完美和光璨。
注:如果希望一天的開始或一件事的開始有個理想的結果,那就要憑靠你對它的用心規劃;計劃,是行爲的藍本,也是完美事業的起步,如果沒有計劃、漫無目標的運作,結果必然徒費心力,也得不到付出的回響。
如果,意念中盡是計較他人的得失,而忘了自己吾日叁省的檢討,那無異是在浪費精神,扼煞時間,行爲著慢性的自殺。
注:有一種人,每天只想著別人的得失,凡事爲別人評價,卻永遠忘了評估自己,一旦涉及別人的不好,就表現一臉厭惡,心情隨而起落不定;涉及到別人好時,自己又得到什麼?他從不在別人的得失中返照自己,也不反省自身,最後只是浪費了有限的生命。
多少幫助,多少關懷,不是表現于立刻的辯白或解說;而是等待一個適宜而切合的時期!
注:關懷的心、幫助的行爲,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會被了解與接受。如果在這種情形下,急著想表達一份好意,可能適得其反;不如讓這份心,在時空距離的醞釀下,慢慢的烙印在對方的真實感受中。
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首要者是試著如何去接納別人;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從事心性上的曆煉修養。
注: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來自親身經曆,以及別人的經驗所得;至于若想發現更深層的部份,那麼認真、誠懇又謙虛的從事心性上的修養和磨煉,就是獲攫的最佳手法,因爲心性的磨煉中,蘊藏有最深刻、也最不容易被挖掘的人性秘密。
迷惑,是世俗人生的際遇中,隨著緣境運作,耽在強烈的自我意識裏。
注:處在各種環境下,人往往不自主地迷惑了。當我們緊緊抓住計較、執著不放,盡情去計較執著時,就不可能發現還有其他尚未想到的,因此陷在迷思的框框裏,怎麼也走不出來。其實,走出迷霧的關鍵就在認識、了解那一連串的計較和執著。
面對現實中的點點滴滴,倘能以道心承受;鍛之煉之,忍之舍之,何愁生死纏縛不得解脫!
注:學佛的行者,期許了生脫死的究竟,心羨一份灑脫自在,所以必須不斷累積覺悟。當他面對眼前的一切,即使是困頓難受的時刻,也將它當作磨煉,以覺悟的道理、方法而安忍、化解,曆經時空的洗煉,而終究來去自如,擁有灑脫自在。
情感,是製造問題的根源,也是維系人類關系的力量,更是完成倫常與道德的要件;自古以來,誰也不能肯定情感的好壞。
注:情感,不離于感性和理性,在這兩者的交織下,形成錯綜複雜的世界;默默凝視的眼神中、人來人往的地方、忿恨傷害的剎那、相扶相持的時刻,處處是情感的流露,但是理性和感性的表現,如何不傷害別人,也能不傷害自己
!
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確定于勞逸的踐履;但是,人的缺失,卻耽于好逸惡勞,而又期望著成功。
注:成敗的道理好了解,人的缺失若想改變,往往費盡力氣。如果期待成功,首要關鍵便是「勤」,勤于學習、勤于修正…,如果勤的精神不足,那麼就更需要勤于培養,即使其速度慢如牛步,也不能因而放棄勤的養成。
昨天不是今天,爲何回想追憶?明天爲時尚早,切莫妄想雜念!昨天已逝,明天未來,何如珍惜此刻!
注:任何一個現在,它很快就會成爲過去,也即將創造未來。「現在」,若不加以把握,當它成了過去時,追憶無益;當它成爲未來時,空洞不實,因此老禅師提醒我們:「何如珍惜此刻!」好好地把握現前所擁有的每一個當下。
太陽于人的感觸:早起,總是暖暖和和的;中午,往往惹人厭;到了黃昏,帶給人們的總離不了一聲「唉」!
注:大自然的現象,總帶給人無限感觸和遐思,喜、樂、悲、愁…,油然而生。當這些感受生起的時刻,多想一想,你將從中認識更多;除了對現實的深入了解,還發現它和你的關系,以及自然現象中給與你寶貴的人生意見。
容忍的目的是幫助對方,勸勉的主旨是付出愛心;唯獨缺少感情的言與行,才是完全的只顧收獲的自私者。
注:人與人的相處關系,需要相互包容、彼此關懷,在包容的空間裏、勸勉的期許中,令彼此都慢慢成長;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言行不饒人,結果是深刻的傷害。
精進之道,既要具備跑馬拉松的耐力,亦須擁有短跑的沖勁;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障礙,就像是跑道上排列的高、中、低欄。
注:成就道業需要精進的精神作爲動力,而「精進」,就像源遠流長的流水,攀越高山、直下斷崖、流經緩緩平原…,既要源遠流長,就得擁有突破各式障礙的耐力與沖力。否則,人生道上沖擊的過程中,障礙無數,如何行到終點處?
衷心的忍受,坦然的忏悔,安祥的承擔;如此,纔是打破自我,培育菩提,圓成道業的方法;亦所謂即是真正的修行!
注:所謂修行,是對自己的身、口、意行爲有所調整;修正缺失,好的要更好。面對缺失,若能坦然檢討,而在行爲中漸漸修正,即使是一些令人難耐的過程也衷心的忍受,而于祥和的心念中歡喜承受,這種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行動,正是圓成道業的最好方法。
人,如果有一天能夠跳出「自我」的圈子,那末,所有的無明煩惱都將離你遠去;以後的日子便是真正的常樂我淨,道地的大自在人!
注:煩惱發生的時刻,也就是計較、執著的時刻,由自己的自我來定義任何的人事物,可是卻忽略別人的自我,在這種難以放棄的堅持之下,不論走到那裏,日子都是那麼艱辛,這個世界總顯得格格不入;若想跳出自我的圈子、掙脫自我纏縛,唯有憑靠自我修養。
嘴與心的完美,不是構成于它的形態,而是在任何的時刻,笑起來像煦陽;啓合之間,是嚴父、慈母、老師等同樣的聲音語意。
注:口的言語行爲來自心的指示,由心所想,經口表達,啓合之間完全透露出說話人的心情。一般人的嘴與心,可以傷害人、或毫不相幹、或給與指引幫助,而父母和老師,不論處于任何時空,不論以何種方式表現,總是全然的愛和幫助。
一個具有高境界技藝的人,他的言行表現,就像是所擁有的技藝一般;必須要具備欣賞能力的人,才可以感覺出那份不平常。
注:不同于普通人的技藝,往往曆經平凡人未有的生命曆程,而發掘點點滴滴獨特的神奇密意,他所表現出的一言一行,因蘊含了不一樣的人生見識,若非慧眼獨具的人,難能有所察覺。
迷惑于風光的外相,承受著內在的無可奈何;就像是無際的穹蒼,有太陽、星星、月亮;更有無情的狂風暴雨…
《白雲小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