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佛典中謂住,乃是表征暫階段相續的法義;也就是舉凡事物自始而終,其間的過程之存在現象。
13 、老--梵文摩賀洛迦,不同于所謂愚鈍或無知,于梵文中叫做摩迦羅,或莫竭羅,才是愚鈍與無知之意;老,是一種變異現象,也就相續現相過程中的變化,屬于衰頹之勢。
14、無常--梵文阿你怛,于事物之相,生滅遷流,剎那不住,猶如電光火石,剎那變化,皆無有常;表生到死,興到亡,成到敗,無常剎那,從有還無的意思。
15、流轉--梵文叁昧曬娜,具相續不斷,循環起動之義;如果因果循環的現象,說明妄業是原動力,則其分辨了別之能,必有體性之差別;也就是由妄到真,皆有其現象,此種現象,無論是妄是真,都稱之爲流轉。
16、定異--事物之相,循環變化,互爲因果,定不混亂,是爲定異的道理;如桃的種因,雖可于既成之桃樹,接枝而生異果,但桃種決不成李樹,即所謂不同的因,決定不同的果,乃依種子因而作決定。
17、相應--即是契合,涵蓋相稱之意;但梵文中說相應,有事理上的分別:于事者,叫做瑜克多,與心心所相契合。于理者,叫做瑜伽,離念境界,唯證真如;像密宗的叁密相應,像男女的偶像意識等。
18、勢速--勢者,形態的趨向,速者,進行的快急;于事物之相,因果變遷,像輸之勢,轉速極疾。
19、次第--次是順序,第者後延,舉凡事物之演化,有序不亂,是爲次第;如因果的感報,輕重次第,順序演變,均不混亂。
20、方--以位而定,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後經緯等,皆謂之方。
21、數--以目爲基礎,如個、十、百、千等是單位數;二數以上,則成複位數,列目皆有差異。
22、時--以剎那爲等分,如年、月、日、時、分、秒,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等,皆謂之時。
23、和合性--衆緣聚合,異性相吸。
24、不和合--衆緣分散,同性相斥。
七、無爲法相說
無爲並不是無所作爲,以因緣的完成而言,是無造作行爲的;也就是離因緣造作之法,直接無從表示,藉事理之間接法而顯現道理;亦可以說,依事顯理,無有生住異滅之造作行爲,只是道出事的真象,理的義谛;這種無爲的現象,共有同體異性,六種差別相:
1、虛空無爲--于事非色,一切諸法,于虛空中生生不已,而虛空並無改變;于理非心,一切諸法,于理谛中流轉,而理谛從無變更;即所謂離諸障礙,從喻而得名,也就是依法性本來諸障礙之位,以其所顯現者而名之。
2、擇滅無爲--擇是選擇,滅是寂滅,以智慧做爲基礎,依其能力而斷除無明煩惱;譬如般(入義)涅槃(不生不滅,即寂滅或寂滅之境界),是依無漏智慧而斷除染障,因而顯現的理谛,也就是法性智慧力斷煩惱之位,以其所顯現者而名之。
(注:涅般之境界分有余和無余兩種。)
3、非擇滅無爲--法界種種,本來清淨,非擇力所顯現,乃是自然寂滅而顯真谛;譬如一切諸法于衆緣分離時,諸緣暫缺,諸法不生,所謂色不現前,眼識不起,便是這種現象;因此,可以發現不由法性之擇力,以其本來清淨或緣缺之者,叫做非擇滅無爲。
4、不動無爲--于色界之四禅舍念清淨,不爲苦樂所動,依心身而顯現理谛;亦即是法性生于四禅天,離苦樂之粗動位,而顯不動的無爲境界。
5、想受滅無爲--無色界中入滅盡定,一切想與受不生之時,因而所顯現的理谛;亦即是法性入于超脫之境,非想受地所攝之滅盡定,已滅六識心想及苦樂諸受之位,依其所顯現者而得名。
6、真如無爲--沒有妄想雜念爲真,沒有顛倒罣礙爲如,一切諸法之本性,悉皆真實常住,即所謂如常之相,諸法實性者;實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甚至自性,佛(覺義)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等悉皆同體異名。
八、感性所具說
人類的感性是一性各具,諸性相對,譬如苦樂、愛恨、善惡等依體而言,性向相同,感受各異,而所有的感性,皆因心識而有差別;因此,由心集起,我爲主,強烈的自我是爲根本,于此自我意識中,而認定人生是必然有的分別現象;因此,諸般相對的感性,隨著環境中的際遇不斷的發生,譬如苦因缺乏,樂因滿足,愛因貪戀,恨因違逆,善因憐憫,惡因毀損等;其實,一切感性,如無依皈,必不展露,這猶似唯識一性各具,叁性對相的要旨,茲分別述說于後:
1、遍計所執性--人類之所以有許多的妄想執著,皆因認定一切諸相爲實物,迷妄的情識分別趣向,遍計于諸法變化的迷惑中,産生自我意識的執著性;譬如杯弓蛇影,杯中所映蛇之影像,並無蛇的實體;卻妄執迷惑,以爲有蛇,這便是遍計所執的感性。
2、依他起性--依他因緣而生起諸法,此之因即是種子,有種子配合諸緣而生,即所謂緣生法;因從緣生,是謂依他起;譬如杯弓蛇影,蛇爲法,杯從弓影而生蛇狀,于杯于弓,皆不是蛇,依弓而現蛇影,以爲有蛇,這便是依他而生起的感性。
3、圓成實性--圓是完滿,成是成就,實是存在;綜合的說,就是完滿成就的真實性;譬如杯弓蛇影,弓的實性是竹或綱鐵;于此有爲法中,成就完滿的真實體性,不爲顛倒虛妄所迷惑;也就是不執著心外境相,不計著心內情識,圓滿的了然自相共相,如理正觀,悟法相性海,通達實我實理,非空非有的理性妙境。
從上叁性,很明顯的看出,遍計所執與依他起,乃是感性發生的原動力,圓成實卻必須仰賴這些原動力而生起變化;也就是說,圓成實性是遍計所執與依他起性的理性結果;由感性的發生,得理性的覺悟,可以說是人類感性的變化思想,而形成感性所具的全部內容。
九、結 語
人類有自我而生感性,乃是物我關系的存在,逢物生感,而有了別,物爲體,了別成性;譬如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肢體)與觸,意與法,因根對塵,和合轉識,而完成自我的作用,發生各種感性的反應,演變爲「喜厭愛欲」的諸般情識結果;久而久之,便肯定了人類公認的知識經驗,毫不保留地從每一自我中發泄出來,居然視同理所當然的事了。
這,便是人類的感性!
《唯識心理學(白雲禅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