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小语
白云老禅师著作
人生,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价值,从价值中发现得失;然后,老了,纔能拥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
注:有限的生命中,如果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就不能任由日子平白轻松地过去。日常生活中凡事用心体会,从中寻找价值,显现出生命的意义;而且不断由寻找价值中探究得失,逐渐累积出丰富且精湛的知识经验。
蜡烛有燃完的时候,电灯有断电的时候,油灯有油尽的时候;唯独佛菩萨的愿,是永远的行舍而无穷尽。
注:有形的物质体,它的生命历程是「成住坏空」;无形的精神世界,仍然不离于「生住异灭」的过程,它们历经时空,最后必然终结。只有唯一的——佛菩萨的愿,却是只有「生」,没有「灭」的时刻,对众生的慈悲、喜舍,更是行无止尽。
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仅是脚步要稳,而且还要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就像是行于高空,表演走钢索的人。
注:这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一步履的跨出,必须靠自己的审慎判断,因为下一步的结果,好坏全由自己承担。如果一个不小心,听不清楚、看不透彻,以致糊涂地跨出危险的脚步,那后果可能是毕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不伤害别人,就是修行;能帮助别人,就是菩萨;大乘佛法下的修学行者,必须如此的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注:大乘佛法下的修学行者,凡事不以自己作唯一考量、为最终目标,而是面对人与事时,保护自己,不伤害别人。当自己得到利益,仍希望与他人分享利益;而且于修学佛法中得到成就,更愿提供自己的知识经验帮助别人一同行于菩提大道上。
戒的维护,像世人遵守法律;定的修养,像世人培育品德;慧的发挥,则不只是世智聪明而已,必须圆成般若波罗蜜法的实性。
注:戒定慧,明白说出修养的方针,告诉我们于身口意如何修正错误。平时在有机会侵犯的情形下因戒的遵守而能不侵犯;在可能乱的环境下因定的修养而能不乱;在可能迷惑的时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转化为慧的力量,引导自己走出迷惑而到达觉悟的彼岸。
身业可以仰赖戒律维护,口业可以抑制少言少语;意业的把持,则如管束猿马,欲想使其安静,必须拥有无限的智慧三昧。
注:外在的表现,可以凭靠规矩的束缚而达到控制的效果;内在的意念却似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把握不住。如果想要使它安静而有尺度,那么就必须仰赖修养,修养出无限智慧,发挥定的力量。
能知别人三分,知道自己几分?唯有面对事实之时,方始发现一分也无!
注:街头巷尾不乏有为他人称斤论两、品头论足的人,但是有谁记得掂掂自己的份量?评论别人容易,可是尽在别人身上下工夫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费了再多的时间,有朝一日当自己必须拿出实力时,才发现原来连别人都不如,这时候却为时已晚!
检讨悔改,不是现在的得失,而是昨日的事实;尤其是,多少意料之外的缺失。
注:检讨悔改,是让生命去芜存精的最佳方法。检讨悔改的方向,并非在现在的得失上计较,而是对于已经成为事实的行为,认识优劣点,作为修养的参考,尤其是那些自己从未警觉的缺失,更提供了认识自我本来面目的绝佳机会。
不要尽顾别人说些什么,必须深察自家会些什么!闭起门来夜郎自大,面对行家哑口无言;试想看,别人可能会说一些什么?
注:遭受言语诋毁时,别只是气愤难过,应该检讨反省;受到别人称赞时,想想自己真是那么好吗?想一想!认识自己!否则,活在假想假相之中,那是个跟随别人言语而喜怒的人生,如同泡沫般不堪一击。
恻隐之心,来自如同身受的诚恳,怜悯之意,总以为自己优越一些;唯有二者调和,纔不会导致有人拒绝同情。
注:帮助别人,是因为他的处境令人感同身受,现实情况的确需要帮助;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的条件许可,所以拥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如果施与受之间能够作这样的认识,便能真正发挥功德力量,达到实质的效益。
如果道与人有距离,道只是行云流水,并未舍弃人;但是,人与道不相应行时,则像是身怀珍宝的贫病者,须有智慧的人予以启示。
注:道,是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指出一条朝向圆满觉悟的道路。不识「道」的人固然可惜,一旦机缘来到,仍有机会能够行于觉悟之道上。但是,已在学习中,可惜频频与道错身而过的人,就像老禅师所形容:口袋藏有钻石,却因不知运用而贫穷,他需要的则是智慧的开启。
修学佛陀教法的行者,不是依赖佛法而迷信,而是仰仗佛法得觉悟;所谓佛法,原本就是觉悟之法!
注:佛法的尊贵处,不是精神的寄托,更不是神通广大的表现;佛法,从最平实的生活中,发现真实的道理,经过确实的修养历程,凭借自己的努力,直到完全突破自我,这之间正是一连串的觉悟。
佛陀住世时,依人不依法;佛陀入灭后,依法不依人;今人学佛,莫叹去佛时遥,应当庆幸现前,我们拥有庄严而完美的法宝。
注:佛陀住世的时代,渴望像佛陀一般圆满觉悟的人,以亲近佛陀,学习他的一言一行为「学佛之道」;现今追求圆满觉悟的行者,虽然不再跟随佛陀左右,然而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留下完整浩瀚的法宝,仍然明确指引我们——如何走向觉悟之道。
人,如果一味地炫耀自己的优点,忘了自己的缺点;那末,此人的前途事业,必定毁于自己忽略了的缺点之上。
注:前途,满布危机和竞争;人需要发挥优点,同时更要修正缺点,否则,危机势必难以克服,竞争之下无法取胜,因为前途事业的无限宽广需要条件,让缺点的认识改进作为成功的垫脚石,也就是善用自己的优点并改善自己的缺点。
培养一个非常的人,荷担非常的事业,必须运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圆成非常的结果;也就是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贡献无穷饶益的功德。
注:想要荷担起不平凡的事业,必须承受得起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做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也可以说必须拥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这些条件的具备,来自于非常手段的培养训练,经由这样的过程,造就出堪负重任的人才,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疾病是健康的破坏者,小人是君子的毁损者;但是,健康经得起考验,疾病也是无可奈何!同样,君子有其实力,小人永远只是小人!
注:恶意的对人毁损或对事破坏,只是一时得逞。事实真相总在实力的持续下完全表露无遗。所以,唯有真正具有货真价实的实力者,才能走得久远;不论外在环境顺逆与否,都是那么坦荡,经得起考验。
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就是培养自己的才智;能够把握现前的教训,就是修学未来的成功;能够肯定已有的自己,就是创造可靠的将来。
注:丰富的人生资粮,如果藉由别人的知识经验学习而来,那是最快且最安全的方式;其次是经由已经发生的错误中学习,记取教训,指向成功。可靠的将来,是由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点滴培养,累积成足以肯定的内涵及成就。
近智慧之亲,共觉悟之友;与大雄佛陀同一愿,与天地万物同一体;行无缘慈悲,舍染着贪欲,方是大乘教下的学佛行者。
注:大乘教下的学佛行者,亲近共习觉悟的善知识,秉持佛陀所教,清净业行造作;对于他人,则如煦阳亲抚大地般,无有分别地竭力帮助众生,期愿自己与天下有情生命皆能共行于菩提大道之上,共证如佛陀般的圆满觉悟。
机智反应是理解力的评估,考试测验是机智反应的肯定;但是,评估与肯定所得,并不能确定人生里程碑上,记载是成功或失败。
注:许多历史上记载的荣誉者,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尽藐视;多少被高捧看好的明日之星,结果失落众人的期待。成功并不等于机智、好评或金榜题名,成功是人于一生中,以他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努力完成;成绩,其中并发挥了利益价值。
忍,不是畏缩,也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问题,欢欢喜喜的去承受,小心翼翼的去处理。
注: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刻,需要沈住气,冷静面对问题,细心了解问题,并小心翼翼的予以化解,让缺失与伤害减到最小。在这过程中,唯有欢喜承受其难耐的过程,才能心平气和地化解问题,达到「安忍」之效。
学佛的要诀,除了多看,多听,多问之外;必须以智慧处理问题,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以圆满觉悟作为标的。
注:为了不偏离佛陀教法,多看,多听,多问可以帮助学佛行者多所比较,判辨方向,发现适合自己的路;现实生活中则发挥知识经验的力量,作为处理问题的资粮;灵活运用佛陀之教,方便接引他人行于觉悟之道,离苦得乐;并以圆满觉悟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
现实的生活体验,是帮助你去认识彼此,了解事理,发现知识中的知识。
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生活中用心体会观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与别人,发现从不曾留意过的事实;可以说,知识、道理配合现实因素的融和,将结合成最具体且受用的知识,而且它不是但读万卷书即能获得的宝贵人生经验。
如果你是来自暖室,处此尖端科学的时代,必须不为机械所迷惑;否则,你的手,你…
《白云小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