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P8

  ..续本文上一页象;佛典中谓住,乃是表征暂阶段相续的法义;也就是举凡事物自始而终,其间的过程之存在现象。

  13 、老--梵文摩贺洛迦,不同于所谓愚钝或无知,于梵文中叫做摩迦罗,或莫竭罗,才是愚钝与无知之意;老,是一种变异现象,也就相续现相过程中的变化,属于衰颓之势。

  14、无常--梵文阿你怛,于事物之相,生灭迁流,剎那不住,犹如电光火石,剎那变化,皆无有常;表生到死,兴到亡,成到败,无常剎那,从有还无的意思。

  15、流转--梵文三昧晒娜,具相续不断,循环起动之义;如果因果循环的现象,说明妄业是原动力,则其分辨了别之能,必有体性之差别;也就是由妄到真,皆有其现象,此种现象,无论是妄是真,都称之为流转。

  16、定异--事物之相,循环变化,互为因果,定不混乱,是为定异的道理;如桃的种因,虽可于既成之桃树,接枝而生异果,但桃种决不成李树,即所谓不同的因,决定不同的果,乃依种子因而作决定。

  17、相应--即是契合,涵盖相称之意;但梵文中说相应,有事理上的分别:于事者,叫做瑜克多,与心心所相契合。于理者,叫做瑜伽,离念境界,唯证真如;像密宗的三密相应,像男女的偶像意识等。

  18、势速--势者,形态的趋向,速者,进行的快急;于事物之相,因果变迁,像输之势,转速极疾。

  19、次第--次是顺序,第者后延,举凡事物之演化,有序不乱,是为次第;如因果的感报,轻重次第,顺序演变,均不混乱。

  20、方--以位而定,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经纬等,皆谓之方。

  21、数--以目为基础,如个、十、百、千等是单位数;二数以上,则成复位数,列目皆有差异。

  22、时--以剎那为等分,如年、月、日、时、分、秒,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等,皆谓之时。

  23、和合性--众缘聚合,异性相吸。

  24、不和合--众缘分散,同性相斥。

  

  七、无为法相说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以因缘的完成而言,是无造作行为的;也就是离因缘造作之法,直接无从表示,藉事理之间接法而显现道理;亦可以说,依事显理,无有生住异灭之造作行为,只是道出事的真象,理的义谛;这种无为的现象,共有同体异性,六种差别相:

  1、虚空无为--于事非色,一切诸法,于虚空中生生不已,而虚空并无改变;于理非心,一切诸法,于理谛中流转,而理谛从无变更;即所谓离诸障碍,从喻而得名,也就是依法性本来诸障碍之位,以其所显现者而名之。

  2、择灭无为--择是选择,灭是寂灭,以智慧做为基础,依其能力而断除无明烦恼;譬如般(入义)涅槃(不生不灭,即寂灭或寂灭之境界),是依无漏智慧而断除染障,因而显现的理谛,也就是法性智慧力断烦恼之位,以其所显现者而名之。

  (注:涅般之境界分有余和无余两种。)

  3、非择灭无为--法界种种,本来清净,非择力所显现,乃是自然寂灭而显真谛;譬如一切诸法于众缘分离时,诸缘暂缺,诸法不生,所谓色不现前,眼识不起,便是这种现象;因此,可以发现不由法性之择力,以其本来清净或缘缺之者,叫做非择灭无为。

  4、不动无为--于色界之四禅舍念清净,不为苦乐所动,依心身而显现理谛;亦即是法性生于四禅天,离苦乐之粗动位,而显不动的无为境界。

  5、想受灭无为--无色界中入灭尽定,一切想与受不生之时,因而所显现的理谛;亦即是法性入于超脱之境,非想受地所摄之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及苦乐诸受之位,依其所显现者而得名。

  6、真如无为--没有妄想杂念为真,没有颠倒罣碍为如,一切诸法之本性,悉皆真实常住,即所谓如常之相,诸法实性者;实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甚至自性,佛(觉义)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等悉皆同体异名。

  

  八、感性所具说

  人类的感性是一性各具,诸性相对,譬如苦乐、爱恨、善恶等依体而言,性向相同,感受各异,而所有的感性,皆因心识而有差别;因此,由心集起,我为主,强烈的自我是为根本,于此自我意识中,而认定人生是必然有的分别现象;因此,诸般相对的感性,随着环境中的际遇不断的发生,譬如苦因缺乏,乐因满足,爱因贪恋,恨因违逆,善因怜悯,恶因毁损等;其实,一切感性,如无依皈,必不展露,这犹似唯识一性各具,三性对相的要旨,兹分别述说于后:

  1、遍计所执性--人类之所以有许多的妄想执着,皆因认定一切诸相为实物,迷妄的情识分别趣向,遍计于诸法变化的迷惑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执着性;譬如杯弓蛇影,杯中所映蛇之影像,并无蛇的实体;却妄执迷惑,以为有蛇,这便是遍计所执的感性。

  2、依他起性--依他因缘而生起诸法,此之因即是种子,有种子配合诸缘而生,即所谓缘生法;因从缘生,是谓依他起;譬如杯弓蛇影,蛇为法,杯从弓影而生蛇状,于杯于弓,皆不是蛇,依弓而现蛇影,以为有蛇,这便是依他而生起的感性。

  3、圆成实性--圆是完满,成是成就,实是存在;综合的说,就是完满成就的真实性;譬如杯弓蛇影,弓的实性是竹或纲铁;于此有为法中,成就完满的真实体性,不为颠倒虚妄所迷惑;也就是不执着心外境相,不计着心内情识,圆满的了然自相共相,如理正观,悟法相性海,通达实我实理,非空非有的理性妙境。

  从上三性,很明显的看出,遍计所执与依他起,乃是感性发生的原动力,圆成实却必须仰赖这些原动力而生起变化;也就是说,圆成实性是遍计所执与依他起性的理性结果;由感性的发生,得理性的觉悟,可以说是人类感性的变化思想,而形成感性所具的全部内容。

  

  九、结 语

  人类有自我而生感性,乃是物我关系的存在,逢物生感,而有了别,物为体,了别成性;譬如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肢体)与触,意与法,因根对尘,和合转识,而完成自我的作用,发生各种感性的反应,演变为「喜厌爱欲」的诸般情识结果;久而久之,便肯定了人类公认的知识经验,毫不保留地从每一自我中发泄出来,居然视同理所当然的事了。

  这,便是人类的感性!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