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教與佛法
今天本人從南部來到臺北與大家結個法緣。離開臺北快叁十年了,這些年來一直都在南部,可以說跟各位在佛教方面的接觸機會很少。今晚向大家介紹佛教的一些概念,尤其是關系到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我們一般對宗教,都是以相同的概念來認識。一個宗教需具備教義、教主及教徒。在世界上所公認的五大宗教裏,佛教唯一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在那裏?佛教同樣有教義、教主與教徒,但其特有的是統稱叁藏十二部的佛教經典-大藏經。以整個佛教精神來講,它不止是儀式的表現,精神的寄托,更涉及到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關系到人與事太多的問題,而産生太多的煩惱與不自在。往往從宗教形態來看,我們只是去祈求、依賴,事實上,佛教除了同樣有祈求、依賴的行爲之外,還有更多的道理與方法幫助我們。大家都了解佛教的聖典-所謂「叁藏十二部經」,如以經典的總綱而言,是戒、定、慧叁學,若以佛法而言,又可做更多的細分。
由于佛教發源于印度,只是傳到中國之後,曆經中國文化、曆史、族性及人文地理等種種關系,佛教慢慢調整到不同于原來的印度佛教。所以也有人這麼認爲,在印度原來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在中國是大乘佛教;其實用這種方式區分,在經典上是不太理想的。我們只能說佛教,有少數人適合的法,也有大多數人適合的法,這關系到佛教本身,爲何還有「法」的不同。
通常我們說有聲聞法、菩薩法。所謂「聲聞法」,以白話而言,就是只需管自己,不需管別人的修養方法。「菩薩法」,是自己除了從知見修養上下功夫,他所得到的好處,必須與更多的人分享。所以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回向」,凡所有功德要回向予衆生,其實它的本義是-你得到好處後,要給更多的人分享。有時候佛教裏有許多名詞,很難去理解究竟是說什麼,那是因爲把「佛教」與「佛法」完全混合在一起,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差別。
尤其近代在世界各國,佛教之興盛,慢慢又造成另一個名詞-「佛學」。其實在佛教或佛法中,並沒有「佛學」這種名詞,爲什麼?我們知道,學理往往偏于理論,在實際現象生活中,不一定能實踐與實行。「佛法」不止是有其道理方法,還能告訴你如何著手,如何學習,而後得到利益,亦即是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體驗、證實的。我們從宗教的立場看,大部份是祈禱、仰賴,沒有自我修養的道理方法。如何能自己度自己?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要做到,是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經驗。所以談佛法,包括有很多的知識經驗。概括的說,佛教是一種宗教,佛法是這一宗教裏的知識經驗,或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人生現實的生命與生活相關條件下,所體證出的智慧。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佛法是智慧之法。
當然如果談到智慧,常有人問:「學佛,有了智慧,又怎麼樣?」一般人會答:「有了智慧,修行就可以成佛、成菩薩。」又有人問:「成佛、成菩薩後,又怎樣?」不曉得各位平常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有人回答:「成佛、成菩薩之後,就沒有煩惱,自由自在了。」這是人人所希望的,可是究竟是什麼現象?我們還是從佛教與佛法彼此之間去探討這課題。
首先,從「佛」字上做認識。一般談到什麼是「佛」,就聯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其他諸佛。若只用這種觀念去看佛,那只是佛教的樣子。「佛」在梵文(印度古代文字)叫BUDDHA,中文叫「佛陀」,事實上這名詞是經曆多少年後,慢慢定型而成的。「佛陀」究竟是什麼意思?若說是覺悟,看起來太簡單了,在佛學辭典上,將佛诠釋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名詞乍看,誰都看得懂,也似乎了解其意,可是這裏有了問題:如何自覺?又如何覺他?怎麼樣才能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若不以佛教,還有佛法來看,就會認爲所謂自覺,發起菩提心,成爲佛教徒,就是所謂「自覺」了;接引更多的人信佛教就是「覺他」;而所謂「覺行圓滿」,就是我們大家一面學習,一面修養,最後得到某一種結果。其實這都不是佛陀的境界。
佛陀的境界不是以菩薩相同的方式去看,其境界是超越菩薩的,只是中國佛教把重點擺在菩薩修行上,而非佛陀的修行上。各位可能知道有位肉身不壞的出家人-慈航法師,若以佛教來講,不能說他成佛了,只能說他成菩薩。因爲成佛、成菩薩並不只是宗教形態,還涉及到太多的智慧及不可思議的修爲,何況還要總攬無量無邊難以計較的功德。
若以概念來看,佛不止是大慈大悲而已,他的願力需在成就佛陀的結果後,還要建立起他的願力世界,這世界就是他發願去完成,依其願力所建立起的一個環境,比如說: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來行願;像藥師佛以琉璃世界來行願;釋迦牟尼佛以娑婆世界來行其願。所以佛的境界,絕不是像現在有些人自認爲是現在佛、在世佛,甚至活佛,這些名詞幾乎不能成立。因爲一旦你真正證得佛的結果,就不應該同于可替代釋迦牟尼佛來行願,而且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娑婆世界以其願力來接引衆生;這都是平常對佛爲何有其願力世界,未作深入探討所致。菩薩就完全不同,舉例來看,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佛-正法明如來,可是他在極樂世界是西方叁聖之一,但他現菩薩相,絕不會標榜:「我可是正法明如來!」同時他也在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同樣也不能強調說他是「正法明如來」,所以還是以菩薩的地位來幫助釋迦牟尼佛。
從以上可見,即使已成就佛位,若要活躍于不屬于他自己願力所建立的世界,他就不能以佛的面目在此世界示現。基于這點,各位可體會目前不只在臺灣,幾乎在地球的全世界,凡是有佛教的地方,很少人去探討這問題,也因這樣,才會自诩爲「現在佛」、「在世佛」、「活佛」。
娑婆世界,是以「人」爲主題的世界。人的成就,不管他的修養多高,頂多只能達到十地菩薩位(即八地以上,入等覺後到達法雲地、圓覺位),他不能達到妙覺位,因妙覺位是佛陀建立起世界的條件,才能以妙覺位表現。所以中國較強調所謂肉身不壞的菩薩、乘願再來的菩薩,這都是我們在佛教與佛法上,先要能把握的。
至于談到菩薩出現在娑婆世界或其他佛的願力世界,都有其不同的道理與方法而行其願,去輔助某一個佛世界那位佛陀的願,不是他自己個人在這佛世界可以去行的願。所以常看到凡所有菩薩,幾乎都有其不同的願-只限于輔助某一個世界裏的佛陀,因爲在那個世界以那位佛陀而言,是那一個世界的教主。
所謂「一花一世界」,並不是形容有一朵蓮花,就有一個佛世界,不是這個意思。在座各位,只要你發起菩提心,就是菩薩,只是其地位、修養、功德力有所差異,所以就有等級。不管如何,只要發起菩提心,開始學習、修養佛法,你就是菩薩,但此時菩薩的地位並不是很高。所以有時會看到出家人稱在家居士「大菩薩」,其實這並非是讓你承受不了的稱呼,因爲佛法上,只要發起菩提心,且修學佛法,就可稱爲菩薩。
在中國,很少以羅漢的身分顯現而來去世界。羅漢通常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像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地區,他們最高的成就只有羅漢。可是在中國,一千多年的佛教曆史,成就的菩薩就難以計數了。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這關系到:一個只管自己,不管別人;菩薩是除了管自己,還要幫助別人。這其中的精神力量就不同了,何況它的道理方法,在知見修養上,均有差別。
中國曆代以來,我們所知道的羅漢,幾乎都是化身的,很少以真實的人-經由父母托胎而來到這世界成爲羅漢。在中國不是不適合羅漢這種修養,其實修聲聞乘的,還是很多,只是他不是以聲聞乘所要求的道理方法修學,他只是能做到只管自己,事實上所修學的,還是菩薩法。
所以在中國除了化身羅漢外,均沒有這種現象。例如早期的道濟禅師(濟公和尚)及清末民初的妙善禅師(金山活佛),這兩位都是化身羅漢。爲什麼我這麼肯定他們是化身羅漢?大家如果翻開中國佛教的高僧傳記,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道濟禅師從那裏來,出生在那裏都有交待,但他圓寂後,不知去向,其二是妙善禅師,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但最後在那裏圓寂卻有個交待。這兩位剛好一前一後,一個有來,一個有去(前面的一位有來,不知道去處;後面的一位沒有來處,但最終有其去向。)所以都可發現其化身不同的地方。在中國還是比較強調菩薩的修行,也因此在佛教界常流行說: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剛好對照我們中國佛教所表彰的菩薩法。
「教」與「法」,現在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認識。以佛教而言,是釋迦牟尼佛所創;以佛法而言,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二者好像是同樣的一個東西。這就要探討到早期,在印度時代以教派而言,佛陀學派是最後一個學派。起先學派只有十一個(包括婆羅門教在內),但沒有佛陀教派。當初悉達多太子是王儲,本來可以繼承他父親的王位,由于他過去世經曆了無量的劫波,早在然燈古佛時,就已授記爲「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就是這位授記再來娑婆世界的人。
追溯當時在印度的環境,尤其是盛行探討「人來到這世界是做什麼?」這樣的題目。在印度,那時候人的等級被劃分得非常嚴格,有貴族身份的,一代代世襲都是貴族位;有錢的階級,他一代代世襲都是商人;有屬于農人;更有許多的是屬于卑賤地位者。
那時釋迦牟尼佛身爲悉達多太子,他目睹這種情況,認爲非常不平等,人的組成是以有錢、有地位,還有很多所謂「賤民」之類的,階級意識非常濃厚。所以悉達多太子從人的生、老、病、死上,啓發他想去探討爲什麼會形成人世間諸般人與事、事與人的現象,因此他舍棄太子位而出家。
我們不談他出家修行的過程,只談他成就道業後,所建立起的佛陀學派,這在印度當時是最後一個,也就是第十二個學派。當初在印度學派中,大家認爲釋迦牟尼佛是人類的叛徒,也有比較冷靜…
《認識佛教與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