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白雲小語

  白雲小語

  白雲老禅師著作

  人生,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價值,從價值中發現得失;然後,老了,纔能擁有許許多多的爲什麼?

  注:有限的生命中,如果想擁有豐富的內涵,就不能任由日子平白輕松地過去。日常生活中凡事用心體會,從中尋找價值,顯現出生命的意義;而且不斷由尋找價值中探究得失,逐漸累積出豐富且精湛的知識經驗。

  蠟燭有燃完的時候,電燈有斷電的時候,油燈有油盡的時候;唯獨佛菩薩的願,是永遠的行舍而無窮盡。

  注:有形的物質體,它的生命曆程是「成住壞空」;無形的精神世界,仍然不離于「生住異滅」的過程,它們曆經時空,最後必然終結。只有唯一的——佛菩薩的願,卻是只有「生」,沒有「滅」的時刻,對衆生的慈悲、喜舍,更是行無止盡。

  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僅是腳步要穩,而且還要耳聰目明,頭腦清醒;就像是行于高空,表演走鋼索的人。

  注:這是一個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世界,每一步履的跨出,必須靠自己的審慎判斷,因爲下一步的結果,好壞全由自己承擔。如果一個不小心,聽不清楚、看不透徹,以致糊塗地跨出危險的腳步,那後果可能是畢生難以彌補的遺憾。

  不傷害別人,就是修行;能幫助別人,就是菩薩;大乘佛法下的修學行者,必須如此的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注:大乘佛法下的修學行者,凡事不以自己作唯一考量、爲最終目標,而是面對人與事時,保護自己,不傷害別人。當自己得到利益,仍希望與他人分享利益;而且于修學佛法中得到成就,更願提供自己的知識經驗幫助別人一同行于菩提大道上。

  戒的維護,像世人遵守法律;定的修養,像世人培育品德;慧的發揮,則不只是世智聰明而已,必須圓成般若波羅蜜法的實性。

  注:戒定慧,明白說出修養的方針,告訴我們于身口意如何修正錯誤。平時在有機會侵犯的情形下因戒的遵守而能不侵犯;在可能亂的環境下因定的修養而能不亂;在可能迷惑的時刻,以豐富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轉化爲慧的力量,引導自己走出迷惑而到達覺悟的彼岸。

  身業可以仰賴戒律維護,口業可以抑製少言少語;意業的把持,則如管束猿馬,欲想使其安靜,必須擁有無限的智慧叁昧。

  注:外在的表現,可以憑靠規矩的束縛而達到控製的效果;內在的意念卻似脫缰的野馬,怎麼也把握不住。如果想要使它安靜而有尺度,那麼就必須仰賴修養,修養出無限智慧,發揮定的力量。

  能知別人叁分,知道自己幾分?唯有面對事實之時,方始發現一分也無!

  注:街頭巷尾不乏有爲他人稱斤論兩、品頭論足的人,但是有誰記得掂掂自己的份量?評論別人容易,可是盡在別人身上下工夫究竟對自己有什麼幫助?費了再多的時間,有朝一日當自己必須拿出實力時,才發現原來連別人都不如,這時候卻爲時已晚!

  檢討悔改,不是現在的得失,而是昨日的事實;尤其是,多少意料之外的缺失。

  注:檢討悔改,是讓生命去蕪存精的最佳方法。檢討悔改的方向,並非在現在的得失上計較,而是對于已經成爲事實的行爲,認識優劣點,作爲修養的參考,尤其是那些自己從未警覺的缺失,更提供了認識自我本來面目的絕佳機會。

  不要盡顧別人說些什麼,必須深察自家會些什麼!閉起門來夜郎自大,面對行家啞口無言;試想看,別人可能會說一些什麼?

  注:遭受言語诋毀時,別只是氣憤難過,應該檢討反省;受到別人稱贊時,想想自己真是那麼好嗎?想一想!認識自己!否則,活在假想假相之中,那是個跟隨別人言語而喜怒的人生,如同泡沫般不堪一擊。

  恻隱之心,來自如同身受的誠懇,憐憫之意,總以爲自己優越一些;唯有二者調和,纔不會導致有人拒絕同情。

  注:幫助別人,是因爲他的處境令人感同身受,現實情況的確需要幫助;另一方面也因爲自己的條件許可,所以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如果施與受之間能夠作這樣的認識,便能真正發揮功德力量,達到實質的效益。

  如果道與人有距離,道只是行雲流水,並未舍棄人;但是,人與道不相應行時,則像是身懷珍寶的貧病者,須有智慧的人予以啓示。

  注:道,是正確的道理和方法,指出一條朝向圓滿覺悟的道路。不識「道」的人固然可惜,一旦機緣來到,仍有機會能夠行于覺悟之道上。但是,已在學習中,可惜頻頻與道錯身而過的人,就像老禅師所形容:口袋藏有鑽石,卻因不知運用而貧窮,他需要的則是智慧的開啓。

  修學佛陀教法的行者,不是依賴佛法而迷信,而是仰仗佛法得覺悟;所謂佛法,原本就是覺悟之法!

  注:佛法的尊貴處,不是精神的寄托,更不是神通廣大的表現;佛法,從最平實的生活中,發現真實的道理,經過確實的修養曆程,憑借自己的努力,直到完全突破自我,這之間正是一連串的覺悟。

  佛陀住世時,依人不依法;佛陀入滅後,依法不依人;今人學佛,莫歎去佛時遙,應當慶幸現前,我們擁有莊嚴而完美的法寶。

  注:佛陀住世的時代,渴望像佛陀一般圓滿覺悟的人,以親近佛陀,學習他的一言一行爲「學佛之道」;現今追求圓滿覺悟的行者,雖然不再跟隨佛陀左右,然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留下完整浩瀚的法寶,仍然明確指引我們——如何走向覺悟之道。

  人,如果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優點,忘了自己的缺點;那末,此人的前途事業,必定毀于自己忽略了的缺點之上。

  注:前途,滿布危機和競爭;人需要發揮優點,同時更要修正缺點,否則,危機勢必難以克服,競爭之下無法取勝,因爲前途事業的無限寬廣需要條件,讓缺點的認識改進作爲成功的墊腳石,也就是善用自己的優點並改善自己的缺點。

  培養一個非常的人,荷擔非常的事業,必須運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圓成非常的結果;也就是對于無量無邊的衆生,貢獻無窮饒益的功德。

  注:想要荷擔起不平凡的事業,必須承受得起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做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也可以說必須擁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這些條件的具備,來自于非常手段的培養訓練,經由這樣的過程,造就出堪負重任的人才,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

  疾病是健康的破壞者,小人是君子的毀損者;但是,健康經得起考驗,疾病也是無可奈何!同樣,君子有其實力,小人永遠只是小人!

  注:惡意的對人毀損或對事破壞,只是一時得逞。事實真相總在實力的持續下完全表露無遺。所以,唯有真正具有貨真價實的實力者,才能走得久遠;不論外在環境順逆與否,都是那麼坦蕩,經得起考驗。

  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就是培養自己的才智;能夠把握現前的教訓,就是修學未來的成功;能夠肯定已有的自己,就是創造可靠的將來。

  注:豐富的人生資糧,如果藉由別人的知識經驗學習而來,那是最快且最安全的方式;其次是經由已經發生的錯誤中學習,記取教訓,指向成功。可靠的將來,是由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中點滴培養,累積成足以肯定的內涵及成就。

  近智慧之親,共覺悟之友;與大雄佛陀同一願,與天地萬物同一體;行無緣慈悲,舍染著貪欲,方是大乘教下的學佛行者。

  注:大乘教下的學佛行者,親近共習覺悟的善知識,秉持佛陀所教,清淨業行造作;對于他人,則如煦陽親撫大地般,無有分別地竭力幫助衆生,期願自己與天下有情生命皆能共行于菩提大道之上,共證如佛陀般的圓滿覺悟。

  機智反應是理解力的評估,考試測驗是機智反應的肯定;但是,評估與肯定所得,並不能確定人生裏程碑上,記載是成功或失敗。

  注:許多曆史上記載的榮譽者,成長過程中曾經受盡藐視;多少被高捧看好的明日之星,結果失落衆人的期待。成功並不等于機智、好評或金榜題名,成功是人于一生中,以他的先天條件加上後天努力完成;成績,其中並發揮了利益價值。

  忍,不是畏縮,也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問題,歡歡喜喜的去承受,小心翼翼的去處理。

  注:令人難以忍受的時刻,需要沈住氣,冷靜面對問題,細心了解問題,並小心翼翼的予以化解,讓缺失與傷害減到最小。在這過程中,唯有歡喜承受其難耐的過程,才能心平氣和地化解問題,達到「安忍」之效。

  學佛的要訣,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之外;必須以智慧處理問題,以善巧方便接引衆生,以圓滿覺悟作爲標的。

  注:爲了不偏離佛陀教法,多看,多聽,多問可以幫助學佛行者多所比較,判辨方向,發現適合自己的路;現實生活中則發揮知識經驗的力量,作爲處理問題的資糧;靈活運用佛陀之教,方便接引他人行于覺悟之道,離苦得樂;並以圓滿覺悟作爲自己畢生努力的方向。

  現實的生活體驗,是幫助你去認識彼此,了解事理,發現知識中的知識

  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現實生活中用心體會觀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與別人,發現從不曾留意過的事實;可以說,知識、道理配合現實因素的融和,將結合成最具體且受用的知識,而且它不是但讀萬卷書即能獲得的寶貴人生經驗。

  如果你是來自暖室,處此尖端科學的時代,必須不爲機械所迷惑;否則,你的手,你…

《白雲小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思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