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P7

  ..续本文上一页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的六种情形:

  1、贪--求无厌足,爱欲难填,希望的逾越,皆谓之贪;以财、色、名、食、睡为欲的对象,佛法叫做五欲,也就是所有贪的范围,不离此五种欲望。

  2、瞋--怒目相向,怨恨交错,于人事沦于迷境,不禁愤怒,并具恚害之意;所谓愤恨填胸,欲泄之以为快,便是如此的状态。

  3、痴--拙钝不慧,禅智茫然,所谓痴情不拔,往往是对事理不明,表现出愚蠢的言行,却以为「当然」的情识分别。

  4、慢--桀傲不驯,优越待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属于表现自我的一类,也就是骄矜傲慢,目空一切。

  5、疑--惑然不解,犹豫不决,于一切事理之谛,怀疑结聚,不能释析;仍然是不离自我的一种感性,属于闭塞型的。

  6、恶见--不正当的见解,具有五种不同的状况:身见,强调自己,唯我最重。边见,偏激执着,主观武断。邪见,认识不真,毁贬谤讥。见取见,轻言信口,不肯深入。戒取见,患得患失,执着好胜。

  随烦恼的现象:随烦恼就是随惑,依六种根本烦恼所产生的感性而随逐于心者;也就是从根本烦恼而发起的感性,譬如因爱不成,而生恨意,爱为贪欲,本已烦恼;因故失爱,随逐于心,演变成恨,叫做随烦恼;共有二十之数而表现此种感性:

  1忿--希冀以毁损和伤害的心意,而达到发泄抑制不住的情绪;是因愤而发的忿感性,包括自我摧残在内。

  2恨--因忿而起,怀恶不释,生起仇怨报复的心意。

  3覆--隐匿自恶,为保名利,生起扬善覆短的意念。

  4恼--由于忿恨,内心不安,生起厌离危害的情绪。

  5嫉--不甘示弱,唯恐他强,生起妒忌恶劣的心态。

  6悭--吝啬所有,从不惠施,生起刻薄慢待的情识。

  7诳--显露眩耀,矫纵造作,生起趾高气扬的诳态。

  8谄--攀缘卖弄,阿谄奉承,生起趋炎附势的卑贱行为。

  9害--不顾道义,损毁伤害,生起残忍冷酷的做法。

  10憍--渲染夸张,好大喜功,生起自恃跋扈的态度。

  11无惭--无视羞耻,不自量力,生起莽撞冒失的作为。

  12无愧--随顺暴虐,不自检点,生起任性倔强的劣根性。

  13掉举--漫不经心,懒散越轨,生起胡作非为的游戏作风。

  14昏沈--意志迷惑,心念茫然,生起昏然欲睡的迷惘境界。

  15不信--凡事怀疑,污染德业,生起破坏捣乱的态度。

  16懈怠--意念消极,怠忽失志,生起随境流转的心念。

  17放逸--放荡不羁,好逸恶劳,生起苟且偷安的心理。

  18失念--耽于妄想,意念放散,生起沉迷善忘的情识。

  19散乱--心识繁杂,逐境随相,生起力不从心的感性。

  20不正知--缘境错会,事理谬解,生起人云亦云的随逐思想。

  不定的现象:所谓不定,依感性的性质而言,似善非善,似恶非恶,不能肯定分类,却不离善恶等性,属于游离失措,没有主见的型态,举凡一切,未必随伴于心而生起者,这类型的差别相,有如下的四种:

  1、悔--追悔懊丧已作之恶,或者是未行之善;又叫做恶作,也就是作恶之后,所生起的追悔之心。

  2、眠--贪恋昏沉而行睡眠,于中心识失去自主,不能思惟观察,往往耽误事物,障碍正当行为。

  3、寻--探讨事理,追求原因,循因钻取,不先观察,不经分析,也就是一种狭隘的思想,不能确定的心态。

  4、伺--穷究事理,过份细心,顾虑太多;往往患得患失而又不肯释手,处于一种寄托奇迹出现的心识状态。

  人间世,业识所成,往往心余力拙,手足失措;都只为不能驾御自我,心随物相流转,造成紊乱不安的现实,产生莫明所以的感性;究其心态与情识现象,不离心所中的根本无明,即使行于自我训练的人,也离不开行善求福,安份谨慎的明哲保身作风;能摆脱突破,不为世法束缚拘禁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一般;这就是所谓不舍感性的人类!

  

  五、色法说

  人类的感性,于心所有的各种现象,并非是自然生起,它是来自人类本具的器材,感应于外界环境中的现实物相,然后生起作用,发动变化,而完成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基于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着不同的性质,所以称之为感性。

  这种不属自然的感性,既然来自人类本身的器材,与外境物相的感应而生起作用的;那末,人的器材与物相的感应关系,其本能条件,作用因素,变化现象等,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状况?为此,必须先予说明本具条件;兹以器材和物相关系而成的种种真象,分别列述于后:

  五根:所谓五根,即是人的本身所具备的五种根本器材,也就是五大感应神经系统;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肢体。

  五尘:所谓五尘,即是外界物相的五种物质内容,也就是五大被感细胞组织;计有形相色体、声响音韵、香臭气氛、酸辣甜苦、寒热柔硬等诸般尘境。

  法尘色境:所谓法尘色境,就是五根与五尘相对而立的色法尘境,也正是器材与物相感应的必然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产生的情形是相同的,除非所具的器材不完善,譬如眼盲、耳聋、鼻塞、舌钝、肢残。

  法处心境:所谓法处心境,就是意念所摄之影相,取之于法尘色境,而生起法处的心识,进而色与心成境,发生各种不同的差别相,而完成法处心境;虽然,其心并未离于器材与物相的关系,但是,经过了意念于法尘色境中再次发起作用,然后产生法处心境的情况;这种情况便不是本具器材有缺陷的人类所能发生的了。

  

  六、心不相应行说

  心不相应行所有之法,与心法,色法,心所有法皆不相应,原本是一种分位假立的组合产品;譬如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水,有石有树,有桥有房舍,有溪有人物;但全画境中所会集的山水,石树,桥舍,溪人等并非取材于同一胜境,而是某处之山,某处之水,某处之石,某些较为壮丽或奇特部份综合而成;由于所绘之画取材于不同的时地,故谓之分位;将个别材料组合在一起,故谓之假立;这种分位假立而成的画,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它是不相应,加以对心识的连续关系而言,此种绘画完成后的行为,圆成了所谓的心不相应行法。这种心不相应行的情形,共二十四种之多,即:

  1、得--乃是造作后所得的结果,就像是善、恶、或者于善恶不易辨别的种种行为;虽然依于心,依于色,依于心所有的造作,但并不是心之善恶,色之善恶,心所有之善恶,只是于心造作,三性作用,而生起的行为。

  2、命根--生命寿期,有长有短,年月过程,内容各不相同;虽然依于心,依于色,依于心所有而发生,但于时空现象的差别,却是不相应于同一心念与环境,造作同一性质的事实;也就是说,于生命中的每一时刻,心、色、心所有皆不相应行。

  3、众同分--众就是很多,具群聚之义;同就是相同,具共相之义;分就是分别,具差异之义;譬如人类,有不同的肤色,却有共同的知识,有共同的语言,却有文字的差异;人与人有如此的同异,悉皆群聚住世;而畜生类同样具有相互表达的能力,以至爬虫水族等,同样共住于世,同样都具生命,而相互间,于心、色、心所有却是不相应行的。

  4、异生性--以生命而言,譬如说,同样都是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而每一单元的智方,见解,情识,所有性质种类等,悉皆差别异样;于心,于色,于心所有,尽都不相应行。

  5、无想定--人类中所处环境不同,像印度的早期,七十二种外道,俱有灭失六识根本的方法,可以于心不动,于色不起,于心所有皆不相应;复于瑜伽术中的催眠术,麻醉品服用后的感性,可谓皆是住于无想的固定境界中,与心等皆不相应行。

  6、灭尽定--灭,在佛典中关系「灭义」的有:尼弥楼陀或尼留院,四谛中之灭谛。三毗尼,戒行之灭。尼娜舍,寂静之灭。尼那陀贺斯、弥波多,灭受想之灭,近似心不起的意思。所谓灭尽定,就是圣者(声闻、缘觉)所行修的一种境界,为防患劳虑,暂使心念,入于非心非色非心所有的境界;也就是使心、色,心所有,一切心心数法,俱皆灭亡,这样的境界;是属于暂灭心识,即常人所谓「入定」的意思,为时有一二日,三七日不等;此种禅定工夫,可以称之为「假入涅槃之想」的一种定境,属于声闻向位之流的行者,才能成办的一种工夫。

  7、无想报--即是一种异熟的果报,属于第四禅天心心所灭的境界;这种境界,有点类似外道的「枯木死灰」,认为「真涅槃」的现象;其实,若以无想而入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只是暂时不起,如筑堰成河一般,暂无水泛滥成灾之苦,终非究竟。

  8、名身--名,梵文叫做娜么,依声的召唤而应赴物体,具诠义;所谓闻其名,其物之相,随浮于心;所谓「诠义」,涵盖了随、归、赴、召诸意;如唤声随应,应由声起,归赴于境,召呼依色,缘于名能起想,蕴藏了积集而成为身的道理,但于心与色等,心所不起,可以说只限于语言文字的组合。

  9、句身--句,梵文为钵陀伽耶,得铨事物理义的差别;所谓句身者,缘于语句之执着,认句为理,如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聚集语句,而成身义;于心色等,心所无有,可以说是言句活计。

  10、文身--集字成句,集句成文,为名与句所依,但仍以「字」为基础;犹若现代的文字学,究竟文字,形同析理,于心色等法,心所不有,无异咬文嚼字,终归事理诸法,皆不相应。

  11、生--梵文惹多,依法起用,令入现行;即一切世法之始,从无而有,属于活动现象,并具运转之意,谓之生态。

  12、住--事物之相于现在安住,缘于发生之后的一种有时限的现…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