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脚,你的头脑,将会变成迟顿。
注:处在凡事讲究便利的尖端科学时代,人的手脚功能及思考反应已随着对尖端科技的过份依赖而渐失功能,渐显迟顿。尤其是只想享用他人的智慧结晶,以图舒适便利的人,丝毫不在意自己原来所具备的本能,他的身体及头脑将会退化得更加快速。
居安思危,居危冷静;人生的路途坎坷,必须凡事思考,方能平安前进。
注:人生道上,有种种难以把握的际遇,只是不知何时即会遭遇。所以,应变之道就在平常时多方考虑可能发生的危机与缺失,藉由事先设想周密而降低危险发生的机会;遭逢危险的时刻,冷静思考,沈着应对,于冷静沈着中,化险为夷。
有太多的时间去羡慕别人,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时间去培植所羡慕的?
注:羡慕别人所有,那是因为自己未能拥有。然而,光是羡慕别人并不能有所增长,即使是羡慕一辈子,也只是羡慕而已,不如及时付诸行动培养自己所羡慕的,假以时日,则能拥有令人所羡慕的。
救济,只是盲目的付出;教导,纔是有效的帮助;施舍,颇具怜悯的冲动;唯有无畏的牺牲,于他人的饶益而言,完备了绝对的奉献。
注:救济,只是一时的帮助;教导,才是给予自立的本钱;施舍,是情感的触动;无畏的牺牲,带给他人深远的绝对利益。施舍或救济,是否真正帮助了他人?若配合适当的方式、持久的精神,帮助他人得以突破困境,培养自立更生的能力,则是长久
的扶持,真实的饶益。
当你今天纔发现昨天的错,那末,你的今天已经被浪费了;如果,适时警觉今天的错,那末,明天必然是属于你的。
注:人,因为知错,所以能改。既然免不了犯错,那么及时觉悟,就是唯一的弥补之道,也是令成长过程缩短时空的最佳方法。时时自我返照检讨,不断修正改过,否则,当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仍然依旧,那就错失了许多认识自我,导偏为正的好机会。
帮助别人是本份,被帮助的人,有受与不受的权利;因此,与其勉强而造成双方都感委屈的后果,不如冷静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
注:人往往因为一厢情愿的好意,认为是帮助他人,为他人好,却忘了对方也有不接受好意的权利,因此,无形中造成强求,别人既感受不到好处,且倍感负担,自己也因而十分委屈。所以,有心帮助别人,为达真实效益,不如先行了解对方的需要,
自己的能力。
人的真理是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理是什么?是好好的活着!活着又为什么?权利和义务!
注:老禅师说:「生命的意义,在发挥生活的价值;生活的价值在饶益众生的生命。」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他的一生中可以发挥无限大的生命价值;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他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利益许多的生命,完成许多意义非凡的事,这之中,有权利,有义务。
一个完美的人,不是「身」的健丽,「口」的甜蜜,而是「意」的高雅和洁净;而意的完美,是来自每一颗健康而善良的心!
注:「身」的健丽,令人产生向往和遐思;「口」的甜蜜,令人心神迷乱;「意」的高雅和洁净,则因为它源自于健康善良的心,所以,「意」之所及,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体恤,它所引发的行为,是属于利己利他的。
机会的诠释:机是时空的认识和了解,会是修养和学行的投资;所谓契机与会,便完成了命运的自我主宰。
注:机会,不是伴随运气而有;而是随时随地,把握当下对时空环境的认识与了解,透彻其脉动取向,再加上自己专修素养条件,取得可靠的筹码,于是主导了运气,完成了命运的自我主宰。
佛之一字,于法典中有时是如来之名,有时是觉悟之义;研经究教的佛弟子,如果不能辨别二者的涵意,那将永远不能接近佛陀的思想。
注:三藏十二部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引导后学行者接近佛陀思想,可是,一旦把握不住,便无法契入如来法义。如同一个「佛」字,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涵意,这之间,若非凭借着深厚的佛法修养或善知识的引导,结果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细雨绵绵,大雨淋漓,暴雨横飞;有的令人烦恼,有的令人喜悦,有的令人焦急;可见天公也不免为难,如何使得皆大欢喜!
注:纵使是具有千变万化能力的天,也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好恶。人以自我意识表现要求,其喜好没有标准,所以众人意见聚集时,难的是如水乳融合;少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虚怀若谷地广纳真言;以至不能把原有的烦恼突破化解,表现最是圆满的修养功德。
开花结果的时刻,曾经是从耕耘,下种,施肥,灌溉;以及无数心思和血汗,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成。
注:看到丰硕成果的呈现,同时需要认识它在完成前的逐一过程与行为付出。其中必然具有因与缘、因与果的关系。开花结果之前,下种是一切的开始,而后仍需完整的缘,也就是付出辛勤,突破困难,历经岁月中的辛劳,才有机会看得到开花结果的丰收。
禅法之妙,在于五蕴中想蕴的延长,于诸法静虑之磨炼,以达本能反应于一剎那的完美;然后表现的结果,内里没有些许自我的成份。
注:静虑的修养,在于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完成过程中的想蕴,加大其距离,静静思虑,精密思量,凭借修养而能于一剎那间的反应,突破自我,呈现圆满,表现无有缺失,全然利乐的结果。
强调自我的人,往往也是最为自私的人;因为,他抹煞了别人的存在,否定了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注:强调自我的人,一切只看到自己,强调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感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希望别人事事符合自己的想法,更甚于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或将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快乐上,完全不在乎别人也有自我,也有感受,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名利和权势,就像是奎宁丸;有甜甜的糖衣,有奇应的特效;但是,那内里毕竟是苦的!
注:追名求利,争权夺势,纵然费心劳苦或往往遍体鳞伤,但仍有无以数计的人宁愿沈浮其中,为的是叱咤风云的快感,呼风唤雨的得意,虽明知为达目的而伤害别人,有违人所应有的原则;但是,人的业习难改,有谁静静地想过:为的是什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于事理之疑,思想才能突破,于所疑之境,发明才是要务;疑思之余,禅行者方成静虑之功,是谓有得悟之机也!
注:禅行者,不分昼夜精进于静静思虑的修养,于事理之法,务期通畅无有滞碍。凡有疑虑之处,必然运用思想,经认识探究直至发现隐覆的秘密,事理之间纔能明朗清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亦如竹节之间,节节打通,其突破的时刻,也就是醒悟之时,表现出修养的力量。
如果,当别人数落你的过失,所引发的感受是委屈的时候;那么,充份证明你是一个忽略修养的人,一直过着甘愿迷失的日子。
注:平常从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夜来不曾检讨自己的心念,这样的人,他的日子是日复一日之后,对自己仍然陌生,于自己的好或不好,毫无所知;如果有一天面对别人指责他的缺失时,他必然感到委屈、诧异、以及莫名的难以接受。
认真修学的人,无论时地,都在观察事理的变化和作用;从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是与道相应的,与生死有关连的。
注:珍惜有限的生命,精进于修养的人,他把握随时随地不断学习的机会,在任何所见所闻之中,以「读」的方式,认知事理的因缘和因果,发现微妙的道理,从中识取与道相应,与生死有关的,返照于自我,察觉细微的意念变化。
太多理想的人,往往为理想失去了自己;甚至手忙脚乱之余,结果一无是处!
注:人想做的事,必须是人的能力可以达得到的。否则,就算是雄心大志加上权谋才略,太多的理想,一阵手忙脚乱之后,耗尽心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最后落得什么都不是,连自己也走了样,所得到的是一连串的失望。
屈于辱,屈于妒,屈于毁,以至屈于理,屈于他人强烈的自我;但都得屈而后伸,莫成为牺牲下的耻与怜的承受者。
注:面对他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硬的行为,一时的忍受委曲之后,如果不能改变别人,那么,不如好好地表现自己;否则,自始至终在别人的任意糟蹋下过日子,结果只是徒增他人的快意,而自己却是个承受无尽屈辱的可怜虫。
生命的旅程中,千万不要被现实轻易击倒;必须了解北方的冬天,永远是冰天雪地的酷寒!
注:顺境时,总被人认为理所当然;逆境时,往往难以面对。面对现实的残酷,唯有从现实中认识,了解,并且有所发现,才能具备坦然面对的本钱,而不畏于现实,不因残酷的环境而丧志,否则北方的天寒地冻时刻,又该如何生存呢?
所谓佛法,就是发挥智慧,表现于事理的融洽,环境的适应,问题的处理;完成于彻底的觉悟,以臻究竟圆满的结果。
注:佛,具有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在任何时空之下,于一切事理都能从中凸显觉悟,表现智慧,即使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也能适时适地处理问题,而达到圆满的结果;所以学佛,也就是学习智慧,突破一层层的缺失,最后达到究竟圆满。
当一个耽心别人与他具有同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向别人推销智…
《白云小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